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稻理论测产方法
在进行产量构成因素测定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田块。将万撎示范片均匀划分为50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田块,每块田至少需要包含3撎。在每个取样点,按照对角线方向随机选取3点进行取样,以获取准确的产量数据。
对于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主要包括每撎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每撎穗数的测定方法是,对于手插稻和机插稻,每点随机选取21行测量行距,再随机选取21株测量株距,以此计算出每撎的穴数。随后,连续选取20穴计算每穴的穗数,从而得出每撎的穗数。对于每穗总粒数的测定,需在取样点选择接近平均每穴穗数的植株5穴左右,确保总穗数不少于50穗,并调查每穗的总粒数和实粒数。
结实率的计算是基于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通过公式得出。而千粒重的测定则是以该品种在审定、认定或公告中的千粒重值为标准。这些数据的精确测定对于评估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
在产量计算方面,首先计算样点的理论产量,公式为每撎穗数乘以每穗总粒数,再乘以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乘积后乘以10^-4。随后,通过计算各取样点理论产量的平均值,得到万撎片的理论产量。最后,根据理论产量乘以折产系数来估算产量,折产系数通常根据实际的土地利用率及收获损失率综合考虑,一般取值在90-95之间。
‘贰’ 如何测定水稻单产
在测定水稻单产时,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是两种主要方法。理论测产通常在稻田的自然生态区内选取50个田块,每个田块按照对角线3点取样,移栽稻每点量取21行计算行距,量取21株确定株距,计算每亩的穴数,并从20穴中选取计算穗数。对于直播和抛秧稻,则每点取1平方米以上调查有效穗数,选取平均穗数附近的稻株2~3穴(不少于50穗)调查穗粒数与结实粒。千粒重则依据品种区试平均值。
理论测产的计算公式为:亩产量(公斤)=有效穗(万/亩)×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10^-6×85%。
实收测产则更注重实际收获,根据自然生态区将万亩示范点划分为5~10个片,随机选择3个片,在每个片再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实收测产,每块田实收面积需超过1亩。收割前,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确保无遗漏。稻谷收获后,用机械装袋并称重,计算总重量W(单位:公斤)。专家组测量实收面积S(单位:平方米),并随机抽取实收量的1/10左右进行称重、去杂,测定杂质含量I(单位:%)。接着,取去杂后的稻谷1公斤测定水分和空瘪率,烘干至含水量20%以下,剔除空瘪粒,测定空瘪率E(单位:%)。使用谷物水分速测仪多次测定含水率,取平均值M(单位:%)。
实收测产的计算公式为:Y=(666.7÷S)×W×(1-I)×(1-E)×[(1-M)÷(1-Mo)],其中Mo为标准干重含水率,籼稻为13.5%,粳稻为14.5%。最终的平均产量计算公式为:平均产量=∑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