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休閑娛樂服裝流行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服裝流行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在某一群體中廣為流行的款式、色彩、質料、圖案、工藝裝飾及穿著方式,是指整個服飾的流行傾向,包括上層向下逸散或下層向上浸潤的垂直流動、服裝在水平面上發生變異的橫向水平移動和具有立體流向的循環流動三種類型。服裝流行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展現起來的,是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人們對服飾更高層次的追求。
而休閑娛樂服裝的流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因素、科技因素、政治因素等,但其產生與發展卻是人們心理慾望的直接反映。因為,只要有人和人群,就會有模仿行為及從眾心理的出現,就會有趨新、求異的追求慾望,這些心理需求和行為是造就和形成服裝流行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休閑娛樂服裝流行中的求異心理
休閑娛樂服裝流行的產生首先是個性追求的結果,是人們求新、求異心理的反映。在個人心理機能方面,一般來講,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表現自己的個性特徵,總是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形成「自我」。求新、求異心理正是個性的顯示,這是一種追求商品的新穎、奇特和趨於時尚的心理。在服裝流行中,那些最先身著「奇裝異服」的人,實際上表達了他們藉助於服裝,藉助於社會公認和許可的審美手段,在社會認可的准則范圍內突出自己形態優勢的願望。這種流行中個性追求的自我實現是流行的個人機能。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試圖通過追求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來提高身價,表現自我,超然於不如己的人;另外,流行又是一種自我保護,試圖用出眾來避開和彌補自己的不足。個性機能的這兩個方面,好象是不相容的、對立的,實際上是統一的,是一種人格的不同表現。作為個性追求的流行是表現外在的東西,作為自我保護的流行是藏於內部的東西,是由於自己的某種不足而產生的自卑感、防衛心。因此,對流行的追求是對自卑的一種克服,也是對自卑的一種超越。
人們的這種求新、求異心理,導致了服裝流行的新奇性特徵,即流行的樣式不同於傳統,是能夠反映和表現時代特點的新奇樣式。從時間角度看,流行的新奇性表示和以往不同,和傳統習慣不同,即所謂「標新」;從空間角度說,是表示與他人的不同,即所謂「立異」。標新立異正是人格獨立的一種反映。
如果稍加用心地翻閱歷史上的報紙和雜志,就會發現: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流行服裝上的前衛風格,分別演繹了從5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以來的社會現實,前衛的街頭文化,即表現為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的「朋克」,80年代的「雅皮士」,直到90年代的「X一族」。前衛的服飾風格成為他們反叛的一種精神象徵,反映了反叛、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因對現實的失望與厭倦,只好在前衛風格的文化圈子裡,尋找其精神寄託的社會現實。如20世紀60年代,歐洲女性在放任、自由的思想和心理作用下,在穿著上追求怪異和隨意性,導致透明衣料的女裝飾以小圓金屬片流行,充滿著誘惑;金屬服裝也以怪異的形象出現,並且飾上小鈴鐺,以增加一種音響效果。
二、休閑娛樂服裝流行中的從眾心理
因為抗拒出眾,不大願意隨便改變自己,希望把自己埋沒於大眾之中、墨守常規並心安的從眾心理也會導致服裝的流行。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從眾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群體或社會環境的壓力下,改變自己的知覺、意見、判斷和信念,在行為上順從與服從群體多數與周圍環境的心理反映。一種新的服裝樣式的出現,周圍的人開始追隨這種新的樣式,便會產生暗示性。如果不接受這種新樣式,便會被譏笑為「土氣」、「保守」。由此對一些人便形成一種無形壓力,造成心理上的不安,為消除這不安感,迫使他們放棄舊的樣式,而產生追隨心理加入流行的行列。隨著接受新樣式的人數增加,壓力感也在增加,最終形成新的服裝流行潮流。服裝流行中的從眾心理,一方面反映了人們企求與優越於己的人在行為上和外表上一致,使自己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表現出模仿消費與攀比消費。現實生活中,許多年青人出於對明星的崇拜,從而對其穿著方式、外在形象的刻意模仿,頗具代表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的歸屬意識。這是由人們具有尋求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安全感的需要而決定的。當一個人的思想現實行為偏離了所依存的群體或違背了群體規范,便會受到指責或孤立,從而造成心理上的恐懼。為避免這種結果,人們總是趨於服從。在歸屬意識的支配下,人們就會隨從群體中大多數人的行為,即「隨大流」,「趕時髦」。正是由於這種從眾心理的存在,所以流行在個性追求,自我表現的同時它所具有的標準的特徵又限制了個性。因此,在流行過程中,存在一種盲目模仿新奇的東西而失去個人特點的趨勢。
