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建筑屋顶中间的那个装饰叫什么
传说是龙生的第九个儿子: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❷ 琉璃瓦屋梁上安龙头卷尾怎么安
一、琉璃瓦脊瓦怎么盖
?1、需要先将屋檐表面的灰尘和污垢清理干净,之后在屋檐上紧固第1张玻璃瓦,而且要沿着屋面边缘的位置上剪裁第1张玻璃瓦。
?2、之后使用钉子在斜脊的最高处固定斜脊瓦片,直侧面也是需要弹线的,弹好线之后就可以安装斜脊瓦了,每一张瓦片的两边都需要钉一个钉子作为固定。
?3、等完全固定好了之后,需要将外漏的钉子上面全部涂抹沥青胶。
❸ 200分收集写作素(题)材
假如你打算写稿维生(连载)
假如你打算写稿维生(连载)
作者:魔幻星空
前言:自从在网上贴出星空人生经历帖《魔幻星空下:我这样走上了写稿之路》(传媒江湖内有),和经验交流帖《投稿需知:您也许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后,星空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无论是留言版、回贴、还是信箱,很多新老朋友都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热情、有决心、有需要,因此,对许多最基本的写作模式和投稿技巧,有更强烈、更清晰、更迫切的了解愿望。现在,为了这些朋友能尽快上路,也为了星空本人能有机会储备更多的后备作者队伍,星空决定在忙碌的编采间隙,用我二十多年的撰稿经验、十二年的编稿经验,来抽空撰写教战系列帖,算是抛砖引玉般的统一回复。
闲话少说,本文正式开始——
一,先给自己定个位
好了,不管抱有何种目的,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恩,也许生存,也许好玩,也许只是想赚点外快,反正你已经决定开始写字赚MONEY了。那么,先给自己小小地定个位吧。
你是准备写大稿?小稿?还是准备大小通吃?
所谓“大稿”,一般是指3000—8000字的社会纪实,也常被称“特稿”(这里不涉及纯文学)。大多要求真人真事,需要尽可能地配当事人照片,需要相关证明材料(如离婚后的离婚证,法院判决后的判决书,等等,一般用复印件就OK),需要当事人接受采访并签上“同意发表文图”等字样。
想写这类文章,前提条件是朋友面广、善于交际。如,在报社、公检法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朋友。这样新闻线索来源多、快,也便于取得一般人无法取得的证明材料。如,案件前期的批捕证明、案件中期的审讯笔录和一审判决、案件终结后的终审判决书,等等。
相对于那些本身就在公检法供职的特稿作者,一般行业的以及自由撰稿人,要取得这些在假稿越来越猖獗的今天、越来越重要和必要的文件复印件,显然难度更大一些。常用解决方法有:1,托朋友辗转介绍,然后熟知、深交成网友、茶友、酒友、棋友、牌友、钓友、“驴友”等,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也;2,直接找上门,“以利相诱”!如,联名写作、稿费分成,等等。一旦形成默契、愉快的合作关系,走好了第一步,并顺利地打入了“核心内部”,哈,再以后你就方便多了!
