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测血压与血管的监测
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监测血压时要加以充分考虑。
1.年龄 随年龄增长,血压会有所升高;
2.时间 早晨低、傍晚高;
3.睡眠 睡眠不好会导致血压升高;
4.情绪 情绪不好会导致血压升高;
5.温度 气温低会使血压升高;
6.生活方式 吸烟、酗酒、吃盐多等等习惯会使血压升高。
7.运动 测量血压前,至少要平静10分钟,而不要在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
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血压,对辨别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帮助。
测量卧立位血压
测量卧立位血压可以判断有无自主神经病变。
首先,让接受测量者以平躺的姿势测量上臂血压,然后站立起来再测一次。正常情况应该没有明显差异。如果立位血压比卧位的低,收缩压降低超过2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10mmHg,可以判断有自主神经病变的存在。
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一种,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在猛然起身时会出现眩晕或昏厥,发生意外、受伤。
测量上下肢血压
测量上下肢血压可以判断外周血液供应情况。
通常都是测量上臂血压,在脚踝处测量可以得到下肢的血压值。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较高,下肢与上肢血压值的比值,正常应该在1~1.4之间。
如果发现下肢血压比上肢低,说明下肢动脉缺血已经形成。如果下肢与上肢血压比值低于0.9,说明存在轻度的供血不足;如果比值低于0.5,则为明显缺血,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患肢不运动时发生疼痛);如果比值低于0.3,则极有可能发生组织坏死,出现糖尿病足溃疡。
同理,测量两上肢的血压;可以辨别有无上肢动脉缺血。正常人左右上肢的血压相差不超过2~4mmHg,如果两侧相差过大,则表明降低的一侧有动脉血管病变的可能。
通常,血压较平稳的病友可以每周测量1~2次,在血压波动时,至少要每天测量1~2次。最好在晨起7~8点和晚上7~8点测量血压。
② 量血压 血压计的使用 高血压
理想血压:80/120
正常血压:80-89/120-129
你给老人家打到那么高,能受得了么?正常打到200就可以了.老年人的血压重要的不是高与低的问题,而是稳定与否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这个人高压140,按标准就是高了,但是假如75岁了,而且每天都能保证这个血压,这就很理想了.
打到200左右,缓慢放气,听到的第一声明显的跳动(不包括不规则的杂音),就是高压.听到的最后一声跳动,为低压.
再举例子:水银柱下降到120听到第一次跳动了,高压就是120,然后继续下降,下降过程中,如果这个人心脏节律没问题的话,肯定要听到节律性跳动的.到60以后没声音了,那么60就是低压.这个人的血压指标就是60/120.
另外,你在打到260听到的声音应该是不规则的杂音,或则操作有问题.到60没声音这是正常啊,人的低压的最低指标不能低于60的.
对于问题补充的回答:判断血压的高低至少要非同日不同时间测量3次以上才有意义.而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降压药品大概有7大类,不同类型适合不同病情,甚至也可以联合用药,根据你提出的问题我想任何负责任的医生在没有见到病人以前是不会给你用药上的建议的.
我再举例子:硝苯地平就是心痛定,是钙离子阻抗剂,除了降压功能外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而且有增加心率的作用,所以心跳过快比如100以上的就不太适合使用,有些人吃完以后会有脚踝浮肿和脸红心慌的现象.
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了降压外还可治疗心衰,有哮喘的人不能用,有些人吃完后会有干咳和失眠的现象.
所以,就你说的2种药品就得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谁能给你更详细的意见啊,我的建议是找老年病高血压专科医生咨询,在这里我能给的建议就这么多.打这么字累死了呵呵.