由於人們的趨同和從眾心理,決定了服裝流行的普及性特徵,即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某一社會階層或群體的成員對某種樣式或行為方式的普遍接受和追求。這種接受和追求是通過人們之間的相互模仿和感染形成的。眾多的人通過追隨某種衣著服飾形成在一定范圍、一定時間內的流行普及。
三、休閑娛樂服裝流行中的模仿心理
人們之所以會形成在一段時期內追求同一形式的美感的社會潮流,這是因為少數人的求變心理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模仿,而模仿又形成了被追求的色彩、款式等形式的普遍流行。
模仿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模仿是對別人行為的重復。
模仿大致可分為直接模仿、間接模仿和創造性模仿。直接模仿即原封不動的模仿。如兒童對大人行為的模仿。這種模仿容易產生盲目跟從的現象。間接模仿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自己的意願和見解的模仿。這種行為可促使流行迅速擴大。創造性模仿是在模仿中加以創造。既可使自己區別他人,又能跟上時代潮流。創造性模仿貴在創新,通過模仿而使原來的款型、色彩特徵增加新的意境,是有的模仿態度來以不同的方式被人們接受和採用。
隨著人們自我意識的逐漸提高,面對流行潮流,模仿有了選擇性,是加入了改造的模仿。競爭性模仿,是指在模仿時不只簡單地對別人的行為進行復制,而是一種超越性的模仿,社會中的攀比現象就是如此。女子的服裝行為中競爭性模仿比比皆是,一個人出眾的打扮,會引起別人超越性的模仿,於是價位越來越高,流行的服裝一點點地向極端方向發展。
四、休閑娛樂服裝流行的心理因素帶來的啟示
研究休閑娛樂服裝流行的心理因素,可以從深層次把握服裝消費行為的內在本質,了解行為背後隱含的心理變化規律,准確描繪新款服裝在市場上的營銷發展軌跡,以助於服裝企業制定有效市場營銷組合策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如對消費者的消費心態、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幫助公司進行准確的風格定位,還可以幫助公司發現新的細分市場,彌補空白市場的欠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各類顧客的需求,從而培養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偏好,提高品牌忠誠度。我們可以通過消費者心理描述法准確描述消費者的生活軌跡和消費態度,透過消費者個性特徵的表面去深入了解他們的動機、需求、喜好、品牌意識以及品牌忠誠等等,從而進行准確的品牌風格定位,建立獨特的品牌個性。必須藉助消費者心理描述法來深入、詳細地了解消費者,與他們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因此對消費者心理描述法的調查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著名西服品牌洛茲以其簡潔精細的裁剪,成熟、理性、包容的色彩和面料,簡約的設計手法,詮釋了當代都市白領的心態和生活方式,表現了簡約生活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傳達著一種個性、自由和無拘無束的心理追求。
② 影響時尚界每季潮流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時尚界每季潮流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經濟因素。經濟影響消費能力也是影響時尚消費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層次選擇的范圍有所不同。
( 1 )小資階層。這一群體收入較高,並且由於自己所屬群體的影響會比較追捧時尚,即使不是真心喜歡也會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以使自己與群體和諧。
( 2 )潛在消費者。包括學生,剛步入社會的收入較少的群體。他們熱愛時尚,希望通過時尚產品體現自我,提升身份或地位,但由於收入較少,對時尚可玩而不可及。但這個群體具有很大的消費潛力,不時地給與信息刺激會在他們心中產生積累效應。
( 3 )高收入者。這類人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收入頗豐,對品牌比較挑剔,只會選擇他們認為與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商品。
流行的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影響服裝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社會因素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服裝流行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其流行形式、內容、傳播方式、傳播速度都各有其特點。流行盡管出現很早,但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流行的內容簡單,其發展變化十分緩慢,流行的范圍很小,周期長。當今社會,服裝流行愈來愈迅速,流行的表現形式也愈來愈多樣化、復雜化。 除生產力發展水平外,社會政治制度也是影響服裝流行的重要社會因素。中世紀的歐洲,盡管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教會的專制,其服裝流行變化十分緩慢。在我國自建國以來,由於生產水平低以及其他政治原因,我國服裝流行式樣、色彩變化小且緩慢。多年是「近看藍灰灰,遠看一大堆」的單調色彩。但改革開放以後,服裝流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廣播、電視等信息媒介的發展,以及文化傳播的發展。
