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成熟DC和肿瘤细胞共培养后,怎样测DC表面标志
把贴壁的细胞洗下来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加入胰蛋白酶消化,37℃环境下放置3~5min便可,但是残留培养瓶内的胰蛋白酶对细胞有毒性作用,所以都会添加低浓度的血清以中和胰蛋白酶的。用超声的办法也可以把细胞分离下来,但是要注意超声的频率不能太大,而且细胞很娇嫩,超声会导致细胞的破裂。这是由细胞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MTT原理
MTT全称为3-(4,5)-dimethylthiahiazo (-z-y1)-3,5-di- phenytetrazoliumromide,汉语化学名为 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商品名:噻唑蓝。是一种黄颜色的染料。
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该方法已广泛用于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 缺点:由于MTT经还原所产生的甲瓒产物不溶于水,需被溶解后才能检测。这不仅使工作量增加,也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且溶解甲的有机溶剂对实验者也有损害。
MTT 溶液的配制方法 通常,此法中的MTT 浓度为5mg/ml。因此,可以称取MTT 0.5克,溶于100 ml的磷酸缓冲液(PBS)或无酚红的培养基中,用0.22μm滤膜过滤以除去溶液里的细菌,放4℃ 避光保存即可。在配制和保存的过程中,容器最好用铝箔纸包住。实验的时候我一般关闭超净台上的日光灯来避光,觉得这样比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MTT法只能用来检测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但不能测定细胞绝对数。在用酶标仪检测结果的时候,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线性,MTT 吸光度最好在0-0.7 范围内。
MTT一般最好现用现配,过滤后4ºC避光保存两周内有效,或配制成5mg/ml保存在-20度长期保存,避免反复冻融,最好小剂量分装,用避光袋或是黑纸、锡箔纸包住避光以免分解。我一般都把MTT粉分装在EP管里,用的时候现配,直接往培养板中加,没必要一下子配那么多,尤其当MTT变为灰绿色时就绝对不能再用了。
MTT有致癌性,用的时候小心,有条件最好带那种透明的簿膜手套.配成的MTT需要无菌,MTT对菌很敏感;往96孔板加时不避光也没有关系,毕竟时间较短,或者你不放心的时候可以把操作台上的照明灯关掉.
配制MTT时用PBS(ph=7.4)溶解。PBS配方:Nacl 8g + Kcl 0.2g + Na2HPO4 1.44g + KH2PO4 0.24g调pH 7.4,定容1L。
普通MTT法实验步骤:1:接种细胞:用含10%胎小牛血清得培养液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000-10000个细
胞接种到96孔板,每孔体积200ul.2: 培养细胞:同一般培养条件,培养3-5天(可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决定培养时间)。3:呈色:培养3-5天后,每孔加MTT(噻唑蓝)溶液(5mg/ml用PBS配制,pH=7.4)20ul.继续孵育4 h,
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对于悬浮细胞需要离心后再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
每孔加150ul DMSO,振荡10min,使结晶物充分融解。4:比色:选择490nm波长,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各孔光吸收值,记录结果,以时间为
横坐标,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药物MTT法实验步骤贴壁细胞:1: 收集对数期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每孔加入100ul,铺板使待测细胞调密度 1000-
10000 孔,(边缘孔用无菌PBS填充)。2: 5%CO2,37℃孵育,至细胞单层铺满孔底(96孔平底板),加入浓度梯度的药物,原则上,
细胞贴壁后即可加药,或两小时,或半天时间,但我们常在前一天下午铺板,次日上午
加药.一般5-7个梯度,每孔100ul,设3-5个复孔.建议设5个,否则难以反应真实情况3: 5%CO2,37℃孵育16-48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4: 每孔加入20ulMTT溶液(5mg/ml,即0.5%MTT),继续培养4h。若药物与MTT能够反应,
可先离心后弃去培养液,小心用PBS冲2-3遍后,再加入含MTT的培养液。5: 终止培养,小心吸去孔内培养液。6: 每孔加入150ul二甲基亚砜,置摇床上低速振荡10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
疫检测仪OD490nm处测量各孔的吸光值。7: 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对照孔(细胞、相同浓度的药物溶解介
质、培养液、MTT、二甲基亚砜)。
悬浮细胞:1: 收集对数期细胞,调节细胞悬液浓度1×106/ml,按次序将①补足的1640(无血清)培
养基40ul ;②加Actinomycin D(放线菌素D有毒性)10ul用培养液稀释 (储存液100g/ml,需预试寻找最佳稀释度,1:10-1:20);③需检测物10ul;④细胞悬液50ul(即5×104cell/孔),共100ul加入到96孔板(边缘孔用无菌水填充)。每板设对照(加100l 1640)
2: 置37℃,5%CO2孵育16-48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 每孔加入10 ul MTT溶液(5 mg/ml,即0.5%MTT),继续培养4 h。(悬浮细胞推荐使用
WST-1,培养4 h后可跳过步骤4),直接酶联免疫检测仪OD570nm(630nm校准)测量各孔的吸光值)
