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徐文长为什么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因为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所以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⑵ 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妙在哪里
徐文长智慧故事三则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一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挨着水面、桥身又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都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如果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鞋带把木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他就这样拉着两根鞋带,利用水的浮力把两桶水提过了竹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了一根长竹竿顶端,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应该没办法了吧。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起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往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
二
一次,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见舅舅端出一盘菜来,却只有一个炒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得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美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您了。”
一日,徐文长回请舅舅,半晌,他端出一盘竹片来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您来得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三
张三李四去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得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说:“葫芦。”李四就说:“瓜。”徐文长连说:“葫芦,葫芦,葫芦。”李四就连说:“瓜,瓜,瓜!”
⑶ 聪明的徐文长的故事你有什么好办法
徐文长聪明机智,有胆有识,思维敏捷,反应快~
我们试卷上做过了,我是写的对的,希望你能够比我写的更好呦!
⑷ 伯父考了徐文长怎样的难题徐文长的做法是什么简要的话概括出来难题一办法难题
难题是提着两只装满水的桶通过又软又窄的桥和拿吊在长竹竿顶端的礼物。徐文长解决的方法是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第二个是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徐文长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遇到难题善于动脑筋思考,不像我们也许想都没想就放弃了。
文中叙述徐文长聪明,机智地解决了伯父的两个难题,赞扬了他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思考的人。
⑸ 《聪明的徐文长》徐文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他冷静面对问题,能打破思维定势,不按常理来思考,从多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思考,所以想到借浮力来运水桶,借井的深度来降低竹竿的高度的好方法取礼物。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挨着水面、桥身又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都装满了水。
徐文长经历:
历史上的天才都是一样的,徐渭“少年时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徐渭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
⑹ 徐文长为什么用手对妙在哪里
因为当时的知府目中无人,徐文长想借此机会让知府出出洋相.妙在手,因为徐文长借手来突出所描写的景物,才形成了“手对”。
⑺ 请概括《聪明的徐文长》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对徐文长小时候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重点是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我以徐文长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的两处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直接围绕这两部分展开教学。以“徐文长怎么解决?他的办法妙在哪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找到答案后,首先理解徐文长的办法是怎么做的,再品味办法的妙处,接着抓住动词了解写作方法,最后学会运用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写作手法。
⑻ 聪明的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本文叙述徐文长聪明、机智地解决了伯父的两个难题,赞扬了他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思考的人。
(2)一年夏天,爸爸买回一个大西瓜。妈妈递给我一把小刀,说:“你得写一个字,把西瓜分成9块,不然就不能吃!”我想了想,用小刀在西瓜上写了一个“井”字,妈妈笑了,说:“真聪明!”
⑼ 徐文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他冷静面对问题,能打破思维定势,不按常理来思考,从多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思考,所以想到借浮力来运水桶,借井的深度来降低竹竿的高度的好方法取礼物。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挨着水面、桥身又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都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如果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鞋带把木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他就这样拉着两根鞋带,利用水的浮力把两桶水提过了竹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了一根长竹竿顶端,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应该没办法了吧。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起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往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
徐文长
徐文长一般指徐渭(明代着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以上内容来自 网络-徐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