③ 把握時尚 如何應對流行趨勢
抓住消費心理 人有被愛、被認同的需要。人們除了用言行證實自己的價值以外,還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功能服裝來幫助自己達到被愛被認同的目的。人與人初步接觸,在尚未進行語言交流及深入的了解之前,往往憑著對方的穿著打扮估計對方的情況,以便做出相應的反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服裝也在扮演著面具的角色。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服飾的審美搭配 ,所以服裝流行趨勢的從眾心理便有了市場。尤其在中國的服裝市場,越是怪異的服裝款式,接受的人越少反而簡潔的基本款式,使廠商獲利頗豐並深受消費者歡迎。因此,服裝廠商及其銷售人員,大肆宣傳服裝的新概念及流行趨勢,強行促成流行導向,所謂的引導消費---制選流行。十佳設計師林姿含對流行趨勢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服飾方面求新求異的消費心理,及個性化多元化的服飾特徵將成為中國未來服裝流行趨勢的主流。追求有品位的時尚服飾,講究生活的品質將是他們對服飾的基本需求。崇尚自然和人性,對文化有歸屬感,對流行不盲從,講求生活品質的同時,亦注重外在的服裝美,將成為未來服飾發展的主流趨勢。 掌握流行趨勢 如何更准確的把握流行趨勢?這需要時尚工作者對流行趨勢有正確的預測及對流行資訊的把握運用。流行趨勢是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才能出現的現象,因此,誰手中正確地掌握了流行預測報告,誰就有可能在商戰中獲勝。如設計師對流行趨勢作出准確預測,就可以從色彩、款式、面料等各方面做出正確的把握,將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預測會給廠家及設計師指明將來要走的路,指明方向。以下三個方面有助於設計師更好地進行流行趨勢的預測。一、直覺經驗:根據企業及設計師在業內的多年積累從業經驗,對新的流行做出判斷,預測下一季的流行色、流行款、流行面料、板型等。此種方法較適合大公司及有多年業內經驗的從業人員,由於大牌公司市場份額的佔有很大,較容易掌握上一季銷售較好的貨品類型,品牌資料。做為從業人員,可以根據個人經驗的積累,分析下一年,下一季的流行趨勢。正確地加以發揮運用。二、總結規律:任何一項事物在一定的時間內都有周期性。流行趨勢是有規律可尋的,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流行資訊中,篩選出與實際情況和商品的消費群吻合的思路,加以討論總結,得出正確的結果。三、市場調查:市場調查也是一種較好的把握流行趨勢的方法,但應正確設定符合目標消費群及品牌風格定位的人群、層次、地區、范圍等等。市場調查的方式可分為:問卷式和面談式。面對面的交流,可能會更加准確地把握消費者心理需求,及他們對未來服飾的願望、要求、看法。 流行趨勢平民化 時尚本身處在生活的前沿,而流行趨勢則是前沿的前沿,這就註定了它在最前沿的加速度步伐。但是在整個的服裝產業鏈中,流行趨勢之後的各個環節的腳步卻相對慢了一些,致使產業鏈中前一步的太前,後一步的又太後,中間的銜接成為問題的關鍵。更多的設計師和消費者希望流行趨勢能夠告訴人們今年流行什麼,同時能夠嗅到明年的流行是什麼。他們希望看到的不是大概念和舞台的表演,更平實化的發布讓人直接理解趨勢會更加實用一些。愛登堡首席設計師曾鳳飛在近幾年時裝周連續幾次做出成功發布會,並擁有很好的市場業績之時,仍然自稱為平民化的設計師。他希望通過不斷的做市場來提升設計師的含金量。希望每年為品牌所做的流行趨勢發布,能夠帶動市場的一個方向,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所需,設計師與消費者達到共鳴。
④ 中國服裝蓬勃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影響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本行業提供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服裝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服裝行業保持快速發展趨勢,進而進一步擴大了服裝設計市場容量。
(2)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為實現我國服裝產業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服裝設計產業的發展。《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優化和創新商業模式作為主要任務之一;《關於加快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要創新經營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關於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指出:「工業設計產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是豐富產品品種、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創建自主品牌,提升工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消費需求的客觀要求。」《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是我國第一次就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出台的系統性文件。