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肝脏触诊的正常上下界位置
指导意见:
触诊应先从正常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最后检查病变部位,检查压痛及反跳痛...触诊时不仅触肝右叶下界,应对整个肝下界,包括左叶下界,均应进行触摸。
B. 肝脏触诊哪些部位
主要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腹式呼吸以使肝脏上下移动。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l)单手触诊法:较为常用,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侧腹部估计肝下缘的下方或叩诊肝浊音界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在平静呼吸时分别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触诊肝脏时需注意:①触诊最敏感的部位是示指前端的桡侧,并非指尖端。故应主要以示指前外侧指腹接触肝脏。②检查腹肌发达者时,右手宜置于腹直肌外缘稍外处向上触诊,否则肝缘易被掩盖或将腹直肌腱划误为肝缘。③触诊肝脏需密切配合呼吸动作,于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而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提前下压,这样就可能有两次机会触及肝缘。④初学者触诊应自骼前上棘平面开始,逐步向上,以免遗漏明显长大的肝脏。⑤如遇腹水患者,深触诊法不能触及肝脏时,可应用浮沉触诊法,即用并拢的三手指垂直在肝缘附近连续冲击式触诊数次,排开腹水后常可触及肝脏。此法在脾脏及腹部包块触诊时亦可应用。⑥鉴别易误认为肝下缘的其它腹腔内容如:横结肠为横行索条状物,可用滑行触诊法于上腹部或脐水平触到,与肝缘感觉不同。腹直肌健划有时酷似肝缘,但左右两侧对称,不随呼吸上下移动。右肾下极位置较深,边缘圆钝,不向两侧延伸。
(2)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而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果(参图)。
(3)钩指触诊法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音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右手第2~5指弯成钩状,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动作,脸查者随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此手法亦可将双手第2~5指并拢,弯成钩状进行。
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
(1)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瘦长体形者,于深吸气时可在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在2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在腹上角较锐的瘦高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但是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上l/3交界处。如超出上述标准,但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并无压痛,则首先应考虑肝下移,此时可用叩诊法叩出肝上界,如肝上界也相应降低,肝上下径正常,则为肝下移,如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
肝下移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导致膈肌下降时。
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及局限性。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瘀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包括肝包蘘虫病)等。
(2)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噘起之口唇;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肝质地稍韧,慢性肝炎及肝瘀血质韧如触鼻尖;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坚硬,如触前额。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夜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fluctuation)。
(3)边缘和表面状态: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的边缘的厚薄,是否整齐,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正常肝脏边缘整齐、且薄厚一致、表面光滑。肝边缘钝圆常见于脂肪肝或肝瘀血。肝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见于肝癌、多囊肝和肝包虫病。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型肝癌或肝脓肿,肝呈明显分叶状者,见于肝梅毒。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肿大受到牵拉,则肝有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肝炎、肝瘀血等,局限性剧烈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脓肺(常在右侧肋间隙处)。叩击痛见于深部肝脓肿。
