⑴ 怎样检查肘关节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尺、桡骨上端和附其上的韧带和肌肉构成。它包括3个关节,即肱尺、肱桡和尺桡上关节。大部分肌肉皆位于前方,后方和侧面骨骼位于皮下。
视诊:轮廓。肘前面为3组丰满的肌群,上方为肱肌和肱二头肌远端,下方内侧为前臂屈肌群,外侧为前臂伸肌群,中间有肘横纹;肘后为三头肌远端及其附着鹰嘴,其两侧呈凹陷,即桡侧窝和尺侧窝。
畸形。肘内,外翻畸形:正常伸肘时,前臂桡偏10度左右,即携物角,当携物角增大时外翻,减小或前臂尺偏则为肘内翻;肘关节一些疾病引起肘屈曲畸形;肱肋骨踝上骨折或肘后方脱位时,鹰嘴后突明显。
肿胀轻度肿胀时,仅见鹰嘴侧窝鼓起。严重肿胀时,整个肘部粗大,甚至肘横纹消失;菱形肿胀,为慢性关节炎症的一种表现,即肘关节肿胀,而其上、下肌肉萎缩。一侧肿胀常因肱骨内上髁或外髁骨折所致。
肌萎缩除因关节的慢性炎症外,神经麻痹时可引起广泛性的肌萎缩。
触诊:肽骨外上髁有前臂伸肌群附着,外上髁炎(网球肘)时,压痛明显;肱骨内上髁有前臂屈肌群附着,可因炎症表现压痛明显;鹰嘴可因骨折或滑车炎等,而有压痛或肥厚感;桡骨头可于肘后桡侧窝处触及,同时旋转前臂,能触到桡骨头转动的感觉。检查可在肘关节位于不同的屈曲角度进行。骨折时此窝鼓起并有压痛;尺骨喙突为肌肉遮盖不易触及,需以拇指在肘前深压,骨折时引起疼痛;尺神经位于肘后尺侧,按压时引起手麻,异常时可有肥厚感,并有压痛和患麻加重现象。
肱骨外髁、内上髁、挠骨头和鹰嘴骨折时,即局部肿胀和压痛外,可触到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肘关节异常肘关节肿胀在触诊时,若有波动感,则属于积液和积血,如肘后滑囊炎;如为实质感,则属肥厚的关节囊或增生的结缔组织,或骨化性肌炎。
活动:肘关节活动以屈伸为主,活动的关节主要在肱尺关节。前臂的旋转则依赖于尺肱上、下关节和骨间膜的相互活动。肱桡关节虽参与屈伸和旋转活动,仅处于次要位置。
被动活动。肘伸直可到0度,屈曲150度以上即前臂与上臂交角为30度,小于这个范围即属受限。前臂中立位以拇指朝上为0度,在肘屈曲90度位,作旋后(80度至90度)和旋前(约80度至90度)运动,皆可有不同的角度尺来测量。
肘伸直位无侧方活动,但侧副韧带损伤肘会出现异常的侧方活动。
主动活动主要检查伸肘和屈肘的肌力。
⑵ 怎样来衡量膝关节的弯曲度
这个简答,你买个大点的量角器就可以在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时候测量就行
⑶ 怎么测量脊柱生理弯曲度
第一,得出完整弧段的概念。在传统的划分中其生理弯曲只是完整弧段的一个部份,所以其生理弯曲只能够反映到完整弧段的一个部份特征。
第二,确立弧段相嵌的概念。在传统的划分中其生理弯曲是各自为证的,所以在研究各生理弯曲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而在重新的划分中就能够体现着一个相互间的关系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第三,建立脊椎生理弯曲的研究系数。在所有的椎体位置上都能够得出相应的生理弯曲系数,这些系数为脊椎研究注入强大生命力,例如生理弯曲中的曲尽点、起曲点、止曲点、受力方向等等,我们在研究过程可以借助相应的系数对整个脊椎作出全面的分析。
此外本书将分别组成人体脊椎生理弯曲上下段的椎骨段统称为人体脊椎斜段,而斜段又分为前斜段和后斜段:前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为向前的人体脊椎斜段;而后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为向后的人体脊椎斜段。这样的人体脊椎生理弯曲划分同时也体现了人体脊椎弧段相嵌的概念,其价值的远大就在于确定了局部椎骨的错位现象会同时影响到两个人体脊椎生理弯曲的正常形态,从而能够为深入研究人体脊椎各生理弯曲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处于曲尽点上的椎骨上下两个关节面的受力位置是相同的,即曲尽点上的椎骨上下两个关节面的受力位置都是在椎体的后部和椎弓的位置上,或者都是在椎体中部和前部的位置上。
⑷ 膝关节检查的步骤是怎样的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以及附着上面的韧带和肌肉组成。腓骨上端不直接参与关节的结构,仅供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腱之附着。膝关节包括股胫和股膑两个关节,前者有内、外侧半月板和膝前后交叉韧带间隔。
视诊:畸形。有内翻和外翻、屈曲和反屈等畸形。除可测量角度外,膝内翻时,双踝靠拢,两股骨内髁之间的距离可作参考;同样,膝外翻时,两股骨内髁靠拢,两踝之间的距离反映畸形的程度。
股四头肌萎缩。对比两侧股四头肌,当主动伸膝时,萎缩肌肉较细,尤以股内侧肌为明显。
肿胀和肿块。关节外肿胀多位于髌骨前方,比较局限。关节内肿胀较广泛,髌骨侧窝和髌上囊隆起,髌骨被浮时,甚至整个关节肥厚肿大;股骨或胫骨内、外髁部局限性膨隆,常属骨肿瘤所致;窝部的膨隆多属囊肿或软组织瘤;关节前方局限性肿胀肿块,位于关节间隙附近的可能是半月瓣囊肿,位于胫骨结节处骨骺炎所致;菱形肿胀为肥厚的关节囊合并上下萎缩的肌肉,常因膝关节结核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
皮肤红肿和静脉怒张可因急性炎症或恶性肿瘤引起。
触诊:压痛点。多位于关节间隙或韧带附着点如股骨内、外髁侧方,胫骨内髁侧方,胫骨结节等。有时按压髌骨引起疼痛或摩擦音。
肿块常合并压痛,软性者可有波动,有时能触及搏动。
仔细检查有无滑动的关节游离体。