4、离心(1000转x10min),小心吸掉上清,每孔加入100 ul二甲基亚砜,置摇床上低速振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仪OD570nm(630nm校准)测量各孔的吸光值。
5、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孔(细胞、相同浓度的药物溶解介质、培养液、MTT、二甲基亚砜),每组设定3复孔。
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得细胞接种浓度。(2) 避免血清干扰:一般选小于10%的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进行试验。在呈色后尽量吸尽孔
内残余培养液。(3) 设空白对照:与试验平行不加细胞只加培养液的空白对照。其他试验步骤保持一致,
最后比色以空白调零。
(4) MTT实验吸光度最后要在0-0.7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是直线关系。
(5) 用96孔板培养细胞做MTT测细胞活力,应该加多少1640培养基,多少MTT和DMSO合适
根据书上说的加200ul1640,20ulMTT,150ulDMSO 加DMSO之前要尽量去掉培养液,便于
DMSO溶解甲臜颗粒进行比色测定
(6) 一般每孔4000个细胞为宜,既细胞浓度在20000个/ml,MTT加20ul,作用四小时后洗掉上清液,注意不要将甲瓉洗掉,然后每孔加150ul DMSO,在脱色摇床上振荡10分钟,然后测吸光值。
‘叁’ 目前肿瘤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影像检查、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等。如果你需要做肿瘤筛查,建议可以去全景医学,他们是一家专注于影像诊断的医疗机构。
‘肆’ 简述T细胞功能测定的常用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测定。1.体液免疫测定主要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从而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知未知抗体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补体、免疫球蛋白、循环复合物、溶菌酶等。2.细胞免疫测定法是根据各种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和产生的细胞因子等,测定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以帮助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体液免疫检测法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之为凝集反应。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产生的凝集现象,前者多为细胞表面的结构成分,如细菌或红细胞的表面结构抗原。⑴玻片法:多用于抗原的定性检测。⑵试管法:多用于抗体的定量检测。2)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如乳胶颗粒、红细胞等)的表面,称之为致敏颗粒。当致敏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即可出现凝集现象。这个反应常用于测定细菌性抗体、病毒性抗体、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及某些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肾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根据凝集反应的原理,还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等。2.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细菌培养的滤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抗原多为多糖、类脂、蛋白质等。1)单向扩散试验。这是一种抗原定量试验,是可溶性抗原在含抗体的琼脂介质中扩散的沉淀反应。此法常用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各成分的含量。2)双向扩散试验。这是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琼脂介质中相互扩散的沉淀反应。本法常用于定性试验,如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单克隆抗体技术3)对流免疫电泳。对流电泳是一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即在电场作用下的双向免疫扩散。此法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甲胎蛋白等。3.中和试验。特异性抗体可抑制相应抗原物质的活性,抗体使相应抗原的毒性或传染性消失的反应为中和试验。例如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病毒的中和抗体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等。诊断风湿热的抗链球菌溶血毒素“O”试验也为一种中和试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一种溶解人、兔红细胞的溶血毒素“O”,该毒素的溶血毒性可被抗溶血毒素“O”抗体所中和而不出现溶血。试验时将病人血清与溶血毒素“O”混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人红细胞,红细胞不被溶解为阳性反应,表示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溶血毒素“O”抗体。血清抗体效价达400单位以上时提示患者曾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风湿热的诊断。4.免疫荧光法(荧光抗体法)。