《文化部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指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3)服裝行業競爭加劇提升了服裝設計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際品牌服裝企業紛紛加大布局中國市場的力度,這些企業在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優勢較大,對國內品牌服裝企業威脅較大;而過去10 年,我國品牌運營商奉行渠道和終端為王的戰略,目前其渠道布局近乎實現地毯式覆蓋。在競爭加大、渠道滲透率已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必須通過設計研發提升產品檔次,以產品差異化作為競爭的突破口,設計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設計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為專業設計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客戶開拓可能性。
(4)市場的季節性以及流行趨勢變化的加快
我國SPA 的前導時間高達180 天,與國際「快時尚」巨頭如ZARA、H&M 等差距較大。隨著近年來服裝市場流行趨勢變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不同區域消費市場的差異,再加上服裝消費季節性變化的特性,品牌服裝企業存在不能全面及時地把握服裝市場流行趨勢的可能,以致於不能有效預測市場需求並設計出適銷對路的服裝,從而對其生產經營產生不利的影響。相對而言,服裝設計企業著眼於整個服裝市場搜集資訊,合作品牌眾多,市場視野更廣闊,對於流行趨勢的把握也可能更准確,因此,越來越多的品牌服裝企業開始尋求和服裝設計企業合作以提高流行趨勢把握能力。
(5)行業分工日益專業化
我國已經具有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已形成了若干集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品牌運營等為一體的服裝產業集群。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關注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分工專業化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品牌服裝企業專注品牌和渠道建設,服裝加工企業實施精益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而服裝產業鏈的成熟必然催生設計外包市場,出現了致力於提升設計水平、增強設計能力,以規模化、時尚的設計推動行業發展的專業設計企業。
⑤ 服裝流行的形式有哪些
服裝流行的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
而是
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影響服裝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
1
)社會因素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服裝流行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時
代、不同的社會形態,其流行形式、內容、傳播方式、傳播速度都各
有其特點。流行盡管出現很早,但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
流行的內容
簡單,其發展變化十分緩慢,流行的范圍很小,周期長。當今社會,
服裝流行愈來愈迅速,流行的表現形式也愈來愈多樣化、復雜化。
除生產力發展水平外,
社會政治制度也是影響服裝流行的重要社
會因素。中世紀的歐洲,盡管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教
會的專制,其服裝流行變化十分緩慢。在我國自建國以來,由於生產
水平低以及其他政治原因,我國服裝流行式樣、色彩變化小且緩慢。
多年是「近看藍灰灰,遠看一大堆」的單調色彩。但改革開放以後,
服裝流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廣播、電視等信息媒介的發展,
以及
文化傳播的發展,
西方國家的新鮮事物通入我國,
對人們的傳統習慣、
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沖擊,
新潮服裝已進入普通人家庭,
服裝流行
呈現大眾化現象。
(
2
)心理因素。
服裝流行不僅有其社會根源,
而且還有其深厚的心理基礎,
這主
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人們的求奇、求變、追求個性與自我表現的心理是服裝流
行得以形成與產生的心理動力。
服裝流行是人們追求個性意識的產物,
是人們渴求變化、
追求奇
異、
表現自我心理的社會表現。
人們生存的外部世界總是不斷變化發
展的,人們適應這種環境,必須具有求新、求變的心理特徵。每當一
種新服裝出現時,往往以它與眾不同的特點引起人們的注意與興趣,
多數人熱衷追求它,以表現追求者的身份、
地位和個性特點。隨著時
間的推移,
人們對某一新式服裝就會逐漸和習慣,
該產品的新奇特徵
不再表現出來,
就會產生厭倦心理,
轉向更新的產品。
正是這種心理,
驅動人們對新式服裝的追求和適應,
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服裝的流行浪
潮。比如,我國
20
世紀
90
年代初形成的文化衫熱(
「別理我,煩著
哪!