骨折时,如髌骨或股骨髁上骨折等可触及移位的断端、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听诊:对肿块,尤其是位于窝部者,应作听诊,寻找有无血管杂音,有时应考虑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活动:被动活动检查关节活动范围。膝伸直为0度,膝屈曲至30度位,活动范围150度。在活动过程中有时可听到响声,一种为弹响,可因盘状软骨或肥厚的肌腱摩擦骨突而来;另一种为捻发音或摩擦音,常属髌骨和股骨软骨面相研磨而来。若有连续音且有疼痛时,则属髌骨软化症体征。有时屈膝时髌向外脱位。
主动活动测量股四头肌伸膝力和部肌屈曲膝力。有时也听到弹响或骨擦音,或见到髌骨向外侧脱位。
⑸ 髋关节的检查方式有哪些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韧带和肌肉组成。前方为腹股沟,呈轻度凹陷,有股动脉、静脉和股神经通过。后方臀肌饱满,有坐骨神经走行。
视诊:畸形髋关节畸形复合者居多,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于腰椎前凸和骨盆倾斜的代偿,畸形不明显,检查时需注意将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将骨盆在矢状面上放正,可将健腿极度屈曲,患髋屈曲畸形即显示出来。可用角度尺测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连线与躯干直线垂直,骨盆在冠状面上摆正,患髋的内收和外展畸形显示出来;旋转畸形:使两侧髂前上嵴距床面距离相等,骨盆在横截面上摆正,患髋的内旋或外旋即显示出来,可利用髌骨面的垂线测量。有时对比双足体位,可作粗略估计;缩短畸形:因髋关节伤病引起的下肢短缩,除尺量法之外,可通过对比两侧大转子的位置来判断。
肿胀和肿块。髋关节本身的肿胀显于前方,即腹股沟饱满;而臀部的异常丰满,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变。髋关节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脱位或半脱位引起,而外下方肿胀则属大转子病变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脓肿。大腿内上方肿胀,除耻骨和小转子病变外,也可考虑流注脓肿。
臀皱襞婴幼儿双侧臀皱襞不对称,可反映先天性髋脱位的存在。
臀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常见。
步态。臀式步态:在负重期,髋关节应呈轻度外展位,当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时,髋关节不能外展负重,而是相反的呈内收位,即显臀部下垂。为了减轻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动将躯干侧向负重侧的患腿,这种跛行步态称之为臀式步态。当双侧髋脱位时,双侧臀部交替下垂,类似鸭行;下肢广泛麻痹步态:主要表现在摇摆期的腿不能作屈髋动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离地。负重期也属臀式步态,同时躯干后倾,因臀大肌麻痹,靠髋后伸紧张前方韧带来维持站立。有时病人以手扶大腿来维持伸膝站立;关节强直时,靠骨盆的扭转来移动下肢,即腰椎代偿性的伸屈动作;髋关节各类型的畸形体位,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异常步态,有的难于描述,但经仔细分析即可明确。
触诊:压痛点。髋关节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沟中点或臀部中央区寻找压痛。大转子压痛易于寻找,有的按压大转子可引起髋关节痛。
肿块。髂窝部可表现肥厚或饱满(脓肿),有时在耻骨上可触及肿块(肿瘤)。疑有髋关节感染或耻、坐骨肿瘤时,应作肛门指诊,寻找脓肿或肿块。疑有髋关节脱位时,需在臀部或髋关节外上方寻找股骨头,通过关节的旋转可触及股骨头的转动。
活动:被动活动。病人平卧位,髋关节伸直为0度,屈曲时大腿可贴腹壁,与躯干交角约为30度,屈伸角度可连续记录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为0度,实际活动范围共150度,外展和内收则以中立位为0度,小腿内收的角度等于髋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于股内收。检查时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转动代替了髋关节的活动而引起误差。
主动活动主要检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动伸屈髋关节,同时出现弹响声,即所谓的“弹响髋”,常因为阔筋膜张肌腱肥厚与大转子磨擦所致。有时在内侧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与小转子磨擦而来。
⑹ 手功能的评估是怎样的
(一)初步评估
1.基本资料和病史病人的个人资料受伤资料
2.直接沟通治疗师通过与病人直接的对话,了解病人目前在功能上的障碍及病征,包括受伤部位的感受疼痛程度活动度受限或僵硬肿胀功能丧失等
3.观察治疗师对病人的整体观察是重要的,包括病人的心理状况情绪对患处的反应等局部观察包括伤口愈合情况发炎或感染的情况骨骼或关节变形等
4.检查包括患处的温度出汗情况肿胀程度疤痕的紧绷度软组织的粘连或挛缩关节僵硬的位置及角度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等