是应用荧光素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黄等)来标记抗体,但不影响其活性,此种抗体称荧光抗体。用已知种类的荧光抗体浸染待检的含有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切片,如有相应抗原存在,则抗原即与此种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粘着在细胞上,不易洗脱,在荧光显微镜下成为发出荧光的可见物,可达到诊断或定位的目的。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法的原理是利用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以测定被检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原或抗体。有间接法、双抗体法、竞争法三种。6.溶血空斑试验。7.免疫印迹技术。免疫印迹或免疫转印技术(immunoblotting或Westernblot)是在Southern(1975)抗体抗原反应创建的DNA印迹术(Southernblott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免疫生化技术。细胞免疫检测法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各类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猛发展,时有新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二十一世纪初期,新发展的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的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母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来确定掺入量以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2000年开始出现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成分。该产物的多少与活细胞数成正比,结果可用酶标仪(595nm)测量光密度,作为MTT法的指标。2.E-花环法。人类T细胞表面有羊细胞受体(CD2)能与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结构。即将分离液分离出的外周的单个核细胞悬液与羊红细胞在体外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后放4℃过夜,取细胞悬液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此法可用来分离T细胞。3.T细胞亚群检测。4.细胞毒试验。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等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抗体制备常用的检测方法是51Cr(铬)释放法,将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不同的细胞需不同的靶细胞,如NK细胞的靶细胞为K562),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进入靶细胞,与胞浆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测细胞毒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游离51Cr就越多,且不能再被其他细胞吸收,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高低。细胞毒的检测对肿瘤免疫有较大价值。5.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将中药(10%斑蝥)乙醇浸出液浸渍的滤纸(1cm2大小)置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肤上,4~5小时后取下滤纸。48小时内皮肤局部可水泡,内含巨噬细胞。取水泡液0.5ml加鸡红细胞悬液0.01ml,37℃经30分钟后作涂片、染色与镜检,计算吞噬百分率及每个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平均数。本试验有助于肿瘤病情及疗效的观察。6.移动抑制试验。致敏淋巴细胞与其特异性抗原再次接触时,可以产生移动抑制因子(MIF)。这种因子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移动,使之定位于局部而增强其免疫作用。本试验用来观察受检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有无MIF产生,以测定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7.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time-resolvedfluorometry,TrF)是一项新型的超微量非放射性分析技术。该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放射性核素测量技术相仿,但无放射测量的弊端,故问世虽短,进展却极为迅速,有取代放射测量之势。8.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细胞因子的检测,2005年起在中医临床及实验室中已广泛应用。9.细胞受体的检测。受体是细胞表面标志之一,通过对受体的检测,可以了解细胞的功能,并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伍’ MTS法测定细胞增殖的原理该方法与MTT法有何不同
MTS法原理: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
跟MTT法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MTT法:利用有色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2、MTS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
