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雙螺旋隧道快速沖霜方法

雙螺旋隧道快速沖霜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4 08:01:37

㈠ 冰箱怎麼快速除霜

1、先將冰箱的溫控器旋鈕旋至「最冷」檔,讓冰箱運行20分鍾左右,使冰箱內食品具有較低溫度,把箱內食品取出,然後拔去電源插頭。

2、用金屬飯盒或者傳熱較快的器皿放滿開水,放在冷凍室裡面,關門。大概20-30分鍾更換一次水分,知道大部分冰霜脫落或者融化。注意這時候要用毛巾將四周擦乾凈

3、一些比較難融化的地方可以用熱毛巾進行熱敷來融化冰塊。筆者不建議用吹風機來融化,因為吹風機的溫度很難拿捏,會容易因為高溫導致冰箱內部變形。

4、冷凍室壁上的霜塊開始整塊脫落,軟木鏟輕輕鏟去剩餘的冰霜,最後,用干凈毛巾將四周擦乾凈。

什麼是雙螺旋隧道

可以類比地理解為「盤山隧道」,就是在山中打出一條隧道,在隧道中盤山,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此舉也是世界公路史上首創。

雙螺旋隧道採用半徑600米的圓曲線,以螺旋展線的方式優化線形指標,完美地解決了線路爬升及避開地質不良地段的難題。尤其是為了減少連續縱坡,也為了規避不良地質和自然保護區。雙螺旋隧道最大的妙處就在於,以長度換取高度。

(2)雙螺旋隧道快速沖霜方法擴展閱讀:

彎曲:盤山公路依山傍水而建,九曲十八彎,各種U型、S型、C型、V型或Z型彎道比比皆是,急轉彎多。

陡峭:盤山公路既要克服陡坡、又要盡可能減少路程,導致大部分坡道都比較傾斜陡峭,大長坡很常見。

狹長:盤山公路受限於山地環境,大多數路段十分窄小,一般只有雙向兩車道,而蜿蜒導致路程大幅增加。

㈢ 雙螺旋速凍隧道塑料網帶與不銹鋼網帶有何區別

摘要 不銹鋼網帶具有網面平整、強硬度高、抗腐蝕性強、抗拉強度大、透氣性能好、不易變形、經久耐用等特殊功能。

㈣ 1955年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的基礎

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殘基按一定順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鍵相連構成的長鏈。大多數DNA含有兩條這樣的長鏈,也有的DNA為單鏈,如大腸桿菌噬菌體φX174、G4、M13等。有的DNA為環形,有的DNA為線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種鹼基。在某些類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內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麥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別豐富,可達6摩爾%。在某些噬菌體中,5-羥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後期,查加夫(E.Chargaff)發現不同物種DNA的鹼基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數等於其胸腺嘧啶數(A=T),鳥嘌呤數等於胞嘧啶數(G=C),因而嘌呤數之和等於嘧啶數之和。一般用幾個層次描繪DNA的結構。

一級結構 DNA的一級結構即是其鹼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個片段,基因的遺傳信息貯存在其鹼基序列中。1975年美國的吉爾伯特(W.Gilbert)和英國的桑格(F.Sanger)分別創立了DNA一級結構的快速測定方法,他們為此共獲198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那時以後,測定方法又不斷得到改進,已有不少DNA的一級結構已確立。如人線粒體環DNA含有16569個鹼基對,λ噬菌體DNA含有48502個鹼基對,水稻葉綠體基因組含134525個鹼基對,煙草葉綠體基因組含155844個鹼基對等。現在美國已計劃在10至15年內將人類DNA分子中全部約30億個核苷酸對序列測定出來。

二級結構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纖維的基本結構是雙螺旋結構,後來這個模型得到科學家們的公認,並用以解釋復制、轉錄等重要的生命過程。經深入研究,發現因濕度和鹼基序列等條件不同,DNA雙螺旋可有多種類型,主要分成A、B和Z3大類。