」
「沒錢,別愛我」等成為一時的流行語)正是大多數青年人心理
特徵顯現的結果。
第二,
人們的從眾心理是服裝流行得以在大范圍內形成的群眾基
礎。
當一些人對最先追求和穿戴服裝的人進行模仿或認同時,
就會對
周圍的人形成一種心理壓力,
迫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追隨他人,
與眾
人保持一致。在實際生活中,
人們往往會認為,流行的、
合乎時尚的
服裝就是好的、美的;反之,就是落後的、不合時宜的。當然,多數
人不願意成為落伍者,便紛紛仿效流行的「帶頭人」的行為,這便形
成服裝流行。
第三,模仿是服裝流行形成的必要途徑和方法。
所為模仿是指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
個體受到他人行為的刺
激,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仿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模仿是人的普遍的心理現象,
是人們學習和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
人
們之所以要模仿某些人,
是因為這些人處於較高地位和權威,
其有較
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流行的「帶頭人」正好具備這些條件,
成為
從眾者的模仿榜樣,
模仿者通過模仿服裝流行帶頭人的行為,
加入到
服裝流行潮流中。
⑥ 服裝流行的產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服裝流行的產生受以下六個因素的影響:(篇幅較長,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自然環境條件因素
服裝因適應生態環境的需要而產生,影響服裝流行的自然環境因素包括氣候條件、地理條件、人口分布條件等。氣候條件對於人類服裝的影響,從古到今一直沒有間斷過。
(二)社會環境條件因素
社會活動及生活環境會對人們的服裝流行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古典時期,人們通過禮儀、服裝和語言,可以清楚地界定階級結構。後工業時代,越來越多的傳統服裝款式逐漸被快速變遷的流行服裝款式取代。社會結構也對服裝款式的變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從形式上看,人類社會發展中無論是群體生活習慣還是民族文化都對服裝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政治文化條件因素
國家或社會的政治狀況及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服裝的流行也有影響。社會動盪和政治變革常常會引起服裝的變化。戰爭是政治的特殊表現形式,對服裝流行也有明顯影響。一般來說,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政治環境使人們著意於服飾的精美華麗與多樣化的風格。任何一種流行現象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發展的。服裝的流行也必然受到該社會的道德規范及文化觀念的影響和制約。文化及藝術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時代的服裝風格及人們的穿著方式。無論是哥特式、巴洛克、古典主義,還是現代派藝術,其風格和精神內涵都反映在衣著服飾上。
(四)經濟科技水平因素
服裝是社會經濟水平和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政治的基礎,是服裝流行消費的首要客觀條件。社會經濟與科技環境反映了一種生產關系,直接影響到服裝流行趨勢與消費傾向。新的服裝樣式能否在社會上流行,需要社會具有大量提供該服裝樣式的物質能力,還有人們需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和購買能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服裝生產和新材料開發,都推動了服裝的流行。
(五)個人生活觀念因素
個人的生活觀念包括個人需求、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個人需求是人們生理或心理的一種缺失狀態,它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生活方式對服裝流行有著多方面的影響。不同的生活空間對人們的穿衣打扮影響很大,為了生存和進行社會交際,必須使自己的穿著能適應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不同的人群有各自獨特的社會心態,導致不同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對服裝流行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無處不在。人們對服裝的造型、色彩、圖案等元素的選擇會有相應的變化。東方人的服裝較為保守、含蓄、嚴謹、雅緻,西方人的服裝則較追求創新、個性、奔放、隨意。
(六)社會群體意識因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又是影響人們消費需求的思想基礎。一般來說,越是在科學和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的自我意識就越強,就越不輕易盲目地效仿某種消費行為;以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為中心的大城市象徵著一種先進的社會生產力,這種象徵性在人們的心理上形成固定的社會群體意識,可以對流行行為產生制約作用,由此而形成趨勢。
作為從事服裝的專業人士,要能夠把握流行,引導流行。在崇尚個性的今天,已不再是某一具體款式、特定色彩的流行,而是某種服裝風格、某一系列色彩、某些流行元素的綜合運用。因此,我們必須善於分析縱向的歷史流行規律,注意了解橫向的國際流行信息,積極關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動態,及時對人們在新時期新動態下可能產生的新的消費審美需求做出准確的預測,對影響服裝流行的因素進行分析,把握流行。