二、原理不同
1、MTT法:为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臜(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
2、MTS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比色分析对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是: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和控制好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比色分析的关键。
三、用途不同
1、MTT法:方法已广泛用于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
2、MTS法:采用具有分光系统(单色器)及检测器的分光光度计,使测定结果准确、省时,选择性好。
‘陆’ 请问目前肿瘤检测的方法都有哪些
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
目前肿瘤筛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包括X光,B超,CT等一些影像学设备的影像检测。但是经过影像学检查查出的肿瘤都是比较大的肿瘤了,基本都到了中晚期。总的来说,作为早期筛查,影像学手段发现的还是比较晚的。
2. 肿瘤标志物检查,包括癌胚抗原定量CE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甲胎蛋白AFP等等。在美国,肿瘤标志物通常用作检验癌症是否复发,而不是用在健康人身上,医生不鼓励健康人盲目地做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
3. 基因检测,肿瘤的产生源自于细胞的无限增殖。癌基因又称转化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目前常见的癌基因家族src家族、ras家族、myc家族、sis家族、myb家族。抑癌基因的缺失也会导致肿瘤发生。目前基因检测比较昂贵,且受基因样本库、专业解读水平的制约,基因检测的结果解读难度大。
尿液检测,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氨基酸代谢异常的现象,氨基酸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早期就存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尿液中对羟基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含量升高。肿瘤细胞代谢越活跃,氨基酸代谢异常越显着,酪氨酸含量升高越明显。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恶性肿瘤病人尿液中的酪氨酸含量会明显地升高50%-150%。目前市场上的好益测癌症检测试剂可以与与尿液中的酪氨酸及其衍生物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定性检测其含量,从而判断人体内恶性肿瘤细胞的代谢活跃程度,进而进行恶性肿瘤风险评估。
‘柒’ 肿瘤细胞原代培养中怎样区别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可以根据两种细胞的培养方法和贴壁速度,一般成纤维细胞贴壁快,肿瘤细胞慢一些,除去成纤维细胞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贴壁法,机械刮除法等。你可以找些这方面的资料,网上很多的。
‘捌’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常用有哪几种方法
细胞免疫(CMⅠ)是由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细胞功能测定不仅涉及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包括各类因子活性测定,因此评价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不仅程序复杂,且很难标准化。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
皮肤试验和接触性过敏的诱发是检测迟发型过敏反应(DTH)的两种常用方法。皮肤试验中诱发对曾经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应答,而接触性过敏是测试受者对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发生致敏的能力。
1.皮肤试验 用皮肤试验诊断DTH,常用的抗原有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类试验时在前臂皮内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后,测量红肿硬结的大小,硬结直径大于10mm即被看作为阳性。表明受试者对该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若皮试无反应,可用更高浓度的抗原重复试验,若仍无反应即为阴性,需排除皮试技术误差,也可能受试者从未接触过此抗原,也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严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结核)造成的无反应性。
2.接触性过敏常应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诱生接触性过敏。化合物与皮肤蛋白质结合而导至DTH反应。在动物试验时,初次皮肤上涂抹DNCB后间隔7~10天再激发刺激,则皮肤出现即为阳性。此试验人类已不使用。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方法
