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医生如何给孕妇测骨盆
骨盆的测量主要分为骨盆外测量和骨盆内测量,近些年来骨盆外测量,由于意义不大,已经被逐渐废弃了,最主要的就是医生通过阴道内诊来给产妇做骨盆内测量的测定,评估孩子大小和骨盆是否相适应,是否具备顺产的条件。骨盆内测量过程非常简单,一般是在妊娠的晚期,在排空膀胱的情况下,孕妇平卧于诊查床上,医生用食指和中指经过无菌消毒为患者进行阴道内诊,这个过程会稍微有点不适,但是绝不会非常痛苦,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担心,整个过程可能持续1分钟左右就足够了。
2019-05-28
⑵ 怎么测量盆骨
骨盆外测量:1)髂棘间径:两侧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23~26cm.
2)髂脊间径:两侧髂脊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25~28cm
⑶ 女性骨盆大小怎么测量
骨盆是产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分娩能否顺利进行,会不会发生难产,同骨盆的形态和大小密切相关。骨盆的大小与形态均为重要。骨盆形态正常,但各条径线均小于正常径线最低值2厘米以上,可发生难产。若骨盆形态轻微异常,但各径线均大于正常低值径线,则可能经阴道顺利分娩。通过骨盆测量可以诊断骨盆的大小和形态。 因此,产前检查时一定要进行骨盆测量,特别是初产妇尤为重要。但是妇女每次怀孕胎儿的大小都不一样,即使骨盆大小正常,但是胎儿过大,胎儿与骨盆不相称也会造成难产;若胎儿过小,即使骨盆偏小些,也可能顺利分娩。所以测量骨盆对于经产妇也是必要的。临床上,通常首先进行骨盆外测量,即髂前上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厘米,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厘米,能耻外径大于18.5厘米,大转子问径正常值为28—31厘米,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为8.5—10厘米,耻骨弓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如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或某径线异常,应在临产时行骨盆内测量,并根据胎儿大小、胎位、产力选择正常的分娩方式。
⑷ 骨盆外测量与骨盆内测量
(1)骨盆外测量:虽不能测出骨盆内径。但从外测量的各径线中能对骨盆大小及其形状作出间接判断。由于操作简便,临床至今仍广泛应用,用骨盆测量器测量以下径线:
1)髂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2)髂嵴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以上两径线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长度。
3)骶耻外径: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Ocm。第5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的上角。此径线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径线。骶耻外径值与骨质厚薄相关,测得的骶耻外径值减去1/2尺挠周径值,即相当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
4)坐骨结节间径或称出口横径: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使确关节和膝关节全屈。用柯氏骨盆出口测量器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也可用检查者的拳头测量,若其间能容纳成人手拳,则大于8.5cm,属正常。此径线直接测出骨盆出口横径长度。若此径值小于8cm时,应加测出口后矢状径。
5)出口后矢状径:为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长度。检查者戴指套的右手食指伸入孕妇肛门向骶骨方向,拇指置于孕妇体外骶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尺放于坐骨结节径线上。用汤姆斯出口测量器一端放于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另一端放于骶骨尖端处,测量器标出的数字即为出口后矢状径值,正常值为8-9cm。若出口后矢状径值不小,可以弥补坐骨结节间径值稍小。出口后矢状径值与坐骨结节间径值之和>l5cm时,表明骨盆出口狭窄不明显。
6)耻骨弓角度:用左右手拇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在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测量两拇指间角度,为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0。小于800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
(2)骨盆内测量:经阴道测量骨盆内径能较准确地测知骨盆大小,适用于骨盆外测量有狭窄者。测量时,孕妇取仰卧截石位,外阴部需消毒。检查者戴消毒手套并涂以滑润油,动作应轻柔。主要测量的径线有:
1)对角径: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2m为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又称真结合径。方法是检查者将一手的食、中指伸入阴道,用中指尖触到骶岬上缘中点,食指上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用另手食指正确标记此接触点,抽出阴道内的手指,测量中指尖至此接触点的距离,即为对角径,再减去1.5-2cm得出真结合径值。真结合径正常值约为llcm。若测量时阴道内的中指尖触不到骶岬,表示对角径值>12.5cm。测量时期以妊娠24-36周、阴道松软时进行为宜。过早测量常因阴道较紧影响操作;近预产期测量容易引起感染。
2)坐骨棘间径: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lOcm。测量方法是一手食、中指放入阴道内,分别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的距离。也可用中骨盆测量器,以手指引导测量,若放置恰当,所得数值较准确。
3)坐骨切迹宽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将阴道内的食指置于韧带上移动。若能容纳3横指(约5.5-6cm)为正常,否则属中骨盆狭窄。
⑸ 怎么自自测测骨盆大小
您好 骨盆大小可进行自测:双手以叉腰的姿势向下,在身体两侧可以摸到有些圆弧状的骨就是髂骨;顺势往下到一般人俗称尾椎的地方就是尾骨;而腰部以下尾椎以上这段就是骶骨;然后在会阴上方摸到的是耻骨;最后坐下,当我们坐的时候感觉到突出的骨头就是坐骨。以上所触摸的这些部位,大概就是整个骨盆的范围了。要是受孕后根据骨盆的大小决定是否能顺产的话建议最好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诊
⑹ 怎样测量骨盆大小能不能顺产
什么是骨盆测量
骨盆测量是指利用骨盆测量器对孕妇骨盆测量,这是产前检查必不可少的项目。骨盆能够支持并保护生殖器官和骨盆内的其他器官,同时它也是产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产时胎儿生出的重要通道,其形态和大小都关系着是否能顺利分娩,因此,孕妇在初次产前检查时都必须要进行骨盆测量及检查。骨盆测量又分为骨盆外测量和内测量。为了弄清骨盆的大小和形态,了解胎儿和骨盆之间的比例,产前检查时要测量骨盆。
骨盆测量作用
胎儿能不能通过骨盆而顺利分娩,不仅与胎儿的大小相关而且与骨盆的大小也密切相关。胎儿从母体娩出时必须要经过骨盆,分娩的快慢和顺利与否,都和骨盆的大小与形态是否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狭小或者畸形的盆骨会引起难产,头盆不对称所导致的难产也很常见。若骨盆正常大小,而胎儿过大,胎儿与骨盆不相称时会发生难产。
产前检查时测量骨盆和分析测量的结果能初步估计出孕妇是否能自然分娩或者是否会导致难产等。骨盆测量能查清骨盆有无异常,有无头盆不对称,及早做出诊断以决定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为了弄清楚骨盆的大小和形态以及了解清楚胎儿和骨盆之间的比例,所以妊娠期间必须要进行骨盆测量和检查。
骨盆测量方法
1、骨盆外测量
骨盆外测量使用的是骨盆出口测量器。测量时检查者面向孕妇外阴部,主要测量和记录以下的几项。
(1)髂棘间径(IS):孕妇伸腿仰卧于检查床,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侧缘间的距离,并记录数据。正常值为23~26cm。
(2)髂嵴间径(IC):孕妇伸腿仰卧于检查床,测量两侧髂嵴外缘间的最宽距离,并记录数据。测量以上的两项能够间接了解骨盆入口横径长度。正常值为23~26cm。
(3)骶耻外径(EC):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为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的距离;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骶耻外径值与骨质厚薄相关,测得的骶耻外径值减去1/2尺桡周径值,即相当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正常值为18~20cm。
(4)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呈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全屈;测量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
(5)出口后矢状径:孕妇取膝胸或左侧卧位;检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并涂润滑油后,伸入肛门,指腹朝骶骨方向与拇指共同协作找到骶尾关节后予以标记;测量从标记处至出口横径中点间的距离,即为后矢状径。正常值为8~9㎝。
(6)耻骨弓角度:呈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用左右两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于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于耻骨降支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并记录。正常值为90°。
2、骨盆内测量
骨盆内测量使用的是中骨盆测量器,孕妇仰卧于平床上,两腿弯曲并用两手抱膝,使大腿贴近腹壁,使臀部抬高便于检查,检查者戴手套。骨盆内测量主要测量以下几项。