(二)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全主动活动度和全被动活动度测量:Kleinert于1973年提供了一个以指尖至手掌距离及远指近指及掌指关节的被动伸展差活动度总和来评定手指功能的方法,即Kleinert评定方法,见表10-2-1其功能比较如下:
表10-2-1Kleinert评定法
(三)肌腱的功能评定
有数种肌腱功能评定方法,但没有一种统一的精确可靠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A.测量关节活动度方法
B.测量指腹至掌横纹距离的方法
C.测量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的方法(totalactivemovement,简称TAM)
该种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手指屈伸功能,实用价值大,缺点是测量及计算方法稍繁琐
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法:
测量掌指关节,近远侧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度,减去上述关节伸直受限角度之和总主动屈曲度-总主动伸直受限度=总主动活动度(MP+PIP+DIP)-(MP+PIP+DIP)=TAM
(四)肌力测定肌力可反映运动神经的功能,一般将肌力评定分为6级本文主要用Highet单块肌肉方法见表10-2-2
表10-2-2Highet单块肌肉分级评价
握力及捏力测定:治疗师可利用物品,如铅笔纸张等来测试患者的握力及捏力握力器及捏力器更可量化患者的能力测量握力时肘关节应屈曲并紧贴躯干,手腕后伸捏力检查应分别测掌侧捏侧腹捏及三指捏(见图10-2-1图10-2-2)
图10-2-1握力检查
图10-2-2捏力检查
(五)肿胀或肌肉萎缩程度评估测量肿胀或肌肉萎缩程度,可使用软尺测量手指和手背圆周或采用排水法
1.排水法仪器测量仪器包括一个带排水口的大容器和一个量杯容器中有水平停止杆
2.方法在容器中倒入500ml的水至出口平面,手朝前慢慢放入容器中,中环指间隙搁置在水平停止杆上,手一直保持到没有水流进量杯,取出手,将量杯水平放置,读出刻度,记录下数字分别测量双上肢,进行对比,要求一天不同时间测量手容积,判定手休息位和活动后对肿胀的影响(见图10-2-3)
图10-2-3排水法
(六)手功能的评价手的综合功能有赖于感觉和运动的健全,也与视觉等其他感觉灵敏度有关常用有Jebsen的手功能试验Carroll上肢功能定量检查简易上肢功能检查
1.Jebsen的手功能试验由7个分试验组成,具体内容如表10-2-3
测出结果后,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利手和非利手参考值等,判断是否正常
表10-2-3Jebsen的手功能试验
评分标准:
0分:全部不能完成,包括将物体推出原来的位置推到桌外,或能拿起笔,但写不出可以辨别的字
1分:只能完成一部分,能拿起物品,但不能放到指定位置
2分:能完成,但动作缓慢或笨拙
3分:能正常完成
以上各项评定分数相加算出总分,按以下标准评定功能:
2.Carroll的上肢功能定量检查是衡量整只手臂和手在日常活动中的能力它基于一个假设,在ADL中的由上肢完成的复杂活动,可以化简为抓握前臂的旋前旋后肘的屈曲伸展和上肢的上举检查包括六部分:①抓握或举起四块不同体积的方块来评价抓握②抓握或举起两根大小不同的管状物检查柱状抓握③抓握和放下球检查球形抓握
④抓握四个大小不同的弹球检查指间捏⑤在钉子上放置小垫片或在架子上放置熨斗检查放置能力⑥从大水罐里向水杯里倒水或从杯子向另一个杯子里倒水另外为了评价旋前旋后和上肢的上举能力,治疗师指示患者将手置于头顶头后和靠近嘴以及写名字的项目测试使用简单便宜和容易获得的物品
3.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是日本金子翼先生为了对上肢和手的能力,特别是运动速度手的抓握等能力进行客观检查而设计的一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常常通过得分结果对患者的治疗训练用药前后及自助具或辅助具佩戴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对照,观察和判断疗效此项检查共包括10种规定动作,让患者用尽快的速度准确完成并记录在相应的所需时间栏内
(七)感觉评估感觉神经的功能评估,一般可以测定该神经皮肤支配区的痛觉触觉温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等
1.痛觉评估视觉模拟痛觉评定利用一条长10cm而无刻度的线,告诉患者线的一端代表没有疼痛,另一端则代表极度疼痛,患者将其当时之疼痛与两端的比较,然后点在线上此评估虽然主观,但作为自己比较,仍有其作用服药指征痛觉评定:依据患者服药及疼痛情况来评定疼痛见表10-2-4
表10-2-4服药指征痛觉评定
Sunderland针刺感觉功能分级评价见表10-2-5表10-2-5Sunderland针刺感觉功能分级评价
2.触觉评定单线压力测试()可测量皮肤对静止压力的反应和敏感程度
检查时采用5种型号的Semmes-Weinstein尼龙单丝,简称SW单丝法
方法:单丝一端游离,另一端装在手持塑料圆棒的一端上,单丝与棒成直角,指示患者闭眼,从最小的单丝开始检查,使单丝垂直作用在患者的手指掌面的皮肤上,事先告诉患者有感觉时告知,每号单丝进行3次,施加皮肤上1-1.5秒,提起1-1.5秒,为1次
当单丝已弯而患者无感觉时,换大一号的单丝再试,直到连续2次单丝刚弯患者有感觉时为止(见图10-2-4),记下单丝的型号对照下表查结果(见表10-2-6)
表10-2-6单丝压力测试结果
图10-2-4单丝压力测试
