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哪些
平面控制测量包括:
平面控制测量是从整体到局部分等级进行布设,如国家水平控制网、城市平面控制网、工程控制网和图根控制网等。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平面控制网布设GPS网、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和导线网等不同的形式。
1,城市平面控制网
城市平面控制网是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发展和延伸,为城市大比例尺测图、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市政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基本控制点。城市平面控制网应在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分级布设,其中GPS网、三角网和角边网的精度等级一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网的精度等级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各等级平面控制网,视城市规模均可作为首级网,在首级网下可逐级加密,也可越级布网。城市三角边、边角网和光电测距导线的CD级,但与城市三角网的相应等级相当。
2,图根平面控制网
直接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制网,相应的控制点称为图根点。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以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或交汇点等方法。当在等级点下加密时,图根控制不宜超过2次附合。当测区较小时,图根三角、图根导线可以作为首级控制。在难以布设闭合导线的狭长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测区内解析图根点的个数,一般地区不宜小于7-5的规定。
3,工程控制网
为工程建设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称为工程控制网,按照不同布设目的可分为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网三大类。工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及技术要求,将在之后的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4,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网主要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水准网,而三角高程测量主要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水准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为地形测图提供高程控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也是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
B. 测量按测量方式分类和按测量方法分类分别可分为哪些
测量按测量方式分类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接触测量、非接触测量、组合测量、比较测量。按测量方法分类可分为、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定义测量法、静态测量方法、动态测量方法、直接比较测量法、微差测量法。
根据测量条件分为等精度测量:用相同仪表与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不等精度测量:用不同精度的仪表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在环境条件相差很大时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2)测量控制体系采用的方法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测量方法的分类
1、按是否直接测量被测参数,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按量具量仪的读数值是否直接表示被测尺寸的数值,可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3、按被测表面与量具量仪的测量头是否接触,分为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4、按一次测量参数的多少,分为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
5、按测量在加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6、按被测零件在测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测量要素
1、测量的客体即测量对象
主要指几何量,包括长度、面积、形状、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误差等。由于几何量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形状又各式各样,因此对于他们的特性,被测参数的定义,以及标准等都必须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进行测量。
2、计量单位
我国国务院于1977年5月27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第三条规定中重申:“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
在长度计量中单位为米(m),其他常用单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测量中以度、分、秒为单位。
3、测量方法
指在进行测量时所用的按类叙述的一组操作逻辑次序。对几何量的测量而言,则是根据被测参数的特点,如公差值、大小、轻重、材质、数量等,并分析研究该参数与其他参数的关系,最后确定对该参数如何进行测量的操作方法。
4、测量的准确度
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任何测量过程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测量误差,误差大说明测量结果离真值远,准确度低。因此,准确度和误差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存在测量误差,任何测量结果都是以一近似值来表示。
C. 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哪些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视和测量基本上有这样五个层次:
1.
工序间的监视和测量,主要是保证工序稳定,工序各参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用稳定的工序来保证生产处于受控状态。
2.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主要对产品(包括采购产品、工序产品和最终产品)按照策划的要求进行监视和测量,以保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
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主要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保证各过程对生产的保证作用有效,高效。
4.
内审,主要是对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性的监视和测量,通过内审,发现体系与标准、企业实际的差别并及时纠正。
5.