一般認為,B構型最接近細胞中的DNA構象,它與雙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與RNA分子中的雙螺旋區以及轉錄時形成的DNA-RNA雜交分子構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體為單元左向纏繞,其主鏈呈鋸齒(Z)形,故名。這種構型適合多核苷酸鏈的嘌呤嘧啶交替區。1989年,美國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電鏡法直接觀察到雙螺旋DNA 雙螺旋DNA∶1952年,奧地利裔美國生物化學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 )測定了DNA中4種鹼基的含量,發現其中腺膘呤與胸腺嘧啶的數量相等,鳥膘呤與胞嘧啶的數量相等。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種鹼基之間存在著兩兩對應的關系,形成了腺膘呤與胸腺嘧啶配對、鳥膘呤與胞嘧啶配對的概念。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過維爾金斯看到了富蘭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攝的一張十分漂亮的DNA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這一下激發了他們的靈感。他們不僅確認了DNA一定是螺旋結構,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參數。他們採用了富蘭克琳和威爾金斯的判斷,並加以補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側構成兩條多核苷酸鏈的骨架,方向相反;鹼基在螺旋內側,兩兩對應。

一連幾天,沃森、克里克在他們的辦公室里興高采烈地用鐵皮和鐵絲搭建著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個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終於誕生了。

雙螺旋模型的意義,不僅意味著探明了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的復制機制:由於腺膘呤總是與胸腺嘧啶配對、鳥膘呤總是與胞嘧啶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鹼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鹼基順序,另一條鏈的鹼基順序也就確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條鏈為模版,即可合成復制出另一條鏈。

克里克從一開始就堅持要求在4月25日發表的論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對原則,立即使人聯想到遺傳物質可能有的復制機制」這句話。他認為,如果沒有這句話,將意味著他與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這一點來」。

在發表DNA雙螺旋結構論文後不久,《自然》雜志隨後不久又發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論文,闡明了DNA的半保留復制機制。

㈤ 雙螺旋速凍隧道塑料網帶與不銹鋼網帶有何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30

㈥ 雅西高速雙螺旋隧道位於哪一段

雅西高速公路石棉縣境內的小半徑雙螺旋曲線隧道屬世界首創,更是雅西高速公路的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由干海子隧道和鐵寨子1#隧道組成。截止目前,隧道已累計掘進6400米,其中,干海子隧道左洞掘進1462米、二襯1209米,右洞掘進1517米、二襯1204米;鐵寨子I號隧道左洞掘進1725米、二襯1506米,右洞掘進1665米、二襯1397米。