3.“两点分辨”(Two-pointDiscrimination)感觉评定两点分辨可测试皮肤分辨接触点之间距离的敏感程度正常的手指尖可分辨二至六毫米的两点距离常用工具为专用两点分辨器,也可用回形针和圆规(图10-2-5)2PD正常值与手功能的关系如表10-2-7所示:
表10-2-7 2PD正常值与手功能的关系表
4.温度觉评定Sunderland温度觉功能评价见表10-2-8
表10-2-8 Sunderland温度觉评价
⑺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标准
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具体内容
ROM评定的工具与规则
ROM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动测量(皮尺)。
二、测量方法
1、舒适体位 2、暴露测量的关节
3、确定测量关节的骨性标志
4、专人测量 5、主动关节活动测量、被动关节活动测量(以划线方式定位)。
6、正确找准运动轴、固定臂、移动臂
三、测量结果的记录
内容:关节名称、左右、主动ROM、被动ROM、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挛缩、痉挛等
第三节 ROM的测量方法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体位: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
⑻ 髋关节外展前倾角度定位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一)手法检查及分级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测试结果 Lovett分级 M.R.C.分级 Kendall 百分比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运动至测试姿位或维持此姿位 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 5
5- 100
95 同上,但仅能抗中等阻力 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仅能抗小阻力 良-(Good-,G+)
好+(Falr+,F+) 4-
3+ 70
6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测试或维持此姿位 好(Fair,F) 3 5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接近测试姿位,能在消除重力姿位运动至测试姿位或加小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好-(Falr-,F-)
3-
4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运动或加中等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3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运动或加较大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20 可见到或扪到微弱的肌肉收缩或肌腱活动,无可见的关节运动 差-(Poor-)
微(Trace,T) 2-
1 10
5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零(Zero,O) 0 0
测试操作的一般程序是先将肢体放置到适当姿位,以便当待测的肌肉收缩时,能使远端肢体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运动。必要时由测试者用一手固定近端肢体,然后令试者尽量用力收缩被测肌肉,使远端肢体对抗自身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如能完成,说明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上。应用测试者的另一手在运动关节的远端施加阻力,根据受试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来判定肌力为4或5级。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则为3级。如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则应调整体位,将肢体旋转90°,使肢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以消除重力的作用。测试远端肌肉时可稍托起肢体,测试近端肌肉时可在肢体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带子将肢体悬挂,以消除磨擦力的影响。在此条件下能完成大幅度运动,可判定为2级肌力,如仅有微小关节活动或未见关节活动,但可在主动肌的肌腹或肌腱上扪到收缩感,则为1级肌力,扪不到收缩感觉为0级。在测试3级以下肌力时,为了避免改变姿位的麻烦,也可施加助力,根据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为2级或1级肌力。