(5)搏动: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脏肿大并不伴有搏动。凡肝肿大未压迫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未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也不出现肝脏的搏动。如果触到肝脏搏动,应注意其为单向性抑或扩张性。单向性常为传导性搏动,系因肝脏传导了其下面的腹主动脉的搏动所致,手掌置于肝脏表面感受到上下运动。扩张性搏动为肝破本身的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而传导至肝脏,使其呈扩张性。如手掌置于肝脏上面或用两手分放于肝脏的前后两面,即可感到其开合样搏动。
(6)肝区摩擦感:检查时将右手的掌面轻贴于肝区,让患者做腹式呼吸动作。正常时掌下无摩擦感。肝周围炎时,肝表面和邻近的腹膜可因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而变得粗糙。二者的相互摩擦可用手触知,为肝区摩擦感,如前所述,听诊时亦可听到肝区摩擦音。
(7)肝-颈静脉反流(hepatojugulorreflux):右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肿大时压迫肝区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可粗略估计右心功能。检查时嘱患者卧床,头垫高枕,张口呼吸,避免Valsalva憋气动作。检查者右手掌面轻贴于肝区,逐渐加压,持续10秒钟,同时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正常人颈静脉不扩张,或施压之初可有轻度扩张,但迅即下降至正常水平;右心衰竭患者则明显怒张,但于停止压迫肝脏后迅即下降(至少4cm水柱),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其机制系因压迫瘀血的肝脏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回心血流而使颈静脉压被迫上升。如患者在检查时闭口、憋气,将影响结果判断。
由于肝脏病变的性质不同,物理性状各异,触诊时必须逐项仔细检查,认真体验,综合判断其临床意义。如急性肝炎时,肝脏可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质稍韧,但有充实感及压痛。肝瘀血时,肝脏可明显肿大,且大小随瘀血程度变化较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韧,也有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为其特征。脂肪肝所致肝肿大,表面光滑,质软或稍韧,但无压痛。肝硬化的早期肝常肿大,晚期则缩小,质较硬,边缘锐利,表面可能触到小结节,无压痛。肝癌时肝脏逐渐肿大,质地坚硬如石,边缘不整,表面高低不平,可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压痛和叩痛明显。
C. 怎么检查肝脏方面的疾病
检查肝脏包括一般检查触诊,触摸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是否光滑;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另外还有CT、核磁。内镜检查肝胆胆总管造影等。
检查肝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般检查。触诊,触摸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是否光滑。叩诊,肝肺边界及肝脏大小的估计。
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胆超声检查是目前查肝脏最常见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肝脏的大小。、质地、有无肝硬化、硬化程度、是否有囊肿、血管瘤、占位及转移灶、血流情况等等做一个初步的检查。CT、核磁共振,造影剂加强CT检查可以更进一步检查肝脏是否存在微小病变的情况。
内镜检查、肝胆胆总管造影、活检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了解肝脏肝胆管有无堵塞,肝脏局部病变的病理情况。
血液检查肝功能、甲肝、乙肝、丙肝等肝炎感染、各种转氨酶比如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等,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以及总胆红素。还有各种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蛋白比值等等。这些指标的高低反应肝功能的情况,判断肝脏细胞有无受损、肝胆管是否有阻塞。免疫标记物甲胎蛋白,可以检查是否可能患有原发性肝癌。
D.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很多学员对2020临床实践技能很感兴趣,在考前也比较焦急,百通世纪给大家整理了2020临床实践技能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供大家考前学习,具体如下:
体格检查:
1.气管的检查
操作前准备:嘱患者被检查前安静休息30分钟,戴帽子、口罩,洗手。
操作步骤:
嘱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立在被检者右前方,说明情况取得被检者配合。检查者将示指与环指置于双侧胸锁关节上,以中指自甲状软骨向下移动触摸气管,感觉并观察气管是否居中。检查者将示指与中指置于气管与双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通过感觉两侧间隙的宽度判断气管是否居中。并将检查结果,报告考官。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嘱患者安静休息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或心情激动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
(2)测量完毕后,应协助被检者整理衣袖,再向考官报告相关内容。
(3)向健侧移位常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向患侧移位常见于肺不张、胸膜粘连等。
2.语音震颤
检查语音震颤时,检查者用手的尺侧缘放于被检者的两侧胸壁,嘱被检者发长音“yi”,双手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左右对比感受震颤的强度。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注意协助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前胸部,检查者应站立在被检者右侧。
检查时,双手握拳,以手的尺侧缘放置在被检者两侧胸壁上,待被检者发长音yi后,双手自上而下,左右对比。检查后,注意向考官报告检查结果。
若感觉到语颤减弱,常见于肺气肿、大量胸腔积液、气胸、阻塞性肺不张的病例;若语颤增强见于肺实变(如大叶性肺炎),或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洞等。
(由此可以联想语音共振的检查,语音共振是用听诊器听诊。)
3.脾脏触诊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单手触诊时,检查者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右手示指、中指、环指与肋缘垂直,以指腹的桡侧面进行触诊。同时嘱被检查者做深大的腹式呼吸,右手随呼吸运动进行滑动触诊。
双手触诊时,检查者左手放在患者左腰部第10肋处,稍用力上抬脾脏,检查者右手从脐部开始,再以同样的方法,触诊至肋缘下。
报告考官:被检查者未触及肿大的脾脏,属于正常,如果触及肿大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有无压痛等。
基本操作:
男性导尿术
物品准备:导尿术必备的物品是无菌导尿包,包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清洁外阴消毒包,主要用于对外阴做第一次消毒;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镊子、无菌手套、治疗碗和纱布。下面一层是消毒导尿包,主要用于对外阴做第二次消毒和导尿,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镊子、无菌手套、洞巾、治疗碗、纱布、导尿管、20ml注射器、液体石蜡油、生理盐水。
操作前准备:洗手、带帽子、口罩
操作步骤:
1.操作前,带好帽子、口罩、向考官口述洗手。
2.操作者将所用物品携至床旁,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取得病人同意,协助病人取仰卧位,将中单置于病人臀下。
3.取上层清洁外阴消毒包,放置在病人的两腿间,打开后,操作者左手戴无菌手套,将碘伏棉球倒入治疗碗内,右手持无菌钳,夹取碘伏棉球对外阴做第一遍消毒。
先消毒阴阜,阴茎和阴囊,然后,左手以无菌纱布裹住阴茎,翻开包皮,向后旋转涂擦尿道口、龟头和冠状沟。消毒完毕后,撤走污物盘,脱掉手套。
4.取下层导尿包,打开后,双手带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然后,用20ml注射器向导尿管侧方的“气囊接口”注入无菌生理盐水,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使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备用,将碘伏棉球倒入治疗碗内,左手取无菌纱布裹住阴茎并提起,自尿道外口开始,由内向外,依次消毒尿道外口,龟头和冠状沟,每个部位只限用一个棉球。
5.消毒完毕后,右手用无菌钳,夹取导尿管前端,缓缓插入病人尿道,插入尿道深度为20~22cm,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5~7cm,以保证导尿管前端的气囊完全进入到膀胱内,然后取20ml注射器向导尿管侧方“气囊接口”内,注入15~20ml生理盐水,使前端气囊膨胀,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时,即证实导尿管固定于膀胱内,最后,清理操作用物,将引流袋固定在床旁,协助病人整理好衣物,询问病人感受。
注意事项:
男病人外阴消毒的要点:
1.第一遍“清洁外阴”消毒,是由外向内进行,一共消毒六个部位:先消毒阴阜、阴茎和阴囊,然后再消毒尿道口、龟头和冠状沟。
2.第二遍“消毒外阴”是由内向外进行,一共消毒三个部位:先消毒尿道口,然后再消毒龟头和冠状沟,而阴阜、阴茎和阴囊,第二遍不必再做消毒;第三遍同第二遍。
3.尿道口、龟头和冠状沟三个部位的消毒方法,是由尿道口向后,旋转涂擦。
女性导尿术
