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测量设备的适用性验证包括哪些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
测量设备验证是计量确认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测量设备校准或检定证书,
以及量程范围和最小分辨率的验证,
评判其是否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过程包括校准或检验。
② 测量仪器标定或者校准的方法有哪几种如何操作
摘要 测量仪器的校准的方式有哪几种
③ 计量设备失校数据追溯原因及追溯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测量设备进行计量确认的程序和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各种测量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监视与记录装置、转换或显示仪表,检定、校准等计量确认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外部供方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确认标识控制程序》
《不合格控制程序》
《测量环境和数据修正控制程序》
3 目的
为规范公司的计量确认工作,确保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4 职责
4.1品管部是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的归口部门。
4.2品管部专职计量员负责测量设备的具体计量确认工作。
4.3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和人员应协助品管部专职计量员做好各项计量确认工作。
5 控制程序
5.1 总要求
通过实施计量确认所有测量结果都应溯源到SI单位标准,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溯源到国际上承认的相关领域的其它测量标准。计量确认控制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输出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结果。计量确认工作的三个步骤为:
a) 检定或校准:就是按照量值溯源要求,通过上一级测量标准及其装置测出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
b) 计量验证:就是将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校准测量得出的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与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如果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如测量范围、分辨率、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要求等),则验证通过,即“计量确认”结论为“合格”。对该件测量设备可填发合格标签。如果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不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则验证无法通过,将进行第三个过程----调整或维修。
c) 调整或维修:就是对在验证过程中发现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不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的,则需判断能否对该测量设备进行调整或维修。如果该测量设备已无修理价值或无法调整,则验证没通过,即“计量确认”结论为“报废”。如果该测量设备经调整或维修后其再次校准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则验证通过,即“计量确认”结论为“合格”。可填发合格标签。“计量确认”的间隔可根据测量设备的示值稳定性、使用场合和使用频率等因素由企业自行确定。
5.2计量确认的实施
5.2.1 每一年度,品管部的专职计量员应编制《测量设备年度计量确认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作为次年度开展计量确认的依据。
5.2.2 需周期委外确认的设备由品管部专人负责送检或联系检定机构下厂检定或校准。
5.2.3 对于公司实施自校的测量设备,专职计量技术人员应参照《JJF1002-1998国家计量检定规范编写规则》和《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依据测量设备的说明书、使用要求、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要求编写自校办法,经过部门负责人审核,计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5.2.4 对于不易拆卸的测量设备或工艺操作中的非关键测量设备,可采用一次性确认的方式进行计量确认,或对设备的外观、用途和显示指示等一般特性进行确认。在设备寿命周期内如未发生异常,可以不再进行周期性确认。
5.2.5 计量验证过程中,相关人员需注意:只有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满足该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验证才算通过。并且在计量验证工作中测量管理体系人员需要得到两个方面的计量数据。一个是被测测量设备经校准得出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另一个是该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然后将两方面的计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验证结论。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可经校准过程得到。