⑦ 許多曾經流行的衣服又開始流行,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我二十多歲穿帆布鞋或者一腳蹬時,我媽總會說,我年輕的時候早就穿過了,當我開始穿闊腿褲,喇叭褲或者大毛衣配連衣裙時,我媽又會說,我早就穿過了,所以我們會發現,時尚真的在「輪回」,其實當下流行的很多款式,其實在以前早已經流行過。但是這種狀況,在我看來並非是倒退也並非是一種復古時尚,而是一種緊隨時代變化的潮流,因為其實衣服的基本款也就哪幾種,無非是不斷變化。
流行這東西真不好說,現在的觀點就是越是以前不敢穿或者是丑的東西,今天穿出來就是一種時尚,比如灰色打底褲,放前幾年穿就像穿了秋褲滿街跑一樣,但是今年卻成為時尚了,滿街的大姑娘小媳婦都穿著。其實復古本來就是這幾年的流行趨勢,並且現在復古早就變成了一種設計元素。只是根據不同時候復古流行的趨勢大小,把復古元素運用多少而已。做出適合自己品牌調性的產品。
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服裝潮流有何顯著特徵 概括其主要原因
20世紀80年代服飾流行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80年一1983年由於受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 開放前後國家政策浮動性的影響,「奇裝異服」關繫到個人的政治前途、職業生涯,上海的女性謹慎地對待服飾穿著。這段時期,服飾流行年度變化不大, 沒有出現誇張的廓形,服裝以細節變化為主。第二階段:1984年一1985年中國正處與建國35周年,中央下達指示讓群眾穿著更美一些,上海市響應黨中央 的號召,市婦聯主任在《文匯報》上撰文「用服裝美化人民生活」,幹部要帶頭講究穿著,鼓勵人民群眾穿著更漂亮一些。這一階段服裝的廓形、細節出現一些較大 的變化,如服裝廓形「V」型出現,「蝙蝠袖」開始流行,整體著裝出現女裝男 性化傾向。第三階段:1986年、1987年上海處於更加開放時期,一些誇張的服裝廓形「V」型流行,上長下短服裝匹配形式成為流行主體,服裝的衣長、胸 圍與身體對比強烈。第四階段:1988年、1989年上海進入改革開放後的十周年,服飾流行周期逐漸縮短,誇張的廓形逐漸收斂,女性化廓形「X」、「A」 型流行。
⑨ 服裝流行的服裝流行的傳播途徑及方式
(1)大眾媒介是主要的流行傳播方式。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宣傳冊等。
(2)時裝表演對流行傳播起著引導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訂貨會、展銷會、發布會等。以銷售為目的的商業性的時裝表演。
②發布流行趨勢,展示設計師個人設計成就、設計風格或者為某個慶典所舉辦的欣賞性的時裝表演。
③宣傳主辦單位、公司或設計師為提高個人的形象,提高其知名度進行的時裝表演。
(3)通過商業展示傳播流行,如各種博覽會、櫥窗、商店的展示,cI系列展示等。
(4)穿著者之問相互影響傳播流行。流行服裝越能激發人們的注意,引起人們的興趣,就越能迅速地被傳播、被接受。
⑩ 影響人類服飾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一、地理環境、氣候風土因素
地理環境、氣候風土,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每一個民族的產生和每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徵,無不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史前時期,人們的生產力低下,社會發展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較大。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農業在發展進程中的盛衰繁榮,直接關繫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服裝作為民族文化中一個可視的、具有綜合表現性的類型,同樣也受到自然地理氣候、地貌及其水文、森林、農田、濕地等的影響。
二、文化傳播因素
文化傳播是指思想觀念、經濟技藝和其他文化特質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的過程,又稱文化擴散,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考古資料證明,一個文化的傳播范圍大小,與本群族實力大小和活動范圍有很大的關系。
通過入侵或融合,向鄰近的地理單元擴展,從而影響鄰近地區的文化。但是,文化傳播與交流往往是雙向的。
例如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三、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最初的服飾就與人類最早的宗教儀式有關。服飾作為文化的象徵,它不僅在宗教儀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情感上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服飾與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巫師。
例如,薩滿巫師在神事活動中,為了加強做法時的神秘感和威懾力,在祭祀活動中通常身上披掛一些與薩滿教觀念密切相關的衣裙、飾物等特殊的法衣,並使用法器、按照想像中神的意願來主持祭祀活動。
四、戰爭因素
在服裝發展歷史上,戰爭對服飾的影響是非常深廣的。《戰國策·趙策二》有趙武靈王「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的記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出現了在趙國最早的正規軍裝,後來逐漸演變改進為盔甲裝備。「習胡服,求便利」成了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
五、政治因素
政治法律環境對服飾的流行也是有影響的。在封建社會,政治權力凌駕在財產所有權之上,從消費領域直接干涉各階層的服飾穿著,由權力的分配決定了服飾的分配。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對服裝進行嚴格的限制。
如普通百姓不可穿黃色服裝,這是因為黃色象徵權力,是皇室成員的專利。我國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了完備的冠服制度,對不同身份等級的服飾規定嚴格,以後各朝各代都對衣冠服飾的等級差異做了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