物品准备:假人、导尿术必备的物品是无菌导尿包,包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清洁外阴消毒包,主要用于对外阴做第一次消毒;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镊子、无菌手套、治疗碗和纱布。下面一层是消毒导尿包,主要用于对外阴做第二次消毒和导尿,包括的物品有:碘伏棉球、镊子、无菌手套、洞巾、治疗碗、纱布、导尿管、20ml注射器、液体石蜡油。在考场上,可能要求大家具备自行配齐上述物品的能力,因此对导尿包内的物品要求熟练掌握。
操作前准备:戴帽子、口罩,洗手。
操作步骤:
1.操作前,戴好帽子、口罩、向考官口述洗手。
2.操作者将所用物品携至床旁,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取得病人同意,协助病人取仰卧位,两腿外展曲膝,暴露外阴。
3.取上层的清洁外阴消毒包,放置在病人的两腿间,打开后,操作者左手戴无菌手套,将碘伏棉球倒入治疗碗内,右手持无菌钳,夹取碘伏棉球对外阴做第一遍消毒。消毒的顺序是:先消毒阴阜、然后分别消毒两侧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外口;最后一个棉球由尿道外口消毒至肛门部。消毒完毕后,撤走污物盘,脱掉手套。
4.取下层的消毒导尿包,置于病人两腿间;打开后,双手带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要求使无菌洞巾与导尿包布的内层,形成一个无菌区。然后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气囊是否漏气,使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后备用;右手持镊子夹取碘伏棉球,自尿道外口开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先后消毒尿道外口和小阴唇,最后再次消毒尿道口。第二遍消毒结束后,嘱病人张口呼吸,右手持无菌钳,夹取导尿管前端3~5cm处,缓缓插入尿道约4~6cm,见到尿液流出后,再插入7~10cm,以保证导尿管前端的气囊完全进入到膀胱内,然后向导尿管注入20ml生理盐水使前端气囊膨胀,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时,即证实导尿管固定于膀胱内。最后,清理操作用物,将引流袋固定在床旁,协助病人整理好衣物,询问病人感受。
注意事项:
1.测量完毕后,应协助被检者整理衣袖,再向考官报告相关内容。
2.女性导尿,需要第三方护士在场。
看了以上内容后,相信大家对2020临床实践技能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已经了解了,希望小编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E. 肝脏触诊是三指还是四指
单手触诊: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方向,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不能离开腹壁并逐渐向肝缘滑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2分)
②双手触诊: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而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推(2分)
(2)脾脏触诊(3分)
①检查者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1分)
②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1分)
③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超过2cm至脐平线以上,为中度;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能描述肿大者(1分)
F. 怎么明确自己肝脏的确切位置,用手能摸到吗
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吸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 1157-1447g,女性为1029-1379g,最重可达2000g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cm、15.2cm、5.8cm。
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G. 肝脏触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由于肝脏病变的性质不同,物理性状也各异,故触诊时须逐项仔细检查,综合判断其意义。如急性肝炎时,肝脏可轻度增大,质稍韧,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慢性肝炎时,肝大较明显,质韧或稍硬,压痛较轻;肝淤血时,肝可明显增大,表面光滑,质韧,边缘圆钝,有压痛,肝颈回流征阳性为其特征;脂肪肝时,肝大,质软或稍韧,表面光滑,但无压痛;肝硬化早期肝常增大,晚期则缩小,质较硬,表面可触及小结节,边缘锐利,无压痛;肝癌患者肝逐渐增大,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不整,压痛明显。①触诊时手掌应紧贴腹壁,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吸气时,手指上抬的速度应落后于腹壁的抬起;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按压。②检查腹肌发达者,右手应置于腹直肌外缘向上触诊,避免将腹直肌腱误认为肝下缘。③如遇右腹饱满者,应考虑肝大因素,触诊时,右手应置于右锁骨中线在腹部垂直线平脐水平或自右髂前上棘位置,开始触诊。④如遇腹水患者,可采用浮沉触诊法,待排开腹水后,手指有物体浮起的感觉。⑤腹腔内容物的鉴别:腹直肌腱左右两侧对称,不超过腹直肌外缘,不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右肾下极位置较深,边缘圆钝;横结肠为横向索条状物,可用滑动触诊法鉴别。
