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
(讲习)
定义:
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
一 低倍镜观察
染色、数量和分布。
二 浸油镜计数
在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区域,计数100-2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比值。
一般认为细胞分布在片头和片尾3/4区域比较均匀,因细胞在血片中分布不很均匀。淋巴在头体部较多,尾部和两侧以中性和单核较多,异常大细胞常在片尾。
三 分类计数法
。完全记录法:
用“正”号表示依次记录下白细胞。缺点:不能随时反应已数细胞总数。
。半记录法:
默记分类细胞总数,将除中性以外的白细胞划出或用手摁计数器记出。
。分类计数器计数法:
四 应分类白细胞数
一般应分类100个,当>15×时应分类200个白细胞,当<3×时可分类几张血涂片分类50-100个白细胞,以减少误差。
五 求浓度数
WBC总数×某种白细胞分数数=某种白细胞浓度。
实验: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小结:
白细胞分类计数意义在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
分类方法有多种。
一般应分类100个白细胞,以求各种白细胞之比积(分数数)。
总数×某种白细胞分数数等于某种白细胞浓度。
2. 血细胞的分类测定
血细胞五分类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是指对一定体积内血细胞数量及异质性进行分析的仪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新荧光化学物质等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测量参数不断增加、检测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白细胞五分类技术方面,已发展到利用多项技术(如射频、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技术等)联合同时检测一个白细胞.再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区分、辨别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的各自细胞间的细胞差别.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较为准确的白细胞分类结果。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近年来。可以对白细胞进行五分类计数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普遍使用。本文就目前血细胞五分类测定中常用技术及其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血细胞五分类技术的原理
1.1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综合应用光学、机械学、流体力学、电子计算机、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技术,使被测溶液流经测量区域,并逐一检测其中每一个细胞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从而对高速流动的细胞或亚细胞进行快速定量测定和分析的方法。
首先,待测细胞经处理或染色后被压人流动室,与此同时,不含细胞的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人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被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包绕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个光源信号分别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和内部的信息.经光电倍增管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可将分析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为了保证细胞单个排列地逐一通过检测区域,鞘流技术在流式细胞术中被广泛应用。根据层流理论,由于两种液体的流速和压力不同。在一定条件下样品溶液与包裹它的鞘液在流动中可以保持相互分离并且同轴。同时鞘液流可以加速样品溶液中颗粒的流动并迫使他们的流动轨迹保持在液流的中轴线上,使细胞单排列地逐一通过检测区域,这便是所谓的液流聚焦原理
1_2 阻抗法
根据库尔特原理,将不良导体血液按一定比例稀释于等渗的电解液中,在小孔电极的两侧加一恒流源.在负压作用下,使稀释的血细胞通过小孔。当细胞通过截面时会由于电阻增大产生相应的脉冲,其脉冲的幅度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脉冲的频度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这便是着名的库尔特原理或称变阻脉冲原理。利用库尔特原理可以有效地区分淋巴及单核细胞。
1.3 激光散射法/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
根据光散射理论,当激光照射到流动室内流过的每一个细胞时,由于细胞的物理特性,部分光线从细胞上经不同的角度散射。其中,前向小角度散射光的光强可以反应细胞体积;大角度散射光的光强可以反应细胞核,浆复杂度和细胞颗粒的信息;而侧向散射光的光强可以反应细胞膜、核膜、细胞质的变化。因此,可以依据细胞表明光散射的特点对细胞进行分类。用激光光源产生的单色光束直接进入计数池的敏感区,在不同角度(10度~70度)对每个细胞进行扫描分析,测定其散射光强度,从而提供细胞结构、形态的光散射信息。由于粗颗粒细胞的散射强度比细颗粒细胞更强,故光散射对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具有很好的区别能力。
3. 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法有哪些
1、显微镜分类法能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但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
2、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果以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4. 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是
(1)白细胞数值:成年人外周血液中正常的白细胞数值是4~10×109/l,如果少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超过10×109/l及为白细胞增多。
(2)白细胞分类计数:在外周血液中可以看到的白细胞,一般可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五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其他的白细胞很少。所谓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是计算各种白细胞在它的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数 。正常值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1~8%。
(3)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5. 白细胞的分类有哪些
白细胞分类是在进行血液显微镜检察时,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一种医学检测法。血液中的白细胞共有五种,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为机体免疫细胞,对机体产生防御保护作用。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6. 白细胞的种类划分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一、颗粒白细胞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着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二、无颗粒白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7.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类统计的一种方法,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共五种。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全部白细胞总数的50%~70%,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必然影响到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5%(0.04-0.5)×10/L,分叶核50%-70%(2-7)×10/L,嗜酸粒细胞:0.5%-5.0%(0.05-0.5)×10/L;嗜碱粒细胞:0%-1%(0-0.1)×10/L;淋巴细胞:20%-40%(0.2-0.4)×10/L;单核细胞:3%-8%(0.08-0.8)×10/L。