此法虽有分级较粗略,评定时也带有测试者的主观成分等缺点,但应用方便,可分别测定各组或各个肌肉的肌力,适用于不同肌力的肌肉测试(很多器械测试仅适用于4级以上的肌力测定),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实际工作。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在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个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检查须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测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到适宜的宽仪式。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2-1-1)。以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好手握力(kg)/体重(kg)×100
正常应高于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可测得质量力(图2-1-2),其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图2-1-3)。以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检查代替。
(4)四肢各组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务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各别测定,方法见图2-1-4,2-1-5。这组设备可组合成一架综合测力器,以便使用。
一组正常中青年成人的四肢等长肌力测试结果。妇女上肢肌力约为男性的55%,与国外资料的56%相近。下肢肌力约为男性的62%,较国外资料的72%为低。一般认为肌肉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可产生3~4kg肌力,男女相同。男女的肌力差异主要因肌腹大小不同而非肌肉质量有异。
A.屈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测定(肘屈90°)
D.伸肘肌力测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测定(肩外展45°)
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
拮抗肌的肌力对比关节的稳定有意义,因而对肌力锻炼有指导价值。由表2-1-2可见,屈肌与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别约为2:1,3:2,1:1与2:3。文献资料中这些比例有些差异,可能因调查对象及测试方法不一致。
表2-1-2 四肢肌力等长测定
男(67例) 女(55例) 左 右 左 右 腕屈
腕伸 28.15±5.89
11.63±2.21 30.27±5.70
13.82±3.20 15.32±4.40
7.11±1.73 16.37±5.00
8.17±1.99 肘屈
肘伸 19.43±4.22
12.77±3.32 21.04±4.65
13.19±3.30 10.30±2.21
6.75±3.12 11.60±3.86
7.58±2.65 肩外展 8.74±1.68 9.35±1.83 4.17±1.53 5.49±1.49 踝背 伸
踝跖屈 19.28±4.29
20.54±5.59 19.58±4.16
19.93±5.52 11.49±3.23
13.30±4.41 11.73±3.41
12.91±4.83 膝屈
膝伸 19.13±5.23
30.46±6.93 19.89±5.33
30.80±7.16 11.13±4.11
18.79±5.66 12.98±3.70
20.10±6.21
*表内数字为kg数
2.等张肌力检查
即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袋、砝码可定量的负重练习器进行。此法在康复医学中应用较少。
3.等速肌力检查
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图2-1-6)。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此力矩的变化由仪器记录,并同步记录关节角度的改变,绘成双导曲线,并自动作数据记录。这种等速测试法精确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女手段。
图2-1-6 用Cybex 等速测力器作膝屈伸肌力测试
(三)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查结果准确、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应使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化。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采到正确的测试姿位,在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
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
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作肌力测试。
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
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