H. 肝癌一般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从发现病到死亡,先是出现什么接着又出现什么最后死于怎样
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病毒是仅次于烟草的第2种已知的人类致癌物.它可能是75%-90%的肝癌的病因学因子。从世界范围看,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分布相一致.当然,带乙肝病毒的人不一定都发病,或发病很轻,但也有一部分人转成慢性迁延性肝炎,乃至肝硬化,导致肝癌的发生。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病史,可见乙肝病毒与肝癌发生确有因果关系。笔者曾分析150例甲胎蛋白阳性的肝癌病人,其乙肝病毒总感染率高达86%,结果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不仅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表明肝癌病人常伴有乙肝病毒的活跃复制。在乙型肝炎病毒低发区,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
(2)黄曲霉毒素 具有肯定的强烈的致肝癌作用,能诱发实验动物发生肝癌,可能是人类肝癌的始动因子或促进因子。我国肝癌高发区普遍具有温暖潮湿的特点,特别适宜黄曲霉菌的生长。已绘制出的全国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图,与肝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十分吻合,黄曲霉菌是几种有毒霉菌的一种,它的毒素B1对肝脏有强烈的毒性,并与乙肝病毒被认为有协同致癌作用。此外黄曲霉毒素可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促使乙肝病毒在一定人群中高度流行,这些都会导致一些乙肝患者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已首次确定乙肝病毒和黄曲霉素,分别为肝癌的乙肝患者的肝癌发病率。
(3)饮用水污染 经调查我国肝癌流行区也正是饮水水质污染较重的地区。流行病学相关性研究提供了较多的证据,饮用水污染严重的沟、河水(塘水)人群的肝癌累积发病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者。肝癌高发区广西扶缓的调查表明,饮水中化学诱变剂的污染程度和黄曲霉素B1摄入量的高低,对居民肝癌发病率的影响很大,两都间有协同致癌作用,当两个因素共存时居民肝癌发病率高达117.44/10万。
(4)微量元素硒 低硒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条件因子。研究表明硒对自发性、移植性和化学性或病毒诱发的动物癌症均有抑制作用,能降低肝癌发病率1/3-2/3。我国科学家在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的主要粮食和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生率与硒水平呈负相关,饮料中补硒使启东的麻鸭乙肝病毒感染率及肝癌癌前病变下降77%。在启东13万居民中进行的硒盐预防肝癌试验证实,补硒可使肝癌发生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族史者发病率下降50%,并可阻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发生肝癌。实验证实钦用水污染藻类毒素,当与黄曲霉毒素同时存在时,有联合致癌作用。如蓝绿藻毒素为肝癌的促进剂,黄曲霉毒素为肝癌的启始剂。研究结果启示,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和消除饮水污染、改良饮水,降低肝癌发病率将是可能的。
(5)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高发家庭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亚硝胺寄生虫病的影响等是肝癌的促进因素。上述因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构成了肝癌发病的“危险状态”。
预防方面应对较为明确的肝癌发病因素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预防,即破坏或干预“危险状态”赖以存在的条件,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以“防治肝炎、管粮防霉、适量补硒、改良饮水”为中心内容。
肝癌临床表现
【肝癌症状】
肝癌的起病比较隐匿,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属于中晚期。肝癌的典型症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基本相同,其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上腹部包块。纳差、乏力、消瘦、原因不明发热、腹泻、腹痛。右肩酸痛等。 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肝硬化的一些并发症,如黑便、呕血。黄疸等。少数患者因转移灶引起的症状而人院,这些症状多不具有特殊性。下面主要就肝癌的一些常见症状作一介绍。