(7)白细胞分类计数步骤方法扩展阅读
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错中毒等。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肿瘤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单核细胞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8. 白细胞计数的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白细胞的详细介绍
白细胞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话题,因为到医院看病经常会做化验检查,而最常做的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因此公众有必要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重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机体伤病的损伤治愈能力,抗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人身体有不适时,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显着变化而表现出来。因此到医院看病很多情况下需要化验血常规,现在医院血常规化验多采用仪器,常有20多项指标,在很多时候医师往往首先关注的是白细胞(WBC)是否改变。白细胞是一种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细胞,因此了解其相关的知识非常重要。
说到白细胞的变化首先是数量的变化。正常人白细胞总数在(4.0~10.0)×10^9/L。其实在这个数值上下0.5×10^9/L,也可考虑大致正常,因为这和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成年男女一般都在这个范围内,且性别之间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2岁以内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其实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使用仪器或人工方法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有关白细胞分类检查的相关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白细胞总数高于10.0×10^9/L通常被认为是异常,是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们可以不必担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升高,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病理性增高。白细胞生理性增高往往有以下情况,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冷热水浴后、酷热和严寒、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刺激、儿童剧烈哭闹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此外在安静和放松状态下较低、活动和餐后适当增高、下午较上午偏高,一天之内的变化甚至可相差一倍,因此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应尽量保持在平静状态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检查,其结果才更具参考价值和可比性。
白细胞病理性增高非常重要,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判断。急性细菌性感染白细胞会迅速升高,而且和感染程度呈正比。例如患者常因感冒、发热、咳嗽、疼痛等症状到医院看病,医生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初步判断是否因细菌性感染而造成以上的临床症状。白细胞升高往往意味着患者症状因细菌性感染而导致各身体器官和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因为白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可以看作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防线,当发生感染时,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会迅速出现(表现为白细胞数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体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而且这种细菌性感染程度往往与白细胞数量升高成正比。而白细胞不升高往往被看作是病毒入侵导致的感染,白细胞升高呈幅度较小、缓慢的状态。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等白细胞也会有明显升高,但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判断和分析。
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问题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就是白血病,其白细胞常会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此类患者不仅白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改变,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发生重要变化,大量幼稚细胞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白血病有许多类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此时不仅仅要看白细胞数量,还需要做血涂片甚至骨髓穿刺检查、流式细胞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才能确认。
当白细胞数量低于4×10^9/L时被称为白细胞减少,但其临界值往往设定为(2.5~4)×10^9/L,也就是说低于2.5时肯定考虑为异常。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接触放射线、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中毒、肿瘤的化疗和放疗、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等都会导致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然这些疾病的诊断还要依靠其他的检查手段才能确定。应该注意的是,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时,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反复感染,且疾病治愈较为缓慢,甚至可以引发败血症,此时一定要引起患者本人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10. 谁教教我血常规手工操作详细步骤
晕,现在谁还手工计数血常规啊?我简单的回答一下吧,详细步骤太长了。显微镜计数是将待测标本经过适当稀释,有时还需要染色,然后冲入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再换算成每升标本中的细胞数。计数板常用的是改良牛鲍计数板,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作白细胞计数用,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划成了25个中方格,其中位于四角的四个及中间的一个共五个中方格作为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区。1白细胞计数,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后,冲入计数板,计数,再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记得要扣除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先涂张血涂片,用瑞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出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然后结合白细胞的计数结果,间接算出每升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的数量。2红细胞计数,用Hayem液稀释后,冲入计数板,计数,然后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3血小板计数,用血小板稀释液稀释后,滴入计数板,计数,然后,换算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 这个手工操作误差太大,你还是用血球仪做血常规吧。异常的血象再去涂血涂片,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