③ 测量血压的具体步骤
1、被测者在测压前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测量时的室内温度要适中,被测者的上臂要全部裸露,手掌向上平伸,上臂位置应和心脏位置在同一水平。
2、把血压计中的袖带缠绕在上臂,袖带的下缘正臂弯处至少2~2.5厘米,这时要把听诊器胸件听筒放在袖带下方肘窝处肱动脉上。
3、要检查一下打气皮球的放气旋钮有没有拧紧,然后开始充气,气囊内压力渐渐升高,会压迫上臂软组织和肱动脉,当袖带内压力高于心收缩压力时,肱动脉血液将会被阻挡,听诊器听不到声音。当摸挠动脉时也摸不出搏动,这时需再加压约2.6~4KPa(20~30mmHg)。
之后打开放气旋钮,缓慢均匀地放气,袖带内压力逐渐下降。当袖带内压力等于或低于收缩压时,从听诊器可以开始听到动脉搏动的嗒嗒声。听见第一次搏动音时,水银柱的高度或弹簧计的指针所指压力就是收缩压。
4、连续慢慢放气,袖带内压力继续下降,当降至等于或稍低于舒张压时,当搏动音突然明显变弱时,此时水银柱的高度或弹簧计指针所示的压力为舒张压。成年人等到声音消失时,此时压力为舒张压;儿童适宜取声音变弱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3)测量脚踝血压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建议初次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血压高的一侧作为血压测量的上肢。
当左、右上臂血压收缩压差值>20mmHg时,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老年人及糖尿病或某些疾病患者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建议测量卧位或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测量应在卧位改为站立3分钟内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血压测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血压
④ 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测量血压需要打开血压仪,找准测量的位置,调整松紧度,进行两三次的测量,取一个平均值,具体步骤如下:
1、需要打开血压仪。
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测量血压以便对血压进行可靠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如果已经自行服用药物,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停药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测量血压。比如在服用氢氯噻嗪,至少要在停用该药 75 小时(约 3 天多)之后,再测量血压。
⑤ 如何测脚踝部位血压
可以用普通袖带式血压计在踝部测量,听诊局部的动脉即可。
⑥ 腿上的血压怎样量
下肢腘动脉测量法:腘动脉处测量血压的方法与上肢肱动脉测量法相同。(1)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暴露一侧下肢。(2)血压计的袖带应比用于上肢的袖带宽2cm ,将袖带下缘沿腘窝上3-5cm处平整缠妥。若肥胖者,袖带不够缠时,可在袖带外包一宽布带,缠于肢体上,将听诊器胸件放于腘动脉搏动处。(3)如用测上肢的袖带来测量腘动脉血压时,收缩压比肱动脉血压高2.6~5.3kPa,是由于股动脉的管径大于肱动脉,血流量也较多之故。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记录时,应注明下肢血压,以免误解。
⑦ 如何测量脚踝血压
你好!测量方法:取仰卧位,安静状态,裤口上挽,露出小腿下三分之一,用测肱动脉血压的袖带松紧适宜地缠于小腿下部,使其下缘在内踝上2cm左右测量即可。
⑧ 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
1.测量部位:常在上肢肘窝的肱动脉处测量,也可取下肢腿窝动脉。
2.用物:血压计、听诊器。
3.操作方法:
①测量前,让病员休息15分钟,以消除劳累或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②让病员取坐位或卧位,暴露右臂或左臂,将衣袖卷至肩部,袖口不可太紧,以免影响血流,衣着厚时应脱去一件,伸直肘部,手掌向上。
③放平血压计,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中部,松紧以妙人一指为宜。过紧可使血管在未注气前已受压,使测得的血压偏低;过松可使气袋呈气球状,
而使有效的测量面积变窄,使测得的血压偏高。气袋的中部应对着肘窝,使充气时压力正好压在动脉上,袖带下缘距肘窝上2-3厘米,将末端整齐地塞人里圈内,
开启水银槽开关。
④戴好听诊器,在肘窝内侧处摸到肱动脉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肱动脉处,轻轻加压,用手固定,另一手关闭气囊上气门螺旋帽,握住输气球向
/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然后慢慢放开气门,速度以每秒2-5mmHg,使汞柱缓慢下降,并注意汞柱所指的刻度。当袖
带内压力逐渐下降至和心收缩力相等时,血液即能在心脏收缩时通过被压迫的动脉,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此时汞柱指的刻度,即为收缩压。随后波动声继续
存在并增大,当袖带内压力等于心舒张压力时,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⑤记录测量的数值,记录采用分数式,即收缩压/舒张压mmHg。当口述血压数值时,应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
⑨ 怎样测量下肢血压
下肢血压测量是测量帼动脉的血压,方法是平卧位或俯卧位,暴露一侧下肢,血压袖带下缘沿着帼窝上3到5厘米的地方缠绕一周,听诊器放于帼动脉搏动处。当听到第一声动脉搏动再加压40到50毫米汞柱,然后在缓慢放气,听到第一声动脉搏动为收缩压,再继续放气,听到动脉搏动消失为帼动脉舒张压。下肢血压应该比上肢高20到40毫米汞柱。测量下肢血压一定要定时定位,定体位和定血压计,同时在不同的三天测量血压都大于或者是等于140或190这种情况才属于高血压,如果出现高血压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口服一些降压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或者也可以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做相对应的治疗。下肢腘动脉测量法:
腘动脉处测量血压的方法与上肢肱动脉测量法相同。
(1)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暴露一侧下肢。
(2)血压计的袖带应比用于上肢的袖带宽2cm ,将袖带下缘沿腘窝上3-5cm处平整缠妥。若肥胖者,袖带不够缠时,可在袖带外包一宽布带,缠于肢体上,将听诊器胸件放于腘动脉搏动处。
(3)如用测上肢的袖带来测量腘动脉血压时,收缩压比肱动脉血压高2.6~5.3kPa,是由于股动脉的管径大于肱动脉,血流量也较多之故。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记录时,应注明下肢血压,以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