1.肝区疼痛
绝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超过50% 。肝区疼痛一般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迅速增大,压迫肝包膜,产生牵拉痛,也可因肿瘤的坏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
少数患者自发地或于肝穿刺后突然出现肝区剧烈疼痛,多是由于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出血所致。若同时伴有血压下降、休克的表现,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则说明癌结节破裂出血严重。遇此情况需紧急抢救。若无上述伴发症状,疼痛较为局限,则表明出血位于肝包膜下。疼痛可因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位于左叶的肿瘤,常引起中上腹疼痛;位于右叶的肿瘤,疼痛在右季肋部;肿瘤累及横隔时,疼痛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易被误认为肩关节炎;肿瘤位于右叶后段时,有时可引起腰痛;肿瘤位于肝实质深部者,一般很少感到疼痛。
2.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饭后上腹饱胀。暧气、消化不良、恶心等是肝癌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为常见。腹泻也是肝癌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国内外均有报道,发生率较高,易被误认为慢性肠炎。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所致的门静脉高压及肠功能紊乱可致腹胀、大便次数增多,腹胀亦可因腹水所致。胃肠功能紊乱还可导致消化不良、暧气、恶心等症状。
3.发热
相当一部分的肝癌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多数发热为中低度发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在39℃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战。肝癌的发热多为癌性热,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后释放致热原进人血液循环所致。肿瘤患者由于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合并感染,亦可出现发热,与肝癌的癌性发热有时不易区别,需结合血象并观察抗菌治疗是否有效才能判定。
4.消瘦乏力
肝癌患者常较其他肿瘤患者更感乏力,此与慢性肝炎患者相似。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能量不足,或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谢障碍、某些毒素不能及时灭活,或由于肝癌组织坏死释放有毒物质。消瘦也是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系由于肝功能受损。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消瘦程度可加重,严重时出现恶病质。
5.出血倾向
肝癌患者常有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它在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尤为多见。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事实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6.下肢水肿
肝癌伴腹水的患者,常有下肢水肿,轻者发生在踝部,严重者可蔓延至整个下肢。临床上曾见到有的患者下肢高度水肿,水液能从大腿皮肤渗出。造成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腹水压迫下肢静脉或癌栓阻塞,使静脉回流受阻。轻度水肿亦可因血浆白蛋白过低所致。
7.急腹症
癌结节破裂通常引起肝区疼痛,体检时肝区有明显压痛,为肝包膜刺激症状。部分患者癌结节破裂后,表现为急性腹痛,伴有腹膜刺激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腹膜炎。癌结节破裂引起的腹痛通常伴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现,与一般急性腹膜炎不同。
【肝癌体征】
1.肝肿大
由于原发性肝癌多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不少患者常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一些体征,如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腹壁静脉曲张体质虚弱。男性乳房发育、下肢水肿等,除此之外,肝癌患者还可以出现以下特殊体征。
进行性肝肿大是肝癌最常见的体征,约有90%的患者就因自己扪及上腹部肿块前就诊。部分弥漫性肝癌患者的肝癌可不肿大。癌肿位于肝右叶近隔面时,可使隔肌上抬,活动受限,肝上界上移,但肿块不易被扪及;癌肿位于有叶下段时,常可直接扪及肿块;肿块位于左叶时,可在剑突下们及肿块。触诊时肝脏质地较为坚硬,表面不光滑,有或无结节感,肝边缘较为锐利。少数较大的肿块发生液化坏死时肿块质地变软。