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如中风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检查。对于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应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请参阅中风康复章节。
二、关节活动度(ROM 检查
(一)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检查的一般事项
1.ROM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发现阻碍关节活动的因素。
(2)判定障碍的程度。
(3)提示治疗方法。
(4)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
2.ROM的种类
(1)主动活动:受检者以自力能够动的关节活动度。
(2)被动活动:用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
(3)关节除被动活动外,还有非生理性的关节附加活动度(accessory),主要用于康复的手法治疗。
3.基本姿位
全身所有的关节凡按劳取解剖的姿位放置者则为0°。前臂的运动手掌面在呈矢状面上状态为0°轴、面的概念与解剖学一致。
(二)ROM表示方法
文献中有关ROM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一种以解剖部位为“O”不论屈或伸,当关节伸直受限时,测量的角度数可能成为负数。另一种在屈曲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O”,在伸直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180”,这样可避免出现负数,但使关节总活动度的计算变得复杂化,本书采用前一种方法。
(三)ROM受限因素
1.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异常。
2.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如关节囊粘连、韧带损伤,肌腱挛缩等。
3.运动关节的肌肉软弱无力。
4.拮抗肌张力过高。
(四)ROM测量注意事项
1.对要测量的关节必须充分暴露,特别是对女性检查时应准备单房间及更衣室。检查异性时须有第三者在场。
2.要使受检者精神沉着,耐心说明,以使其采取轻松姿势。
3.对基本轴的固定是很重要的。固定的位置应在关节的近位端或远位端,不能在关节处固定。
4.角度计的轴应与关节的轴取得一致,不要妨碍轴的平等移动。
5.用角度计要测量两次,即在活动的前后测量,并左右对照。
6.对有两个关节肌(多关节肌)的关节,要充分考虑肌肉的影响。
7.有关节痛时,要发现疼痛的范围并作记录,注意慢慢检查。
(五)ROM测量方法
1.普通量角器法
目测ROM较为粗糙,因此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检查。普通量角器用两根直尺连接一个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制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角器测量。(见图2-1-7),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两尺的远端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1-3。
图2-1-7 关节量角器
表2-1-3 关节活动范围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标志 0点 正常值 中心 近端 远端
肩 屈、伸 解剖位,背贴立柱站立 肩峰 腋中(铅垂线) 肱肌外上髁 两尺相重 屈180°
伸50° 外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鹰嘴 铅垂线 尺骨茎突 同上 各90° 肘 屈、伸 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骨峰 尺骨茎突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伸0°
腕 屈、伸 解剖位 桡骨茎突 前臂纵轴 第二掌骨头 两尺成一直线 屈90° 尺、桡屈 解剖位 腕关节中点 同上 第三掌骨头 同上 桡屈25°
尺屈65°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股骨大粗隆 水平线 股骨外髁 两尺成一直线 125° 伸 仰卧,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仰卧,避免大腿旋转 髂前上棘 对侧髂前上棘 髌骨中心 两尺成直角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小腿桌缘
外下垂 髌骨下端 铅垂线 胫骨前缘 两尺相重 各45° 膝 屈、伸 仰卧 股骨外踝 股骨大粗隆 外踝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
伸0°
踝 屈、伸 仰卧 内踝 股骨内踝 第一跖骨头 两尺成直角 屈150° 伸0° 内、外翻 俯卧 踝后方两踝 小腿后纵轴 足跟中点 两尺成一直线 内翻35° 中点 外翻25°
2.方盘量角器测量法