㈦ 雙螺旋速凍隧道塑料網帶與不銹鋼網帶有何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30

㈧ DNA雙螺旋結構的具有哪些生物學功能為什麼

編輯本段【DNA簡介】
DNA(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又稱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同時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有時被稱為「遺傳微粒」,因為在繁殖過程中,父代把它們自己DNA的一部分復制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原核細胞的擬核是一個長DNA分子。真核細胞核中有不止一個染色體,每條染色體上含有一個或兩個DNA。不過它們一般都比原核細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貯存決定物種性狀的幾乎所有蛋白質和RNA分子的全部遺傳信息;編碼和設計生物有機體在一定的時空中有序地轉錄基因和表達蛋白完成定向發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確定了生物獨有的性狀和個性以及和環境相互作用時所有的應激反應.除染色體DNA外,有極少量結構不同的DNA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
【DNA特點】
a. DNA是由脫氧核苷酸的單體聚合而成的聚合體。
b. DNA的單體稱為脫氧核苷酸,每一種脫氧核苷酸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DNA都是由C、H、O、N、P五種元素組成的。
c. DNA的含氮鹼基又可分為四類:鳥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
d. DNA的四種含氮鹼基組成具有物種特異性。即四種含氮鹼基的比例在同物種不同個體間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種間則有差異。
e. DNA的四種含氮鹼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規律性,每一種生物體DNA中 A(腺嘌呤脫氧核苷酸)=T(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C(胞嘧啶脫氧核苷酸)=G(鳥嘌呤脫氧核苷酸)。 A與T之間以兩個氫鍵相連,C與G之間以三個氫鍵相連。
編輯本段【解開DNA的秘密】
當發現基因與DNA之間的關聯後,人們還是想知道,這個DNA是怎麼樣的一種東西,它又是通過什麼具體的辦法把生命的那麼多信息傳遞給新的接班人的呢?
首先人們想知道DNA是由什麼組成的,人類總是愛這樣刨問底。結果有一個叫萊文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DNA是由四種更小的東西組成,這四種東西的總名字叫核苷酸,就像四個兄弟一樣,它們都姓核苷酸,但名字卻有所不同,分別是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這四種名字很難記,不過只要記住DNA是由四種核苷酸只是隨便聚在一起的、而且它們相互的連接沒有什麼規律,但後來核苷酸其實不一樣,而且它們相互組合的方式也千變萬化,大有奧秘。
現在,人們已基本上了解了遺傳是如何發生的。20世紀的生物學研究發現: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組成。已知在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叫染色體,它主要由一些叫做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質組成。
生物的遺傳物質存在於所有的細胞中,這種物質叫核酸。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每個核苷酸又由磷酸、核糖和鹼基構成。鹼基有五種,分別為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每個核苷酸只含有這五種鹼基中的一種。
單個的核苷酸連成一條鏈,兩條核苷酸鏈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然後再扭成「麻花」樣,就構成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每三個鹼基可以組成一個遺傳的「密碼」,而一個DNA上的鹼基多達幾百萬,所以每個DNA就是一個大大的遺傳密碼本,裡面所藏的遺傳信息多得數不清,這種DNA分子就存在於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它們會隨著細胞分裂傳遞遺傳密碼。
人的遺傳性狀由密碼來傳遞。人大概有2.5萬個基因,而每個基因是由密碼來決定的。人的基因中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決定人與人的區別,即人的多樣性。人的DNA共有30億個遺傳密碼,排列組成約2.5萬個基因。
編輯本段【結構】
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殘基按一定順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鍵相連構成的長鏈。大多數DNA含有兩條這樣的長鏈,也有的DNA為單鏈,如大腸桿菌噬菌體φX174、G4、M13等。有的DNA為環形,有的DNA為線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種鹼基。在某些類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內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麥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別豐富,可達6摩爾%。在某些噬菌體中,5-羥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後期,查加夫(E.Chargaff)發現不同物種DNA的鹼基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數等於其胸腺嘧啶數(A=T),鳥嘌呤數等於胞嘧啶數(G=C),因而嘌呤數之和等於嘧啶數之和。一般用幾個層次描繪DNA的結構。
一級結構 DNA的一級結構即是其鹼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個片段,基因的遺傳信息貯存在其鹼基序列中。1975年美國的吉爾伯特(W.Gilbert)和英國的桑格(F.Sanger)分別創立了DNA一級結構的快速測定方法,他們為此共獲198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那時以後,測定方法又不斷得到改進,已有不少DNA的一級結構已確立。如人線粒體環DNA含有16569個鹼基對,λ噬菌體DNA含有48502個鹼基對,水稻葉綠體基因組含134525個鹼基對,煙草葉綠體基因組含155844個鹼基對等。現在美國已計劃在10至15年內將人類DNA分子中全部約30億個核苷酸對序列測定出來。
二級結構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纖維的基本結構是雙螺旋結構,後來這個模型得到科學家們的公認,並用以解釋復制、轉錄等重要的生命過程。經深入研究,發現因濕度和鹼基序列等條件不同,DNA雙螺旋可有多種類型,主要分成 A 、B 和 Z 三大類。
一般認為,B構型最接近細胞中的DNA構象,它與雙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與RNA分子中的雙螺旋區以及轉錄時形成的DNA-RNA雜交分子構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體為單元左向纏繞,其主鏈呈鋸齒(Z)形,故名。這種構型適合多核苷酸鏈的嘌呤嘧啶交替區。1989年,美國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電鏡法直接觀察到雙螺旋DNA 雙螺旋DNA∶1952年,奧地利裔美國生物化學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 )測定了DNA中4種鹼基的含量,發現其中腺膘呤與胸腺嘧啶的數量相等,鳥膘呤與胞嘧啶的數量相等。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種鹼基之間存在著兩兩對應的關系,形成了腺膘呤與胸腺嘧啶配對、鳥膘呤與胞嘧啶配對的概念。
編輯本段DNA的復制
