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的儿童,除了常规的内外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外,还要进行生长发育方面的检测,如儿童生长评价、听力筛查、视力筛查、骨密度检查、微量元素检测等。0-6岁是孩子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一些在生活中易被忽视的儿童疾病(如 弱视 、 脊柱侧弯 等)通过体检都可以发现,而这些问题的治疗必须在低龄期进 行 。专家同时强调,家长应了解孩子每个阶段检查的重点。
体格 口腔 听力内科必检
专家指出,有一些项目每次体检时都必须检查,如体格测量。清华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指出,体格测量就是检查孩子的身高(身长)、体重,以此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孩子的营养状况。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经常为孩子测量身高体重,去体检时就没必要再检查了。刘兆秋表示,孩子在0-6岁时生长发育较快,适时检查可以帮助保健人员对孩子的体格进行前后对比,做出评价,衡量孩子的营养状况。
口腔检查 、听力检查和内科检查也是0-6岁儿童每次体检必检的项目。刘兆秋介绍,及时的口腔检查可以有效帮助孩子防 龋齿 、 牙 龈炎和错颌畸形。对于婴幼儿来说,口腔检查还可以判断孩子出牙的情况。听力筛查的重点为3岁以前的婴幼儿,尤其是具有听力高危因素的婴幼儿。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以后,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查;42天复查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力损伤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
另外,内科检查就是观察孩子的心肝 脾 肺 肾功能是否正常,主要是听心率、 腹部压痛 等。
智力筛查时间因人而异
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同样重要。刘兆秋介绍,对孩子进行智力筛查的时间因人而异。据介绍,0-6岁儿童的智力检查包括儿童常规智力筛查和高危儿智力监测两方面。儿童常规智力筛查是在儿童定期体检过程中,在8~12月龄时进行一次智力测查。但是如果是高危新生儿,应在儿童定期体检中监测2-4次,建议监测时间:第一次:4-5个月;第二次:8-9个月;第三次:1岁-1岁半;第四次:2岁-2岁半。
专家指出,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智力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便早期干预,使这些孩子的智力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视力四岁后半年查一次
北京市卫生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在去年全市体检的447436名0-6岁户籍儿童中,4-6岁视力低常儿童11463人。
专家指出,孩子满四周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定期检查视力了。北大人民医院 眼 科副主任 医师 李明武也表示,三四岁的幼儿视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是儿童眼病治疗的最佳时期。有些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眼病,等察觉后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建议家长半年或者一年给孩子检查一次眼睛,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家长应教会小孩认视力表,每半年至少检查视力一次。
添加 辅食 后需关注 微量元素 血红蛋白
在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数据中,0-6岁儿童常见的疾病还包括 贫血 。刘兆秋指出,孩子满6个月以后,每年一次的大体检一定要做一次血红蛋白测定,以此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 贫血 。
婴幼儿时期, 佝偻病 也是需要预防的重点。刘兆秋表示,孩子满8个月后,家长可为孩子做一次微量元素检测,以了解孩子辅食添加的状况,以免孩子出现 营养素 缺乏的情况。
㈡ 简述体格发育的测量方法
需要对儿童体格的几个指标进行定期测量。能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主要有:身长、体重、头围和胸围等。
㈢ 为幼儿测身高体重的正确方法
测量婴儿身高,最好由两个人进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宝宝头顶的最高点,至足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宝宝身高。
道具:两本厚重、不易移动的书(如字典)和一把卷尺。
方法:在宝宝熟睡时,把一本书轻轻抵住宝宝的头;然后将宝宝的身体放平直,在用一只手按直宝宝的同时,另一只手将另一本书抵在宝宝的脚掌后;最后把两本书都立稳后,将宝宝轻轻移开。这时两本书的距离就是宝宝的身高了。
温馨提醒:无需天天为宝宝测量身高,两三周测量一次即可。
发育规律:
1岁以内婴儿身高增长很快,前3个月每月可增长3.0~3.5厘米,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婴儿期平均每月身高增长2~3厘米。前半年大约可增长约16厘米,后半年的增长8~9厘米。
1周岁时身高约在75厘米左右,约为出生时的1.5倍。宝宝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每个婴儿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养育环境不同,相互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另外,身高增长速度在四季也不相同,春季万物生长,宝宝的生长激素也分泌的比较多,因此身高增长最快的是五月份,而十月份则长得最慢。 所以,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身高增长的最佳时间,新爸爸新妈妈们要把握好宝宝的生长高峰期。
㈣ 测量学前儿童体格发育的形态指标有哪些
(一)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不应超过10%,如超过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护理不佳等)。3个月平均为6kg(2倍),1
岁体重平均为10kg左右(3倍),2岁平均12kg(4倍),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计算公式(临床估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旧版教材)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旧版教材)
1岁不用算,约是出生时体重的三倍,平均为10kg
1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kg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二)身高(身长)
(1)出生时平均为50cm,1岁时身高平均为75cm,第2年平均增长1Ocm。
(2)两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估算公式(2-12岁):年龄×
7+75—实际上是计算公式。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三)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四)胸围
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骨发育不良,甲低)。1岁时为46cm=头围,2~12岁胸围=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
1.定义:沿肩峰(锁骨的肩峰端)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水平绕上臂1周的长度为上臂围。
2.意义: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常以此评估小儿的营养状况。
3.判定标准:5岁以下儿童:大于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
㈤ 常见的人体体格测量指标包括
体格测量指标:
1.胸围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cm,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cm。