(1)对角径(DC):检查者伸入阴道的中指尖触骶岬上缘中点,食指上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以另一手食指正确标记此接触点,抽出阴道内的手指,测量中指尖至此接触点间的距离,即为对角径。即为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2cm,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又称真结合径。
(2)坐骨棘间径(BD):测量方法是一手食指、中指放入阴道内,分别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距离。即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10cm。
(3)坐骨切迹宽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将阴道内的示指置于韧带上移动。能容纳3横指(5.5~5.6cm)为正常,否则属中指骨盆狭窄。
3、超声骨盆测量
骨盆测量除了可以借助测量器进行人工测量外,还可以应用超声在孕中期测量骶耻径,以了解孕妇的骨盆情况。
孕妇仰卧在检查床,在下腹正中矢状切面显示骶骨岬,在耻骨联合上横切显示耻骨联合,以耻骨联合中点旋转探头90?使探头与孕妇纵轴一致,于子宫后方可见一弯曲弧型骨界面,较凸起处为骶骨岬,上下移动探头,使扫描方向略向上,待骶骨岬与耻骨联合回声出现在同一平面时冻结图像,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内侧与骶骨岬前端连线最窄处的距离为骶耻径亦入口前后径。
⑺ 如何测量骨盆大小
我来解答你的问题 一、对角径的测量方法:对角径又称骶耻内径,指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正常应大于1 1.5厘米。测置时让孕妇仰卧于平床上,两腿弯曲并 用两手抱膝,使大腿贴近腹壁,俾使臀部抬高便于检查。检查者戴手套,将中、食两指伸直轻缓地插入阴道,沿骶骨前面自下而上寻找骶岬,将指根 部稍用力压向会阴。正常骨盆的骶岬不能触及,表示对角径大于1 1.5厘米。如能触及骶岬,则检查者的中指尖端应紧紧接触骶岬,而将食指紧接于 耻骨联合下方,并用另一手的食指在该处作一标记,然后退出手指,测量标记至中指尖端的距离即为对角径的长度。倘若检查者的手指较短(中指 尖端至虎口处的长度不足1 1.5厘米者),可在中指未端套上一个软木塞制成的指套。 二、骨盆内测量:骨盆外侧量发现异常,应进行骨盆内测量。对角径<1 1.5cm,骶岬突出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属扁平骨盆。中骨盆平面狭窄 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往往同时存在。应测量骶骨前面弯度、坐骨棘间径、坐骨切迹宽度(即骶棘韧带宽度)。若坐骨棘间径<10cm,坐骨切迹 宽度<2横指,为中骨盆平面狭窄。若坐骨结节间径<8cm,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及检查骶尾关节活动度,估计骨盆出口平面的狭窄程度。若坐 骨结节间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为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骨盆的大小, 是以各骨之间的距离--即骨盆径线大小来表示。骨盆的大小与形态,因各人的身体发育情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而 不同。 因此,在正常范围内骨盆各径线,其长短也有一定的差别,目前在各种种资料中描述的骨盆径线值,是许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数值。 须测量下列各径: 1。髂棘间径(IS) 仰卧,用骨盆测量尺测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23~25cm 2。髂嵴间径(IC) 仰卧,测两髂嵴外缘间的最宽距离,正常值约25~28cm 髂棘及髂嵴间径起止点 髂棘间径测量法 骶耻外径(EC) 产妇侧卧,上腿伸直,下腿弯曲,测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到第五腰椎棘突下的距离,正常值18~20cm此径线可间接推测 骨盆入口前后径的大小。 仰卧曲腿,孕妇双手抱膝,测量两坐骨结节间距离 第五腰椎棘突下点的标志: 孕妇的腰直挺后,在腰骶部可见一菱形窝,称米氏菱形窝。菱形的上角是第五腰椎棘突,两侧角则相当于两侧的髂后上棘点,下角为两侧 臀肌的交叉点。在两侧髂后上棘联线中点上约2~ 2.5cm处,即为第五腰椎棘突下点。 坐骨结节间径(大夫一般用TO表示)两坐骨结节内侧间的距离,正常值8.5~9.5cm,代表骨盆出口的横径。 仰卧,用厘米心测量 仰卧,用拳头测量 仰卧,检查耻骨弓形状及 宽度 耻骨弓角度: 正常值约90°,小于80°为不正常;其弯度与角度反映骨盆出口大小 骨盆内测量 必要时测骨盆对角径及X线骨盆测量(现在不常用,因为X线的缘故) 最常用的是用一次性括宫器作内检(个人经验,如果有宫颈的毛病,最好不做,可以请求大夫以肛检代替)
⑻ 骨盆大小如何测量
你好,骨盆的测量是用骨盆测量尺测量的。用两手抱膝,使大腿贴近腹壁,俾使臀部抬高便于检查。检查者戴手套,将中、食两指伸直轻缓地插入阴道,沿骶骨前面自下而上寻找骶岬,将指根部稍用力压向会阴。正常骨盆的骶岬不能触及,表示对角径大于1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