体外检测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最易采集的是血标本,首先需分离或纯化淋巴细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为1.077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当将血液重叠于淋巴细胞分层液之上离心时,由于红细胞(1.092)、多形核白细胞(1.090)、淋巴细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浆和分层液交界处形成一薄层。仔细分出这一薄层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占80%,单核细胞占20%,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80%,B细胞占4%~10%,其作为非DT、非B细胞。
1.T细胞计数
(1)E花环法:人类T细胞表面有SRBC受体(CD2)能与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将经分层液分离现的RBM悬液与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盐水中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放4℃过夜,取细胞悬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目前此方法已用来分离T细胞,而不用做T细胞计数。
(2)用单克隆抗体计数T细胞:将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别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单克隆抗体作第一抗体与细胞结合,再用FITC标记的兔抗小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PBM中被CD3抗体染上荧光的细胞称为CD3 细胞即总T细胞。正常人在PBM中T细胞占70%~80%。正常人的CD4 细胞和CD8 细胞之和应与CD3 细胞数一致。CD4 细胞与CD8 细胞的比值正常人约为2/1而艾滋病患者则比值小于1.7。
2.T细胞活化试验 T细胞能被非特异的物质称为有丝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图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检查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测量仪检查掺入的3H-TdR的多少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最近有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甲(fromazan)产物。该产物的多少与活性细胞数正相关。结果可用酶标检测仪(595mm)测量汇丰银行密度,做为MTT法的检查指标。此法的结果与3H-TdR掺入法平行,并能反应试验中的活细胞数。
3.细胞毒试验 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常用的栓测细胞毒效应的方法是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胞混合,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可进入靶细胞,与胞浆蛋白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检细胞毒性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被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离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细胞吸收。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的高低。
细胞毒试验检测Tc细胞效应功能是否健全,及经IgG介导的ADCC效应,或NK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
4.混合淋巴细胞的反应(MIR) 是体外研究T细胞的较好的方法,双向MLR常被用来筛选骨髓移植的供体。来自不同供体的淋巴细胞分别与病人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5天,在最后8小时掺入51TdR掺入法测T细胞的反应性。或用细胞毒法观察受刺激的T细胞与活的靶细胞混合(靶细胞来自与刺激细胞相同的个体)如果T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细胞毒T细胞,可杀死活的细胞,根据靶细胞释放51Cr的多少算出T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LIF(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来评估细胞免疫功能。近年来应用测定IL-2的免疫酶技术,操作简单,并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测定。单个核细胞与分裂原一起培养24小时,然后测定清液中的IL-2活性。在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时,特别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显降低。而有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人体内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细胞活性增高。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种体液中活化的T细胞脱落的IL-2受体(CD25),一般来说IL-2的水平和IL-2受体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体的检测可用于对某些疾病的监测,如移杆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