管理评审,主要是对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视和测量,评价体系是不是能有效运行,能不能达到企业所设想的目标。
这五个层次是相互相成的,构成了管理体系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全过程。
D. 控制测量的内容有哪两方面分别有什么方法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6-28
E. 控制测量都包括些什么
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形测量或工程测量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 包括:①平面控制测量,是为测定控制点平面坐标而进行的;②高程控制测量,为测定控制点高程而进行的;③三维控制测量,为同时测定控制点平面坐标和高程或空间三维坐标而进行的。[1] 在测区内,按测量任务所要求的精度,测定一系列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测量控制网,作为各种测量的基础,这种测量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在一定的区域内为地形测图或工程测量建立控制网(区一般是指域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与高程控制网一般分别单独布设,也可以布设成三维控制网。 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对于地形测图,等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以保证所测地形图能互相拼接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工程测量,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和变形观测的依据。编辑本段平面控制网
常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测量等方法建立。
三角测量
三角测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基本方法之一。但三角网(锁)要求每点与较多的邻点相互通视,在隐蔽地区常需建造较高的觇标。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布设简单,每点仅需与前后两点通视,选点方便,特别是在隐蔽地区和建筑物多而通视困难的城市,应用起来方便灵活。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发展,导线测量的应用日益广泛。
三边测量
三边测量要求丈量网中所有的边长。应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边长后即可进行解算。此法检核条件少,推算方位角的精度较低。编辑本段边角测量法
边角测量法既观测控制网的角度,又测量边长。测角有利于控制方向误差,测边有利于控制长度误差。边角共测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提高点位精度。在工程测量中,不一定观测网中所有的角度和边长,可以在测角网的基础上加测部分边长,或在测边网的基础上加测部分角度,以达到所需要的精度。 小三角测量是在小测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一种方法,它多用于小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或三、四等三角网以下的加密,作为扩展直接用于地形测图的图根控制网(点)的基础。此外,交会定点法也是加密平面控制点的一种方法。在2个以上已知点上对待定点观测水平角,而求出待定点平面位置的,称为前方交会法;在待定点对3个以上已知点观测水平角,而求出待定点平面位置的,称为后方交会法。 区域控制网同国家控制网相比较,前者控制面积较小,控制点的密度大,点位绝对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对于区域性平面控制网,根据测区面积、发展远景、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在保证控制点的必要精度和密度的情况下,可以一次全面布网,也可以分级布网。分级布网通常先布设大范围的首级网,再分阶段进行低级控制点的加密。分级布网可以采用同一种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设计时,应进行精度估算,测图控制网要求全网的精度相对比较均匀。工程测量专用控制网,有时需在大范围控制网内部建立较高精度的局部控制网。 区域控制网一般在国家控制网下加密,或以国家控制网为起算数据,以便统一坐标系统。若测区内无已知控制点可以利用时,可在网中任选一点用天文测量方法观测其经纬度,换算成高斯-克吕格尔直角坐标,作为起算坐标。又观测该点至另一点的天文方位角,将其换算成坐标方位角,作为起算方位角。在个别情况下,小测区也可采用假定坐标和磁北定向。三角网所需的起始边长可用测距仪器直接测出。 当测区面积较小时,可将其视为平面。但在较大的区域内,则需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为了合理的处理长度投影变形,应适当选择投影带和投影面。观测成果一般应归化到参考椭球面(或大地水准面)上,并按高斯正形投影计算3°带内的平面直角坐标,以便尽量与国家坐标系统一致,有利于成果、成图的相互利用。当测区平均高程较大时,为了使成果与实地相符,应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投影面。当测区中部远离 3°带中央子午线时,应以测区中部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采用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见高斯-克吕格尔平面直角坐标系)。 工程测量中的专用控制网,往往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要求。在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布网方案提供选择。随着计算工具的发展,可以应用最优化方法的理论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编辑本段高程控制网
主要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水准测量
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水准网。区域性水准网的等级和精度与国家水准网一致。高程控制网可以一次全面布网,也可以分级布设。各等级水准测量都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首级网一般布设成环形网,加密时可布设成附合线路或结点网。测区高程应采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用假定高程。
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是根据两点间的竖直角和水平距离计算高差而求出高程的,其精度低于水准测量。常在地形起伏较大、直接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地区测定三角点的高程,为地形测图提供高程控制。三角高程测量可采用单一路线、闭合环、结点网或高程网的形式布设。三角高程路线一般由边长较短和高差较小的边组成,起迄于用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为保证三角高程网的精度,网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已知高程点,这些点由直接水准测量或水准联测求得。为了尽可能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每边均应相向观测。编辑本段平差计算
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时,为了进行检核和提高精度,常有一定数量的多余观测(见测量平差)。对观测值按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计算,消除各观测值之间的矛盾,求得最可靠的结果和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对于观测精度较低的控制测量,可采用近似法进行平差计算。
希望对你有帮助
F. 线路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一般是 附和导线 闭合导线
G. 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高程测量的方法有水准测量法、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常用水准测量法。
水准测量法
(1)水准测量法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的水准点,应埋设水准标石。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持和使用方便的地点。墙水准点应选设于稳定的建筑物上,点位应便于寻找,应符合规定。