范振华在1974年设计了一种方盘量角器,用正方形,每边长12cm,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舯,加一指针及把手构成(图2-1-8)。在木盘刻度面处于垂直位时,方盘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动指向正上方。使用时采取适当姿位使关节两端肢体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边紧贴另一肢体,使其刻度面与肢体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4。
图2-1-8 方盘量角器
表2-1-4 用方盘量角器作关节活动度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位置 量角器刻度盘方位 正常值
肩 屈、伸 站立,头、背、骶部紧贴立柱 上臂后方中段 0点指向近端 屈180°伸50° 外展 同上 上臂内缘中段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前臂尺侧缘中下段 0点指向远端 内旋80°、外旋90° 肘 屈、伸 坐,上臂平贴桌面 前臂中段背侧尺
骨皮下面 0点对向尺骨 屈150°伸0° 前臂 内、外旋 站立,上臂外侧紧贴柱面,肘屈90°,手紧握量角器把手 量角器把手紧贴掌心 0点指向桡侧 内旋55°,外旋135° 腕 屈、伸 前臂平贴桌面,掌心向下 第三掌骨背面 180°点对向掌骨 屈80°、伸
70° 尺、桡屈 同上,掌心垂直,拇掌屈 第二掌骨桡侧缘 同上 尺屈40°,桡屈20°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大腿前缘中段 180°点对向大腿 120° 伸 同上,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侧卧,一直尺两端族两髂前上棘上,测此尺寸倾斜度,于内收、外展测量结果中减除之 大腿外侧中段 同上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腿分开伸直 足掌内侧缘 0点指向远端 内旋50°,外旋65° 膝 屈、
伸 坐或仰卧 在肌前中段、小腿前中段各测一次,相加 180°点指向膝部
180°点指向膝部 屈160°,伸5°
屈160°,伸5°
踝 跖屈 站立足掌不离地,小腿尽量后倾 胫前缘中段 0点指向近端 40° 背伸 同上,足跟不离地,小腿前倾 同上 同上 25° 内外翻 向患侧卧,小腿平贴诊察台,外踝在桌缘上 紧贴足掌横弓 0点指向足内侧 内翻45°,外翻20°
三、步态检查
1.步态的基本情况
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为一个步行周期(gait cycle)。其中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期(stance phase)及一个腾空挪动的摆动期(swing phase)。支撑期由5个环节构成,依次为足跟着地(heel stride,HS),脚掌着地(foot flat,FF),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时支掌中期(midstance,MSt),身体继续前移至足提起时为足跟离地(heel off ,HO),最后为足趾离地(toe-off)。摆动期从足趾离地开始,经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为摆动中期(midswing ,MSw),以后经减速期止于足跟着地,一侧足跟着地至另一侧足跟着地为一单步(step),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复步(stride)。
在步行周期中支撑长于摆动期,因此每一步行周期中约有15%的时间即自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双腿都处于支撑期,称为双侧支撑期(double support)。是为步行的特征,如没有双侧支撑,相反出现双足腾空即为跑步。
步频(cadence)指每分钟的行动步数,成人约为110~120步/分,快步可至140步/分。步幅(step width)指一单步移动的距离,与步频、身高等因素有关,一般男性为70~75cm。
步行时身体重心沿一复杂的螺旋形曲线向前运动,在矢状面及水平面上的投影各呈一正弦曲线,向前运动有交替的加速及减速成。为了使重心在轴位上的运动趋于平稳,减少上下左右移及加速从而减少能耗,配合髋、膝、踝各关节的运动,骨盆也有前后左右倾斜及水平侧移。
步行时以上活动的正常变异构成各人的步态特点。因病理因素使变异超出一定范围即构成异常步态。检查者熟悉了正常步态的构成及常见病理步态的基本特征后,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步态评定,必要时可用多维连续摄像、电子量角器及多导联肌电图等方法作分别或综合的观察,以取得肌肉、关节或身体重心在步行时的活动谱,以与正常的活动谱进行比较分析。正常的关节活动及肌肉活动谱例如图2-1-9。肌肉的工作包括向心及远心收缩。
图2-1-9 常速步行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活动
正常步态效率很高,特别是以每小时4.5~5km的速度步行时,单位距离耗能量少,此时肌电活动也最少。步行时身体前移的工实际上主要由重力及惯性提供而不是完全由肌肉收缩提供。步态异常时能耗增加,截瘫及截肢时更着,因而使步速受限,如扶拐步行的截瘫患者,步速一般限于每小时1.6~2.4km。
2.常见的病理步态
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