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故親代DNA必須以自身分子為模板准確的復製成兩個拷貝,並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完成其遺傳信息載體的使命。而DNA的雙鏈結構對於維持這類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復制的准確性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DNA的半保留復制
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曾就DNA復制過程進行過研究,他們推測,DNA在復制過程中鹼基間的氫鍵首先斷裂,雙螺旋解旋分開,每條鏈分別作模板合成新鏈,每個子代DNA的一條鏈來自親代,另一條則是新合成的,故稱之為半保留式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DNA復制過程
1.DNA雙螺旋的解旋
(1)單鏈DNA結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2)DNA解鏈酶(DNA helicase)
(3)DNA解鏈
2.岡崎片段與半不連續復制
3.復制的引發和終止
(三)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麥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說,認為染色體末端必然存在一種特殊結構——端粒。現在已知染色體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護染色體末端免受損傷,使染色體保持穩定;② 與核纖層相連,使染色體得以定位。
編輯本段【DNA的理化性質】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對紫外線有吸收作用,當核酸變性時,吸光值升高;當變性核酸可復性時,吸光值又會恢復到原來水平。溫度、有機溶劑、酸鹼度、尿素、醯胺等試劑都可以引起DNA分子變性,即使得DNA雙鍵間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指脫氧核糖核酸(染色體和基因的組成部分) 脫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遺傳信息的絕大部分貯存在DNA分子中。
編輯本段【分布和功能】
原核細胞的染色體是一個長DNA分子。真核細胞核中有不止一個染色體,每個染色體也只含一個DNA分子。不過它們一般都比原核細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貯存決定物種的所有蛋白質和RNA結構的全部遺傳信息;策劃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細胞和組織組分的時間和空間;確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終的活性和確定生物的個性。除染色體DNA外,有極少量結構不同的DNA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
編輯本段【DNA的發現】
自從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以後,人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遺傳因子是不是一種物質實體?為了解決基因是什麼的問題,人們開始了對核酸和蛋白質的研究。
早在1868年,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核酸。在德國化學家霍佩·賽勒的實驗室里,有一個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爾(1844--1895),他對實驗室附近的一家醫院扔出的帶膿血的綳帶很感興趣,因為他知道膿血是那些為了保衛人體健康,與病菌「作戰」而戰死的白細胞和被殺死的人體細胞的「遺體」。於是他細心地把綳帶上的膿血收集起來,並用胃蛋白酶進行分解,結果發現細胞遺體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對細胞核不起作用。他進一步對細胞核內物質進行分析,發現細胞核中含有一種富含磷和氮的物質。霍佩·賽勒用酵母做實驗,證明米歇爾對細胞核內物質的發現是正確的。於是他便給這種從細胞核中分離出來的物質取名為 「核素」,後來人們發現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從此人們對核酸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紀初,德國科賽爾(1853--1927)和他的兩個學生瓊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學結構,認為它是由許多核苷酸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鹼基、核糖和磷酸構成的。其中鹼基有4種(腺瞟吟、鳥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兩種(核糖、脫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於發表他的研究成果,錯誤地認為4種鹼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從而推導出核酸的基本結構是由4個含不同鹼基的核苷酸連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為基礎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說"。這個錯誤的假說,對認識復雜的核酸結構起了相當大的阻礙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核酸功能的認識。人們認為,雖然核酸存在於重要的結構--細胞核中,但它的結構太簡單,很難設想它能在遺傳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蛋白質的發現比核酸早30年,發展迅速。進入20世紀時,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已有12種被發現,到1940年則全部被發現。
1902年,德國化學家費歇爾提出氨基酸之間以肽鏈相連接而形成蛋白質的理論,1917年他合成了由15個甘氨酸和3個亮氨酸組成的18個肽的長鏈。於是,有的科學家設想,很可能是蛋白質在遺傳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參與遺傳作用,也必然是與蛋白質連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時生物界普遍傾向於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1928年,美國科學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種有莢膜、毒性強的和一種無莢膜、毒性弱的肺炎雙球菌對老鼠做實驗。他把有莢病菌用高溫殺死後與無莢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體內,結果他發現老鼠很快發病死亡,同時他從老鼠的血液中分離出了活的有莢病菌。這說明無莢菌竟從死的有莢菌中獲得了什麼物質,使無莢菌轉化為有莢菌。這種假設是否正確呢?格里菲斯又在試管中做實驗,發現把死了的有美菌與活的無莢菌同時放在試管中培養,無莢菌全部變成了有莢菌,並發現使無莢菌長出蛋白質莢的就是已死的有莢菌殼中遺留的核酸(因為在加熱中,莢中的核酸並沒有被破壞)。格里菲斯稱該核酸為"轉化因子"。
1944年,美國細菌學家艾弗里(1877--1955)從有美菌中分離得到活性的「轉化因子」,並對這種物質做了檢驗蛋白質是否存在的試驗,結果為陰性,並證明「轉化因子」是DNA。但這個發現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人們懷疑當時的技術不能除凈蛋白質,殘留的蛋白質起到轉化的作用。
美籍德國科學家德爾布呂克(1906--1981)的噬菌體小組對艾弗里的發現堅信不移。因為他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噬菌體的形態和進入大腸桿菌的生長過程。噬菌體是以細菌細胞為寄主的一種病毒,個體微小,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它像一個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質組成的頭膜和尾鞘,頭的內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絲、基片和小鉤。當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細菌的細胞膜上,然後將它體內的DNA全部注人到細菌細胞中去,蛋白質空殼仍留在細菌細胞外面,再沒有起什麼作用了。進入細菌細胞後的噬菌體DNA,就利用細菌內的物質迅速合成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從而復制出許多與原噬菌體大小形狀一模一樣的新噬菌體,直到細菌被徹底解體,這些噬菌體才離開死了的細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細菌。