一个测区及其周围至少应有3个水准点。水准点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规定。
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大超限时应重测。当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不超过时限值时,应取三次结果数的平均值数。
(2)设备安装过程中,测量时应注意:最好使用一个水准点作为高程起算点。当厂房较大时,可以增设水准点,但其观测精度应提高。
(3)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应符合规定。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应符合规定。
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U4kLkHbx0-HA4vWnOHx_LhSPdK8WUAgQK
H. 测量控制体系哪些部分组成的
仅供参考
1.计量法制要求;2.技术能力要求;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方法有哪些
2004 年 6 月,ISO 发布了ISO22000 国际标准草案 (DIS 稿),进入各成员国为期5 个月的 表决阶段,并计划于2004 年第四季度发 布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预计ISO 将于2005 年下半年正式发布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 织的要求》。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 继ISO 9000 和ISO 14000 后用于合格平定 的第三个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 22000 将国际上最新的管理理念与食品安全控 制的有效工具——HACCP 原理有效融合, 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 影响。 纵观ISO 22000(DIS)标准,其以下特 点引人注目。 一、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延伸 至整个食品链 对于生产、制造、处理或供应食品的所 有组织,食品安全的要求是首要的。这些 组织都应认识到,对表明并充分证实其识 别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能力的要求日益 增加,并认识到影响食品安全的诸多因 素。这个标准的要求可用于食品链内的各 类组织,如饲料生产者、食品制造者、运 输和仓储经营者、分包者、零售分包商、 餐饮经营者,以及相关组织,如设备生产、 包装材料、清洁剂、添加剂和辅料的生产 组织。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危害在食品消费 阶段(由消费者吸收)的水平和存在的 危害有关。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 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通过整个 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是必需的。所以, 食品安全是基于通过食品链的所有参 与者共同努力而保证的连带责任。 认识到组织在食品链所处的角色 和地位,是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 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产品 所必需的。图1 列举了食品链中典型相 关方之间沟通渠道的可能范围。 图1 食品链沟通实例 ISO 22000 以“前提方案”的概念 替代了传统的GMP(良好操作规范)和 SSOP(卫生操作程序)概念。前提方案 是一个可替代词,根据食品经营组织在 食品链中所处的位置和食品安全管理 的需要,可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环节: GMP(良好操作规范)、GAP(良好农业 规范)、GHP(良好卫生规范)、GDP(良 好销售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 GPP(良好生产规范)、GTP(良好贸易 规范)、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以及操 作性必备方案(SSOP 和其他SOP)。 二、 管理领域先进理念与HACCP 原理的有效融合 过程方式、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是现 代管理领域先进理念的核心内容。任何 将所接受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 可以视为过程。组织为了能有效地运 作,必须识别并管理许多相互关联的过 程。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 过程的输入。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过 程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 “过程方法”。所谓系统管理,即针对 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 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 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系统方法的 特点在于它围绕某一设定的方针和目 标,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活动,识 别由这些活动构成的过程,分析这些过 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按 某种方式或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地组 合成一个系统,管理由这些过程构成的 系统,使之协调地运行。持续改进的最 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包 括改善产品的安全特性、提高过程有效 性和效率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通过测量 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 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直致纳 入文件等活动,实施不断的PDCA(计划、 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上原则在 ISO 22000(DIS)标准中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目标导向 建立一个系统,以最有效的方法实 现组织的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由组 织的最到管理者制定食品安全方针,并 进行相关的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的食品安全 方针与其组织在食品链中的位置相关, 确保食品安全方针符合与客户商定的 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确保食 品安全方针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得到 沟通、实施和保持,并对其持续适宜性 进行评审,同时确保在食品安全方针中 充分阐述沟通的作用。食品安全方针应 得到可测量的目标的支持。 2、过程的识别和危害分析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安全食品实现所 需的过程,在实施前提方案(包括基础 设施、维护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的 基础上,对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后果 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危 害分析并确定显着危害,作为HACCP 计 划和操作性前提方案组合控制的对象。 3、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有效的安全产品生产,要求和谐地 整合不同类型的前提方案和详尽的 HACCP 计划。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用于 阐述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可接受、更 具永久特性的良好(操作、农业、卫生 等)规范,而操作性前提方案则用于控 制或降低产品或加工环境中确定的食 品安全危害的影响。HACCP 计划用于管 理危害分析中确定的关键控制,以消 除、防止或降低产品中特定的食品安全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