(1)短腿步态 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着。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
①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
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
③股四头肌步态: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⑤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变,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损害时,步行进上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
(6)肌痉挛步态 因肌张力过高引起。如:
①偏瘫步态:常有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为了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内收,摆动停止。临床所见的偏瘫步态可有较多的变异。
②剪刀步:又称交叉步,多见于脑瘫或高位截瘫患者。因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髋内收,两膝互相磨擦,步态雀跃不稳。内收肌严重痉挛使两腿交叉难分,步行成为不可能。
(7)其他中枢神经损害
①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称酩酊步态。
②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手臂摆动缩小或停止,称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8)奇异步态不能有已知步态解释者应考虑是否为癔病性步态,其特点是动作表现不一贯,有时用更慢更费力的方式完成动作,与肌力检查结果不一致,肌张力检查时可有齿轮样反应(cogwheel response)等。
3.步态检查
作临床步态检查时,应嘱病人以其习惯的姿态及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下肢各关节的姿位及动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匀称,上肢摆动是否自然等。其次嘱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时作随意放松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别进行观察。并试行立停、拐弯、转身、上下楼梯或坡道、绕过障碍物、穿过门洞、坐下站起、缓慢地踏步或单足站立、闭眼站立等动作。有时令患者闭眼步行,也可使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手杖或扣拐步行可掩盖很多异常步态,因此对用拐杖步行者应分别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或杖的步态检查。
步态检查常须结合一系列的基本情况检查,如神经系物理检查,各肌群肌力及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下肢长度测定以及脊柱与骨盆的形态检查。这些检查对确定异常步态的性质,原因及矫治方法有很大意义。
必要时在步行中作肌电图、电子量角器、多维摄像等检查,以便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4.异常步态的矫治原则
(1)异常步态病因的矫治
①短腿步态患者须用矫形手术或矫形鞋来平衡两下肢的长度。
②关节挛缩畸形时,须通过关节活动度锻炼或矫形手术改善关节活动度,消除畸形。
③因疼痛引起步态异常时,须用理疗、局封、按摩、药物等治疗消除疼痛。因关节不稳或骨关节炎引起疼痛时,须用免荷支架减轻局部负荷。
④肌肉软弱时,可通过肌肉锻炼得到加强。锻炼难以收效时,考虑肌肉重建手术或用支架进行功能替代。
⑤肌肉痉挛时用放松练习,包括肌电反馈练习、按摩、被动牵伸、热敷或冷敷、解痉药物、神经注射或手术切除等方法缓解痉挛。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一般对着镜子进行。治疗师从旁指出需要纠正之处,指导纠正,经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与巩固。步态训练应设定可以达到的近期目标。可以从步态检查中所用的各种动作中选取病人勉强可以完成但有缺点及困难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进行系统练习,达到目的后再改选难度更高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练习时应令病人适当集中注意力,但不宜引起过度紧张,特别在肌痉挛时。练习一般每日进行1~2次,每次1~2小时,包括间歇休息,避免明显疲劳。
步行练习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适当的支架、拐杖、步行器、平行杠等。或给予人工的保护或扶持,防止跌倒,并使病人有必要的安全感。
步态训练中要注意病人的全身适应能力,必要时进行坐、站的耐力练习、上肢及腹背肌肌力练习及心血管系统功能锻炼,即用上肢运动或蹬车等方式进行的耐力运动练习,以适应步态异常时步行能耗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