5.3 测量设备在有效期内的核查和比对的实施
5.3.1 测量设备在使用时,按其重要性和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部门应对设备进行周期核查、日常点检其功能情况、标识等情况的方法,具体由品管部的专职计量员进行核查,以便控制在周期内的实际使用情况,确保测量设备一直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受控状态。
5.3.2 实施时应作好详细记录,签名真实有效。
5.4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统计
专职计量员每年应将检定、校准的结果形成报表,对设备按期受检率和设备周期合格率进行统计,并形成报表,对测量设备的确认率和确认合格率在检定或校准后进行统计,作为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调整的依据。
5.5 校准记录和合格证书的管理
对测量设备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由品管部负责妥善保管。
5.6 测量设备的调整控制
对于测量设备经过确认后,可能因为调整影响计量性能的品管部件应进行调整控制,需对调整部位进行标识或封缄,由专人在计量确认完成时标识或封缄。在计量设备点检时应对调整部位进行检查,确认调整部位是否保持原样,一旦发现调整部位发生变化,应将该设备按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处置,并重新进行重新计量确认。对一般测量设备确认周期根据《测量设备管理目录》实施。
6 相关记录
测量设备年度计量确认计划表
测量设备管理台帐
各种检定/校准证书
量值溯源图
④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急)
外校仪器计量确认记录表
DR/QR3712.14
使用单位:实验室 计量编号:Y4-SY-BC-01
设备名称:分析天平 型号规格:TG328A
测量范围:0-200g 精度等级:0.1mg
出厂编号:24442 生产厂:上海天平仪器厂
确认间隔:12个月
检定/校准单位:国家纺织计量站上海分站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检测/校准实验室
检定/校准证书编号:SJ-201204303
确认依据(技术文件名称或编号): DR/13/GZ-304-7
序号 验证项目 检定校准结果 测量要求 验证结果
1 测量范围 0~200g 0~200g 满足□
不满足□
2 测量不确定度或示值误差、允许误差
Ⅰ级合格 Ⅰ级合格 满足□
不满足□
确认结果 满足□ 不满足□
确认员: 复核员:
确认日期: 年 月 日 有效日期:2013年04月18日
⑤ 测量设备计量验证步骤是什么
计量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其检测能力。所谓实验室间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组织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的样品进行检测或测量,并且评定其结果。
能力验证计划包含测量比对计划、实验室间检测计划、分割样品检测计划、定性计划、已知值计划、部分过程计划等六种类型。认可机构、法定机构和其他组织在检测领域应用能力验证时,通常采用实验室间检测计划。步骤是:
1
能力验证方案设计
2
样品的制备
3
能力验证的运作
4
能力验证数据的统计处理
5
能力验证结果报告
⑥ 仪器设备在检定/校准后,确认的方法是什么确认哪些内容
根据你的语言环境,我判断您的确认可能是以下的三种情况
是对于设备的计量性能的确认,这些仪表在检定校准完成后是否符合相关说明书上面的参数要求?您需要把那些报告上面的数据进行进行符合性审核。
在这些仪器到达你们公司。
a.送检之前,贵公司需要根据用户要求定义(我们称为工艺范围,工艺精度)出设备的校准范围和校准最大允许误差(检定只能根据国家规程分类精度,无法自行定义)。
b.送至计量机构和对方沟通需要校准的参数以及精度。
c.拿到设备和报告后,对照报告和自行定义的校准范围和最大允差是否相符,或者检定结果是否符合事先根据检定规程定义的级别。如果不符合,则按照企业定义的不符流程走下去。
更专业的确认Qualification分为计划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这个你应该用不到吧。
⑦ 目前我国的检测设备主要采用哪几种方法进行里程校准
如下方法进行里程校准:1、直接测量法:将被测量的量直接的用同类标准的量来比较得到被测计量仪器校正量值的测量方法,在进行中不必测量与被测的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但要对不属于测量对象而却影响被测量值的影响量进行计量仪器校正。2、间接测量法:通过对被测量的量有函数关系的其它量的测量,能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3、相对测量法:计量器具仅指示被测量相对于标准量的偏差,从而得到被测量的方法称为相对测量。4、绝对测量法:计量器具可以直接测得被测量的整个量值。而计量仪器校验的方法还有接触测量法,非接触测量法与离线测量法和在线测量法等。
⑧ 计量确认的计量确认定义
计量确认定义:
计量确认 是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通过定期对测量器具的性能评价,与使用要求进行对比验证,保证测量器具符合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计量确认包括设计和实施两个阶段,目的是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计量确认间隔可能是时间间隔,也可能是使用次数的间隔。
简介:
计量确认的方法:
(1)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
输入是被校测量设备和上一等级标准器。输出是校准结果及校准状态的标志。活动是校准,即被校测量设备与上一等级标准器的比较。资源是校准人员、校准方法、校准的环境条件等。
(2)导出计量要求的过程