2.前囟 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前囟出生时约1.5~2cm,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过早,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3.牙齿 牙齿生长与骨骼有一定关系,是骨成熟的一个粗指标。牙的发育经过生长期、钙化期、萌出期三个阶段。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乳牙共20颗,萌出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早者4个月开始出牙,晚者可至10~12个月,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出牙顺序为先出上下切牙,然后是尖牙和磨牙。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首先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12岁长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即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㈥ 体格发育评价标准
体格生长评价是一种以生长标准为依据,判断个体儿童或群体儿童生长状况的过程。儿童体格生长评价是儿童保健和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处于快速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身体形态变化较大,临床医师可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及上臂围等,并对测量结果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01
生长监测的主要指标
临床上常用反映体格生长的指标主要包括体重、身高(长)和头围;特殊情况下可测量皮褶厚度、上臂围、腰围。
体重指人体的总质量,包括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内脏及体液的综合重量,是衡量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身高(长)指头顶到足底的垂直距离,是人体线性生长的重要指标,与长期营养或遗传关系密切。
头围表示头颅的大小和脑的发育程度,是筛查婴幼儿潜在脑发育或神经功能异常的常用指标。
上臂围是在身高、体重获取困难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指标,用以评价营养状况。
皮褶厚度是测定身体皮下脂肪的指标,可用于衡量儿童营养状况及肥胖程度。02
体格评价的基本要求
1.可靠的测量数据
测量体格生长指标,必须采用规范的、准确的、恒定的工具及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需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如采用杠杆秤(砝码、游锤、杠杆)测量儿童体重;3岁内儿童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后立位测量身高;3岁内采用软尺测量头围等。
2.横向比较并定期纵向观察
横向比较即应用儿童体格测量资料与可供参考的数据相比较,以了解个体在同龄人群中所处位置,全面评价儿童生长状况,以利于尽早发现并纠正问题。通常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较快,纠正后恢复快。而定期纵向观察更易发现个体生长轨道,了解儿童生长趋势。通常建议<6月龄儿童每月、6~12月龄每2个月、1~3岁每3个月、3~6岁每6个月、≥6岁每年进行体格测量;高危儿童宜适当增加观察次数。
3.选择合适的参照人群值
目前WHO2006年已发布世界儿童体格生长参数表及曲线图;我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也已确定将2005年调查的中国九大城市儿童体格生长数据作为中国儿童的体格生长参照值,用于比较儿童生长及营养状态。
㈦ 儿童体格发育的指标是怎样估算的
小儿的体格发育:包括形态学指标和功能与运动、骨骼发育、性征发育等多种指标,临床应用较多并易于测量的是身高、体重等形态学指标。
(1) 体重:
1 岁内小儿体重公式:
前半年:体重=出生体重(平均 3kg)+月龄*0.6kg
后半年:体重=出生体重(平均 3kg)+月龄*0.5kg
2-12 岁,平均每年增长 2kg,公式:体重=年龄*2+8kg
青春期,平均每年增长 4-5kg,个别小儿 8-10kg
(2) 身长:
2-12 岁:公式为身长=年龄*5+75cm;
青春期每年增长 8-10cm,女孩 17 岁,男孩 22 岁。
㈧ 体格测量内容有哪些如何进行体格评价
身高、体重的测量是体格测量的主要内容,其表示方法有按年龄的身高,按年龄的体重及按身高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偏低,表示较长期的慢性营养不良,而按身高的体重偏低,表示较急性的营养不良。
体格测量指数大体归为三类,包括纵向测量指标、横向测量指标和重量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对身长、身高、坐高与顶臀长、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皮脂厚度等方面的测量。它是反映人体营养状况的综合指标,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整体水平,使用标准体质量评价人群的营养状况。
人体长度指标
1、身高。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应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身高指人体直立时头顶点至足底的垂直距离。
2、坐高。坐高指坐位姿势时,头顶点至坐板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坐高反应了驱赶得长度,一般常用坐高指数评价人体体型及营养状况,坐高指数亚洲人较欧洲人大;女子比男子大;儿童较成人大。
3、指距。两上肢向左右作水平伸展时两侧中指尖点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4、上肢长。上肢长指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5、上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桡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6、前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时桡骨点至桡骨茎突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7、手长。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此点相当于腕关节远端腕横纹中点)至中指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8、下肢长。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在体育测量中习惯称为下肢长B(学名大转子高)。
㈨ 儿童体格测量结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不应超过10%,如超过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护理不佳等)。3个月平均为6kg(2倍),1 岁体重平均为10kg左右(3倍),2岁平均12kg(4倍),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计算公式(临床估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旧版教材)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旧版教材) 1岁不用算,约是出生时体重的三倍,平均为10kg 1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kg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二)身高(身长) (1)出生时平均为50cm,1岁时身高平均为75cm,第2年平均增长1Ocm。 (2)两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估算公式(2-12岁):年龄× 7+75—实际上是计算公式。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三)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四)胸围 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骨发育不良,甲低)。1岁时为46cm=头围,2~12岁胸围=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 1.定义:沿肩峰(锁骨的肩峰端)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水平绕上臂1周的长度为上臂围。 2.意义: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和皮肤的发育。常以此评估小儿的营养状况。 3.判定标准:5岁以下儿童:大于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