2.腹水
腹水是中晚期肝癌的常见体征,主要由于慢性肝功能受损使白蛋白合成减少或门静高压等原因所致。腹水一般为淡黄色,不易查到癌细胞。少数为血性腹水,血性腹水多因癌结节破裂出血所致,是诊断肝破裂的主要证据。若患者同时伴有急性剧痛、血压下降,则肝破裂可立即诊断。部分血性腹水亦可因肿瘤细胞脱落引起腹腔种植转移所致,此时腹水中易查到癌细胞。若患者腹水同时伴有下肢水肿,则要考虑下腔静脉阻塞的可能性。
3.黄疸
黄疸是中晚期肝癌的常见体征,弥漫性肝癌及胆管细胞癌最易出现黄疸。黄疸多因胆管受压或癌肿侵人胆管致胆管阻塞,亦可因肝门转移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所致。少数病例病人因肝癌组织向胆管内生长,肿块将胆管堵塞,引起阻塞性黄疽。
肝细胞癌侵犯胆管可能有以下途径:肿瘤直接浸润进人肝内胆管;癌细胞侵人静脉或淋巴管,逆行侵人肝管;肿瘤细胞沿神经末梢的间隙侵人肝管。肿瘤细胞进人肝内胆管后,继续生长阻塞胆总管或是脱落的肿块进人肝外胆管造成填塞。当肿瘤阻塞一侧肝出现黄疸时,可伴有皮肤痒、大便间歇呈陶土色、食欲下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绞痛、畏寒、发热、黄疸,极个别人出现重症胆管炎的症状。肝癌患者伴发阻塞性黄疸临床并不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并无特殊之处,因此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可高达 75%。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阻塞性黄疸时,要想到肝癌的可能性。部分患者的黄疸也可因肝功损害所致,此种黄疽经保肝治后,黄疽可得到部分缓解,而癌肿所致的黄疸,保肝治疗消退黄疸无效。
4.脾大
肝癌患者多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所以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单纯因肝癌所致的脾肿大少见,主要是肿瘤转移至脾脏所致,亦可因癌栓进人脾静脉使之栓塞而导致脾淤血、肿大。
5.肝区血管杂音
一些巨大的肝癌可压迫或扭曲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导致肝区出现吹风样血管杂音,它是肝癌的特殊体征。血管杂音的发生率国内报道较低,而国外报道则较高。
6. Budd-Chiari综合征
7.癌旁综合征
【肝癌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肝性脑病、血性胸腹水、感染及癌性发热、肝肾综合征、胆道大出血等。
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随好的方法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
放射治疗
全身化疗
生物和免疫治疗
中医治疗
I. 触诊的内脏的触诊
检查肝脏时,病人取仰卧位。检查者将手掌紧贴于病人腹壁,食指和中指末端与肝下缘平行。然后嘱病人行均匀而深的腹式呼吸。检查者的手常随腹壁的上下起伏,呼气时由浅人深。吸气时由深而浅。如肝下界在肋弓以下,则可在指尖触及,为了避免遗漏过度肿大的肝脏,触诊时应从脐水平,甚至从下腹开始,逐渐向上移动。有时应用双手触诊法触诊肝脏,此时将左手放于背部肝脏区域,将其保持于一定位置,用右手进行触诊。触诊时不仅触肝右叶下界,应对整个肝下界,包括左叶下界,均应进行触摸。触到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硬度、边缘情况、表面光滑度和压痛。
肝脏大小的测量:①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脏下缘至肋弓的距离;②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脏上界(即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界的距离;(对肺气肿等情况下必需测量。正常为10~llcm);③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两侧肋弓与前正中线相交处即腹上角顶部端)至肝下缘的距离。均以厘米表示。 脾脏触诊一般先用单手从左下腹向肋缘触摸,如不能摸到可采用双手触诊法:病人取仰卧位,检查者将左手放在病人左下胸的后侧方肋缘以上部位,并稍用力向前方压迫脾脏。右手手指略向前弯,平放在左侧腹部腋前线内侧肋缘下,使食指和中指指尖与肋缘平行。此时嘱病人进行深大的腹式呼吸,检查者右手随呼吸运动上下起伏。如脾脏轻度肿大,则右手即可在病人吸气脾脏下移时触到其下缘。如脾脏显着肿大,上述触诊法应在腹部较低位置重复进行。如仰卧位触不到时,应改用右侧卧位检查。脾脏的特点是位置较浅,手指不需深入腹部即可触到。用力过大,深压腹部,可将脾脏推向后方或影响其随吸气下降,是漏检的主要原因之一。
脾脏轻度肿大时,仅测量左锁骨中线处肋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脾脏显着肿大时:①测量左锁骨中线上肋弓到脾脏下缘的距离;②测量左锁骨中线与肋弓的交叉点到最远的脾尖端的距离;③测量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超过正中线,应测量距离,以+号表示;如未超过正中线,则应测其最近距离,以一号表示。 触诊肾脏时,病人一般采取仰卧位。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的左手托住病人的肋脊角部位,右手放在季肋部脊柱稍外处,微弯的手指末端恰在肋弓下方。利用病人的呼吸运动,将右手逐渐深入腹部,直抵后腹壁,并与同时将后腹壁推向前方的左手相接触。如该处有肾脏,则左右手同时触及,若两手已经相接而尚未触及到肾脏,则嘱病人进行深吸气,此时肾脏可下降而被触及到。触诊肾脏时,还可采取其它体位(如触诊右肾采取左侧卧位,触诊左肾采取右侧卧位),必要时还可采取立位触诊。