写“大稿”最直接的好处当然是回报高!目前,报纸杂志化、杂志扩大化,报纸的周末版、月末版越来越多,很多杂志也由单月刊改为了半月刊甚至旬刊,“大稿”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稿费也越来越高!一篇“大稿”的报酬,在我的记忆中最高一篇(正篇、续篇)拿过五万多的(正、续文正常稿费一万多,当月获万元大奖,次年初又获得三万元年终一等奖)。
如今,“千字千元”(《知音》、《家庭》、《华西都市报》,还有五六家杂志的前三条)已是一些报刊杂志喊腻了的口号,“千字五百”(以我所在的《打工》为代表)更是为数不少。即使只是大众化的“千字三百”,一篇五千字左右的“大稿”最低稿费也有一千多,赶得上一般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加基本奖金了。
相对于“大稿”的高回报,写“小稿”就真的得耐得住寂寞了。
“小稿”,大约可分为百字以内的“豆腐块”、几百字左右的市井散文、千字哲理文,和四千字以内的杂志配属情感文。以下,星空即将重点讲述的“小稿”,特指四千字以内的杂志配属情感文。
所谓“错落有致”,一本杂志的配型,有时很重要!太血腥了,就得搭配一些鼓舞人心的温情;太厚重了,那浪漫、时尚的爱情就必不可少。如《知音》上的“人与自然”、“初恋时分”、“人在旅途”,《打工》上的“浪漫飘飘飘”、“爱情怕怕怕”等,都是为配型而设置的、基本属于“青春美文”性质的“小稿”栏目。
哪些人适合写小稿呢?——大、中学生,涉世不深的打工一族,性格内向的白领,还有时尚、前卫的小资。这些人,大都没有异地奔波、实地采访的可能,或根本不屑。他们只有红袖添香,在烛影摇红下、丝竹悦耳中闭门造车,不出门却满眼风花雪月。他们的文字,唯美、浪漫、空灵,是大鱼大肉后的餐余茶点。在十余年前,名震天下的西安周德东、南昌邓皓、北京洪烛、吉林赵冬,这四人曾经并称为青春美文界的“四大白马王子”,他们当时的文字均属于星空前面的讲述之列。
很多初学写作的人,没有广泛的社会交际、没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不熟悉写稿赚钱的基本套路和技巧,不了解当今报刊杂志的供求信息。他们多是睁着迷惘、天真的眼睛,战战兢兢地、尝试着走上了这一条道路。
这些人,适合从“小稿”写起。
如魔幻星空自己,当年一“清贫”的学生、军人,连校门、军营都很难走出,不写自己的经历、遭遇以及所感所想,又能写什么?
我最开始发表的《我在空蒙的爱海中挣扎沉浮》(《知音》1986年第四期)、《破灭了,我那奇缘,我那爱的梦幻》(《知音》1991年第十一期)、《红尘一笑和你共徘徊》(《知音》1993年第五期)、《瞧我怎样结识漂亮女孩》(《知音》1994年第二期)等,按上面的定义区分,均属“小稿”。
写“小稿”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视野狭窄,过于自我!
一段情感经历,对于自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那可真是要死要活、短暂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200X的第一场雪”;是江河湖海上的一只细长的船篙——休提起!提起了,珠泪满江河!
然而,很多人事先做梦也不曾想到:他人生一二十年,面临的只是他自己的故事;而一个报刊杂志编辑面临的,却是万千作者的万千故事!因此,常有这样的场面:讲述人号淘痛哭,一时山无嶙、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几为之合!然而,冷坐一旁的人生旁观者、那时那刻的情感倾听者—— 魔幻星空,却时常感到不过尔尔。
因此,一篇“小稿”写出来,给自己看、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一回事,想发表、给万千读者共享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无论是立意、结构、主题还是文字,你一定得有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相对于已经发表的同类型篇章,你一定得高屋建翎。不然的话,一定淹没在万千稿海中,无法脱颖而出!
魔幻星空曾在家乡——湖北孝感搞过几场新闻讲座,我当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突发事件,如果在一所学校里是新闻,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上校刊了;如果拿到市里还算新闻,那么,再接再厉,还可以上《孝感日报》;如果放到全省范围内还算新闻的话,你应该毫不犹豫投给《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如果拿到全国范围内还能算新闻的话,你就应该立即写出来给《人民日报》,或全国有影响的大刊大报!”
这段话放在这里同样实用,请阅读者、特别是初学者仔细品味。
在魔幻星空的作者群中,有很多都是从“小稿”起步的,如杨晓丹(《那块蛋糕放错了地方》)、肖宇(《青春的飘流瓶》、《掌心上的秘密》)、许燕春(《阳光爱情》、《明天我要嫁给你》)、霍忠义(《初恋的音乐盒》、《死神也怕咬紧牙关》)、赵美萍(《飞走吧,我的天空从此破碎》、《夜来香,最后的伦巴》)、赵海宁(《爱情已过保鲜期》)……
多年过去后,杨晓丹、肖宇等人依然在“小稿”阵地上坚持,而许燕春、霍忠义、赵美萍、赵海宁等人,早已成长为“大”、“小”通吃的名写手了!佳作不断,名闻全国。
所以,大稿、小稿、还是大小通吃,因人而异,性格决定命运!看你怎么因势利导地选择了。
“大稿”篇幅长,稿费高;“小稿”篇幅短,稿费相对较低。
至于难易,则各有千秋。
生活永远比故事更精彩!“大稿”采访不易、遭遇不易,但只要故事本身精彩,文字差一点儿,照样能上!而“小稿”虽然多半不需要采访,可以凭空想象、捏造,但想超越出新,也颇不易。
怎样先给自己定个位,朋友,您就掂量着办吧!!