其输入是顾客要求,输出是计量要求。活动是:查找顾客要求(合同中找出),或从产品标准、技术要求中找出,或从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中找出,或从其他法律规定、规范或文件中找出。
(3)验证过程
验证过程有两个输入,一个是计量要求,一个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其输出是验证证书,或不能验证,或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验证结论。其活动是将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进行比较。其资源是比较人员资料等。这个过程一般不需要测量设备等硬件。
(4)调整或维修过程
如果校准结果不能符合计量要求,该测量设备还要经过调整或维修过程。调整或维修过程的输入是验证过程的一种输出: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验证结论。其输出是调整或维修报告。活动是调控或维修。资源是调整或维修的设备、设施、人员、方法等。
(5)再校准(或称复核)过程
输入是:调整或维修后的测量设备及其报告。输出是再校准状态的证书和标志。活动是校准以及校准前对校准间隔的评审。资源是再校准用的测量标准装置、人员、校准规范等。
(6)确认状态标志的标注过程
确认状态标志共有两种:一种是确认合格标志,另一种是确认失效标识(无法维修或调整)。该过程的输入是验证/确认文件,或验证失败记录。输出是确认合格标志,或确认失效标志。活动是领取标志,张贴或挂在测量设备上。资源是人员、登记等文件。
⑨ 计量确认的什么是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该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状态标识)。
(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3)预期用途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计量确认的概念是指对测量设备进行的校准、调整、修理、验证、封印和标签等一系列活动,当然也包括检定、比对等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设备处于满足使用需要状态而进行的活动。由于所有测量设备在使用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会发生偏移,不可能总保持在某一个误差内,为了使它们保持原有准确度,必须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对它们进行校准,调试或修理,再校准、加以封缄和标志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测量设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准确度。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计量确认是针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及其实施进行的活动。
⑩ 计量确认的计量确认的过程方法
ISO10012中采用了“过程方法”。把计量确认看成一个“过程”一,将有助于提高和保证计量确认结果的有效性。例如,校准是计量确认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只注意校准结果,不注意校准的过程,当发现校准结果有误时,再去重新寻找问题、重新校准,就已经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如果从校准一开始就注重每一个操作过程,把校准当成一个过程认真对待,发现问题及早纠正,不要等到最终结果出来以后再回头寻找问题,就可以减少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就可体现“过程方法”的优越性。
从计量确认过程框图中可以看出计量确认过程中包括许多子过程。
(1)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
输入是被校测量设备和上一等级标准器。输出是校准结果及校准状态的标志。活动是校准,即被校测量设备与上一等级标准器的比较。资源是校准人员、校准方法、校准的环境条件等。
(2)导出计量要求的过程
其输入是顾客要求,输出是计量要求。活动是:查找顾客要求(合同中找出),或从产品标准、技术要求中找出,或从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中找出,或从其他法律规定、规范或文件中找出。
(3)验证过程
验证过程有两个输入,一个是计量要求,一个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其输出是验证证书,或不能验证,或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验证结论。其活动是将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进行比较。其资源是比较人员资料等。这个过程一般不需要测量设备等硬件。
(4)调整或维修过程
如果校准结果不能符合计量要求,该测量设备还要经过调整或维修过程。调整或维修过程的输入是验证过程的一种输出: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验证结论。其输出是调整或维修报告。活动是调控或维修。资源是调整或维修的设备、设施、人员、方法等。
(5)再校准(或称复核)过程
输入是:调整或维修后的测量设备及其报告。输出是再校准状态的证书和标志。活动是校准以及校准前对校准间隔的评审。资源是再校准用的测量标准装置、人员、校准规范等。
(6)确认状态标志的标注过程
确认状态标志共有两种:一种是确认合格标志,另一种是确认失效标识(无法维修或调整)。该过程的输入是验证/确认文件,或验证失败记录。输出是确认合格标志,或确认失效标志。活动是领取标志,张贴或挂在测量设备上。资源是人员、登记等文件。
由上述6个过程(至少4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量确认过程。因此,计量确认过程不能理解为单一的校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