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因子产生能力检测是检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现已可用核酸杂交技术,即从组织中或细胞中提取RNA,与同位素或酶标记的该种细胞因子的cDNA探针作分子杂交试验,即印迹(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迹,若查出有某种因子的mRNA存在,即说明该细胞在所处培养条件下有产生某种细胞因子的能力。
‘玖’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拾’ 肿瘤细胞培养方法哪位比较了解啊
培养方法 肿瘤细胞培养成功关键在于:取材、成纤维细胞的排除、选用适宜的培养液和培养底物等几个方面。在具体培养方法方面,肿瘤细胞培养与正常组织细胞培养并无原则差别,初代培养应用组织块和消化培养法均可。(一)要点1.取材:人肿瘤细胞来自外科手术或活检瘤组织。取材部位非常重要,体积较大的肿瘤组织中有退变或坏死区,取材时尽量避免用退变组织,要挑选活力较好的部位。癌性转移淋巴结或胸腹水是好的培养材料。取材后宜尽快进行培养,如因故不能立即培养,可贮存于4℃中,但不宜栽过24小时。2.培养基:肿瘤细胞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如正常细胞严格,一般常用的 RPMIl640、 DMEM、Mc-Coy5A等培养基等皆可用于肿瘤细胞培养。肿瘤细胞对血清的需求比正常细胞低,正常细胞培养不加血清不能生长,肿瘤细胞在低血清培养基中也能生长。肿瘤细胞对培养环境适应性较大,是因肿瘤细胞有自泌(Autocrine)性产生促生长物质之故。但这并不说明肿瘤细胞完全不需要这些成分。按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生长因子;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对生长因子的需求都存在着差异。但大多数肿瘤细胞培养中仍需要生长因子。有的还需特异性生长因子〔如乳腺癌细胞等)。总之培养肿瘤细胞仍需加血清和相关生长因子培养更易成功。3.成纤维细胞的排除:成纤维细胞常与肿瘤细胞同时混杂生长,致难以纯化肿瘤细胞。而且成纤维细胞常比肿瘤细胞生长得快,最终能压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排除成纤维细胞成为肿瘤细胞培养中的关键。(二)成纤维细胞排除法1.机械刮除法:是用不锈钢丝末端插有橡胶刮头(用胶塞剪成三角形插以不锈钢丝)、或裹少许脱脂棉制成,装入试管中高压灭菌后备用(也可用特制电热烧灼器刮除)。刮除程序为:(1)标记:镜下观察,用不脱色笔在培养瓶皿的背面圈下生长肿瘤细胞的部位;(2)刮除:弃掉培养液,把无菌胶刮伸入瓶皿中,肉眼或显微镜窥视下,刮除无标记空间;(3)用Hanks液冲洗一两次,洗除被刮掉的细胞;(4)注入培养液继续培养,如发现仍有成纤维细胞残留,可重复刮除至完全除掉为止2.反复贴壁法:根据肿瘤细胞比成纤维细胞贴壁速度慢的特点,并结合使用不加血清的营养液,把含有两类细胞的细胞悬液反复贴壁,使两类细胞相互分离,操作方法与传代相同。(1)待细胞生长达一定数量后,倒出旧培养液,用胰酶消化后,Hanks 冲洗2次,加入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吹打制成细胞悬液;(2)取编号为此A、B、C三个培养瓶;首先把悬液接种入A培养瓶中。置温箱中静止培养5~20分钟后,轻轻倾斜培养瓶,让液体集中瓶角后慢慢吸出全部培养液,再接种入B培养瓶中后;向A瓶中补充少许完全培养液置温箱中继续培养;(4)培养B瓶中细胞5~20分钟后,接处理A的方法,把培养液注入C培养瓶中;再向B瓶中补加完全培养基。当三个瓶内都含有培养液后,均在温箱中继续培养。如操作成功,次日观察可见A瓶主要为成纤维细胞,B瓶两类细胞相杂,C瓶可能主要为癌细胞。必要时可反复处理多次,直至癌细胞纯化为止。3.消化排除法:此法曾用于乳癌细胞的培养,具体程序是:(1)先是用0.5%胰蛋白酶和0.02%EDTA(1:1)混合液漂洗培养细胞一次,然后再换成新的混合液继续消化,并在倒置显微镜下窥视和不时摇动培养瓶,到半数细胞脱落下来后,便立即停止消化;(2)把消化液吸入离心管中,离心去上清,吸入另瓶中,加培养液置温箱中培养;向原瓶内也补加新的培养液继续培养。用此法处理后,成纤维细胞比肿瘤细胞易先脱落。经过几次反复处理,可能把成纤维细胞除净。4.胶原酶消化法:本法是利用成纤维细胞对胶原酶较为敏感的特点,通过消化进行选择。(1)可用0.5mg/ml的胶原酶消化处理,边消化边在倒置显微镜下窥视,当发现成纤维细胞被除掉后,即终止消化;(2)用Hanks洗涤处理一次后,更换新培养液,继续培养,可获纯净肿瘤细胞。如成纤维细胞未被除净,可再次重复。5.其它方法:有人发现聚丙烯酰胺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也有人用聚蔗糖制备成比重1.025~1.085的密度梯度离心液,加入细胞悬液后,在23℃中800g离心 10分种。在比重1.025~1.050层为成纤维细胞,在比重1.050~1.085层为上皮细胞,再经过分离进行培养。最近也有人应用特殊化学物如SOD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方法。选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进行试验,取得必要经验,找出适合的条件,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三)提高肿瘤细胞培养存活率和生长率措施根据人们的经验,肿瘤细胞在体外不易培养,建立能传代的肿瘤细胞系更为困难。当肿瘤组织或细胞初代接种培养后,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完全无细胞游出或移动;
有细胞移动和游出,但无细胞增殖,细胞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以致难以传代;有细胞增殖,传若干代后停止生长或衰退死亡;传数代后细胞增殖缓慢,经过一段停滞期后,才又呈旺盛生长状态,形成稳定生长的肿瘤传代细胞系。以上现象说明肿瘤细胞对体外生存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并需经过对新环境的适应才能生长,因此欲获得好的培养效果,不能局限于一般培养 上面是我在生物帮上找到的,你可以到那里查看完整的文档,有详细的介绍的,那里有全面的生物产品和技术信息哦,可以看下 www.bio1000.com/zt/cell/201378.html 那里应该可以找到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