行文至此,说段题外话。我这次出差到北京,曾到一友人家参观。他家书、碟满屋,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其书房陈列着很多蝴蝶标本。介绍其品种时,他一再感叹说:“我觉得最美丽的自然风景,就是阳光照耀下的蝴蝶,在花草间的自由飞翔。它们翩翩起舞,双翅拍动间,不时展示其背上的美丽图案……”
蝴蝶无疑是美丽的,但魔幻星空注意的却不是它的美丽。
星空羡慕的是:它短暂的生命,令它所度过的每一刹那都是新鲜动人,一般对我们毫无刺激的景象,例如日出日落、风露雨晴,对它来说却是彻底的惊喜,没有一刻的重复,没有一刻的白费。
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最真切动人的“现在”,转眼间便已成了过眼云烟——抚摸蝴蝶的标本仿佛就在一秒钟以前,回头想想却已是遥远千里的异地之隔;而此时此刻正在撰写这篇文章,也许转眼就又已在异地和朋友们畅谈此文的得失了……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把握今天,珍惜现在!
如想撰稿赚钱,看完本文,立即写出来投给星空吧!!
下节预告(全文八节):《二,熟悉你想投的报刊杂志》
真诚祝福:共同提高,合作双赢!!!
——魔幻星空敬上(2004年12月4日)
❹ 路亚卷尾蛆怎么操作
路亚基本用的是动态拟饵钓。主攻攻击性比较强的鱼种,如;黑鱼.鲷类.鲈类.鳜鱼等。草鱼和鲤鱼不适合用此钓。 ...可以 不过也有运气成分用亮片 软虫 ....
❺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1000字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秦始皇陵兵马俑
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秦始皇陵兵马俑
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带有彩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编辑本段秦始皇陵兵马俑
地理位置
世界经度109.2733 纬度34.3853 中国 陕西 西安 临潼 西安以东35公里
简介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陪葬坑
秦始皇兵马俑(另一种以陈景元为代表的说法是为宣太后修建)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人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秦陵兵马俑陶马战车
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二号俑坑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号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秦俑彩绘
彩绘陶俑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❻ 卷尾蛆钓什么鱼用英语怎么说
铅头钩配卷尾蛆的钩组是最为常见的路亚软饵组合,也适合初学路亚的朋友上手使用。软饵钩组具有全层搜索、操控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以下用图示的方法向大家介绍卷尾蛆和铅头钩的组合装配方法和要点。
图中所示是卷尾蛆和铅头钩分离状态,在装配之前首先要选择大小合适的铅头钩和卷尾蛆来配合。大小相差不能太多,否则钩子的位置或太靠前或太靠后都会影响使用效果。这里并没有一定之规,只是大家使用时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慢慢就会掌握得很好了。
首先,需要将卷尾蛆的头部抵住铅头钩的铅头部位来测量一下钩子应该从何处刺出虫体能保证软虫的身体在装配后依然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若刺出位置靠后会导致装配后软虫身体弯曲而影响钩组在水下的姿态和阻挡钩门影响刺鱼。若刺出位置太靠前,则软虫不能完全到达安装位置,会导致鱼在攻击时不能触碰到钩尖。
下面的步骤如图所示,将钩尖从软虫的头部沿虫体的轴向刺入。要保证钩尖进入虫体后始终保持按照虫体的轴线走向,不能偏离。
钩尖刺入虫体后,沿轴线前行。同时让软虫的身体按照钩身的形状套入,使钩子继续前行到达先前测量的刺出位置。
在钩尖到达刺出位置后,弯曲虫体使钩尖刺出。
钩尖完全刺出虫体后,安装并没有完成。铅头钩的颈部有一个铅铸的倒刺,这是为了安装后的软虫能够牢固地与钩体结合而不至于被鱼咬掉或者水下的杂物挂走。
用手指捏住虫体的头部,用力向前推。直到铅头钩颈部和倒刺全部埋入虫体,且虫体头部和铅头钩的头部贴紧为止。
这是最后组装完成的状态,钩子所在的位置不会影响软饵尾部的摆动,有鱼攻击时也会有效地刺入。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