1952年,噬菌體小組主要成員赫爾希(1908一)和他的學生蔡斯用先進的同位素標記技術,做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他把大腸桿菌T2噬菌體的核酸標記上32P,蛋白質外殼標記上35S。先用標記了的T2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然後加以分離,結果噬菌體將帶35S標記的空殼留在大腸桿菌外面,只有噬菌體內部帶有32P標記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腸桿菌,並在大腸桿菌內成功地進行噬菌體的繁殖。這個實驗證明DNA有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質則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這一結果立即為學術界所接受。
幾乎與此同時,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加夫(1905--)對核酸中的4種鹼基的含量的重新測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響下,他認為如果不同的生物種是由於DNA的不同,則DNA的結構必定十分復雜,否則難以適應生物界的多樣性。因此,他對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說"產生了懷疑。在1948- 1952年4年時間內,他利用了比列文時代更精確的紙層析法分離4種鹼基,用紫外線吸收光譜做定量分析,經過多次反復實驗,終於得出了不同於列文的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總分子數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與胸腺嘧啶T數量相等,鳥嘌吟G與胞嘧啶C數量相等。說明DNA分子中的鹼基A 與T、G與C是配對存在的,從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說",並為探索DNA分子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
基因工程還可將有關抗原的DNA導入活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在受免疫應激後的宿主體內生長可產生弱毒活疫苗,具有抗原刺激劑量大、且持續時間長等優點。目前正在研製的基因工程疫苗就有數十種之多,在對付細菌方面有針對麻風桿菌、百日咳桿菌、淋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的疫苗;在對付病毒方面有針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流感、人體免疫缺陷病毒等的疫苗……。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多達一二億,這一情況更促使了我國科學家自行成功研製出乙肝疫苗,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防病抗病的主要武器之一,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單克隆抗體技術在防病抗病方面雖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人源性單抗很難獲得,使得單抗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限制。為解決此問題,近年來科學家採用DNA重組技術已獲得了人源性抗體,這種抗體既可保證它與抗原結合的專一性和親合力,又能保證正常功能的發揮。目前,已有多種這樣的抗體進行了臨床試驗,如抗HER-2人源化單抗治療乳腺癌已進入Ⅲ期試驗,抗IGE人源化單抗治療哮喘病已進入Ⅱ期試驗。
抗生素在治療疾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抗生素數量的增加,用傳統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的幾率越來越低。為了獲取更多的新型抗生素,採用DNA重組技術已成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人們已獲得數十種基因工程「雜合」的抗生素,為臨床應用開辟了新的治療途徑。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質、疫苗、抗生素等防治葯物不僅在有效控制疾病,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也往往優於以傳統方法生產的同類葯品,因而更受人們青睞。
人類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基因相關,在基因水平上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則既可達到病因診斷的准確性和原始性,又可使診斷和治療工作達到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簡便快速的目的。於基因水平進行診斷和治療在專業上稱為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目前基因診斷作為第四代臨床診斷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對遺傳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病毒細菌寄生蟲病和職業病等的診斷;而基因治療的目標則是通過DNA重組技術創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重組體,以補償失去功能的基因的作用,或是增加某種功能以利對異常細胞進行矯正或消滅。
在理論上,基因治療是治本治癒而無任何毒副作用的療法。不過,盡管至今國際上已有100多個基因治療方案正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基因治療在理論和技術上的一些難題仍使這種治療方法離大規模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不論是確定基因病因還是實施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研究疾病發生機理,關鍵的先決條件是要了解特定疾病的相關基因。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臨近完成,科學家們對人體全部基因將會獲得全面的了解,這就為運用基因重組技術造逼於人類健康事業創造了條件。
不過,雖然基因技術向人類展示了它奇妙的「魔術師」般的魅力,但也有大量的科學家對這種技術的發展予以人類倫理和生態演化的自然法則的沖擊表示出極大的擔憂。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技術發展的一個極致就是使人類擁有了創造任何生命形態或從未有過的生物的能力。人們能夠想像這將是怎樣的結果嗎?
科學家在DNA中發現除基因密碼之外的新密碼
據台灣媒體報道,美國與以色列科學家相信,他們已在DNA(去氧核醣核酸)之中找到除了基因密碼之外的第二種密碼。新發現的密碼負責決定核體—亦即DNA所環繞的微型蛋白質線軸—之位置。這些線軸同時保護與控制通往DNA本身的途徑。
這項發現若獲得證實,可能開啟有關控制基因更高位階的機制新知。譬如,每一種人體細胞得以激活其所需基因,卻又無法觸及其它種類細胞所使用的基因等既關鍵又神秘的過程。
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的塞格爾與美國西北大學的威頓及其同僚,在這一期「自然」科學期刊中,撰文描述這種DNA新密碼。
每一個人體細胞里都有約三千萬個核體。之所以需要這么多的核體,是因為DNA線包覆每一個核體僅一.六五次,每個DNA螺旋就包含一百四十七個單位,而且單一染色體里的DNA分子在長度上可能就有高達二億二千五百萬個單位。
生物學家多年來一直懷疑,DNA上的某些位置,特別是DNA最容易彎曲的那些位置,可能比其它位置更有利於核體的存在,但整體模式並不顯而易見。如今,塞格爾與威頓博士分析了酵母菌基因內約二百個位置的序列,這些都是既知核體糾結在一起的地方,兩人發現其中確實隱含一個模式存在。
透過了解此一模式,他們成功預測其它有機體大約五成核體的位置。這個模式乃是能讓DNA更容易彎曲,以及緊密包復核體的兩種序列結合而成。但在此一模式中,每一個核體糾結的位置僅需若干序列出現即可,因此並不明顯。正由於其形成條件鬆散,因此並不與基因密碼沖突。