立位时由于重力和膈肌下降的关系,肾脏位置较低,而更易于触及,触到肾脏时,应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表面状态、移动性、触痛等。 正常胆囊不能触到。胆囊肿大时,在右肋弓与腹直外缘交界处可触到一梨形或卵园形,张力较高的随呼吸上下移动的肿块,质地视病变性质而定。如胆囊肿大,有囊性感且压痛明显者,见于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有囊性感而无压痛者,见于壶腹周围癌;如胆囊肿大,有实体感者,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胆囊触痛检查方法:用单手滑行触诊法,要领同肝脏触诊。医生将左手掌平放在病人的右肋,拇指放在胆囊点用中等压力按压腹壁,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呼吸,如果深吸气时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称胆囊触痛征(Murphy征)阳性。急性胆囊炎,由于发炎的胆囊随深吸气时膈肌下降,胆囊下移,碰到正在加压的手指引起疼痛所致。 应与视诊密切联系,互相印证。检查者常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和环指并拢以指腹触诊。检查震颤常用手掌尺侧,检查心尖搏动常用2—4指指腹。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用触诊法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较视诊更准确,尤其在视诊时看不清心尖搏动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触诊方能确定。当左室肥大时、用手指触诊,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增强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这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由于心尖搏动外向运动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内向运动为舒张期。故可以此来帮助确定震颤、心音和杂音的时期。除心尖搏动外,还可用触诊来确定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二)震颤的定义
震颤(thrill)是指用于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此振动与猫在安逸时产生的呼吸震颤相似。故又称猫喘,是器质件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其产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一般情况下,震颤的强弱与病变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压力阶差呈正比。狭窄越重,震颤越强,但过度狭窄则无震颤。
震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时(如二尖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时,震颤较少见。不同类型的病变,震颤出现的时期亦不同。按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震颤、舒张期震颤和连续性震颤三种。震颤与杂音既一致又有不同。由于震颤产生机制与杂音相同,故有震颤一定可听到杂音。且在一定条件下,杂音越响.震颤越强;但听到杂音不一定能触到震颤.这是因为人体对声波振动频率感知方式不同所致。触觉对低频振动较敏感,听觉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如声波频率处于既可触知又可听到的范围,则既可触及震颤,又可听到杂音;如声波振动频率超过可触知的上限,则可闻杂音而触不到震颤。
(三)心包摩擦感
这是一种与胸膜摩擦感相似的心前区摩擦振动感。产生机制是心包膜发生炎症时,渗出纤维蛋白,使其表面粗糙,心脏搏动时,壁层和脏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胸壁触诊可感知。
触诊特点:触诊部位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明显,收缩期和舒张期皆可触知,收缩期更易触及,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明显,如心包渗液增多,则摩擦感消失。
J. 肝脏触诊的介绍
肝脏触诊是指用于检查肝脏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肝脏触诊主要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腹式呼吸以使肝脏上下移动。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单手触诊法较为常用,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侧腹部估计肝下缘的下方或叩诊肝浊音界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在平静呼吸时分别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