㈨ 雅西高速公路時中國內地首座實現雙螺旋隧道貫通的高速路

設設計時速為X,以時間列等式
34÷X-28÷(1.25X)=0.145
解得X=80

PS:你的問題和雅西一點關系都沒有
本人目前還在雅瀘高速上,雙螺旋隧道設計時速是80公里/小時,設計單位是湖南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閱讀全文

與雙螺旋隧道快速沖霜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真龍頭的鑒別方法 瀏覽:850
給貓洗澡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30
介紹姓氏的方法有哪些陳 瀏覽:440
快速求質因數的方法 瀏覽:700
項目管理涉及哪些工具技術和方法 瀏覽:652
牙根腫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15
葉輪出口面積的計算方法 瀏覽:18
082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35
特戊酸水分的檢測方法 瀏覽:153
美容如何提高顧客進店的方法 瀏覽:955
電纜壓銅鼻子有哪些方法 瀏覽:536
exagear模擬器使用方法 瀏覽:994
澄粉涼粉家庭版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258
有步驟有計劃有方法開展 瀏覽:464
熏蒸有哪些方法 瀏覽:281
櫻桃如何施肥方法 瀏覽:698
明月能源利多最佳使用方法 瀏覽:359
盆栽桂花樹保暖的最佳方法 瀏覽:918
汽車充氣泵補胎液連接方法 瀏覽:133
英語閱讀教學方法視頻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