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专业蘑菇菌种制取技术
蘑菇美味可口,市场销量好,经济效益较高,泰州市姜堰区桥头镇是我省蘑菇栽培的特色大镇。尤其是近年来的栽培数量和产业规模呈爆炸式上升趋势。
随着蘑菇产业的蓬勃发展,菌种需要量随之增加,而现有菌种生产单位明显偏少,许多菇农不得不向外引种。长途购运菌种不仅花费大,成本高,且因菌种破瓶而易引起杂菌污染,会严重影响栽培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大家若能掌握一套菌种生产程序和制种技术,实行自行制种,不仅能够减少生产成本,还能实现菌种质量的可控。如果再逐步发展成制种专业公司,将是一项很好的致富门路。
此外,如果朋友们学会本技术,就完全可以自己制作菌种,亲自栽培自己爱吃的蘑菇,自己亲手栽培的蘑菇不仅绿色、天然、健康,如果将它们栽培在花盆里,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给您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为回报各位朋友对松哥多年的支持,现将一种简单易学的专业蘑菇菌种生产技术和操作程序,介绍给朋友们,希望朋友们多多发财,生活精彩!
菌种生产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3个层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二级、三级菌种。其中母种的分离选育技术性强,要求精细;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各级菌种的制作技术。
一、母种的分离选育
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作为一般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母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
1、采集种源:从野生或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种菇的标准是: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为害。采集1~2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作为分离母种的材料。从栽培室采集的应标有原菌株代号。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
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250g,琼脂15~20g,葡萄糖20~25g,清水1000ml。也可以加硫酸镁1~1.5g,微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氢钾2~3g。
制作方法: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汁。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脂充分溶化;再将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将汁液趁热装入试管内,装至管长的1/5,管口用经过消毒的塞子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装置20ml。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帕/平方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3、母种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组织分离和基内分离3种方法。
①孢子弹射法: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孢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也可以剪取一小块菇体,贴附在试管斜面培养基表面,让孢子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即能获得母种。
②组织分离法:将消毒过的种菇,在接种箱内用手从菇柄处对半掰开,或用刀片切开,使菇体形成对开。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用接种刀切取一小块菇体,然后纵切成5mmX10mm的小薄片,用接种针挑取一块薄片,接入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每支试管接种一小块薄片,待其萌发菌丝,即可得到母种。
③基内分离法:选择已长菇的木段,削去树皮及表层木质部,用70%的酒精消毒后,锯成1cm厚的薄片,放入0.1%汞水中消毒1~2分钟,再用灭菌水洗去残液。然后再将小薄片劈成0.5~1cm宽的小条,接入斜面培养基中央,待长出菌丝后即得母种。也可以在已长菇的菌袋中,经消毒处理后,用接种针钩取袋内色泽纯、长势旺的菌丝体,接种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央,待萌发菌丝后,同样获得母种。
4、造温培养:通过上述不同方式将菌种分离接种于试管后,要及时将试管移入已消毒的培养箱或培养室内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使分离获得的孢子或菌丝在适温下发育。一般孢子弹射3~4天后孢子萌发成菌落,10天后菌丝长满管;组织分离接种后2~3天,菌丝即萌发,并在培养基上蔓延生长;菇木分离接种后,3~7天菌丝即恢复生长。
5、进育提纯: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菌丝,不一定都是优质的,还需要选育提纯。因此,在菌丝萌发后,要认真观察,挑选色泽纯、健壮、长势正常、无间断的菌丝,在接种箱内连同培养基钩取菌丝,接入另备的试管培养基上。在23~25℃的恒温条件下,培育7~10天,待菌丝长满管后,再进行观察,从中择优取用,即为“母代”母种。
6、转管扩接:蘑菇菌种母代母种可以转管扩接成“子代”母种。采用同样的斜面培养基,每支可扩接30~50支子代母种。生产上供应的多为子代母种,它可以再次转管扩接,一般每支可扩接成20~25支子代母种,但转管次数不得超过5次。
7、出菇试验:分离选育的母种,还必须进行出菇试验。
方法是:把母种接种于瓶或袋装的木屑培养基上,根据各种菇耳种性对温度的要求,进行适温培养,直至出菇才证实可用于生产。
食用菌的遗传稳定性是相对的,其变异性是绝对的,尤其退化性变异的大量存在,往往使一个优良的菌种,衰退转化成为劣质的菌种,这是菌株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可遗传变化的结果。虽然食用菌菌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贮藏较长时间,但是,许多常规的保存方法可能会引起菌株衰退,不当的非专业性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操作也常引起菌种的退化和老化。在生产中表现为:
(1)长速减慢
培养期间长速缓慢,特别是在PDA培养基上更加明显。
(2)长速不一
继代培养时,个体间长速差异明显,不能同时完成培养。
(3)长相不一
其继代培养物长相不完全相同,有的菌丝不舒展、有的菌丝边缘不整齐、有的菌丝干瘪、有的菌丝稀疏、有的气生菌丝变少或变多、有的在气生菌丝的顶端出现黄色色素,有的色素分泌到培养基中等。
(4)似非拮抗现象的出现
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出现星星点点的小菌落,这些小菌落不能随菌落的扩展而融为一体,而是两者边缘之间总有都不能逾越的“三八线”,但又不呈现典型的拮抗现象。
(5)其他不良表现
长势弱、成活率和产量降低、菇形变小、畸形、商品性降低、抗逆性和抗杂性下降等。
菌种的退化,是在传种继代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结果,也是一种病态和衰老的综合表现。对于食用菌的同一个种,或者同一个斜面上的菌丝体来说,经移接培养后形成的菌株,在遗传物质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会因环境与培养条件的不同出现表型上的变化,加之菌丝个体小,生长快,易受理化及生物因素作用的影响,所以容易引起衰退,这种衰退最初是在群体中个体上发生,如不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仍继续移接传代,则衰退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会不断增加,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用妥善的保藏方法去延缓或遏制菌种迅速老化和变异;另一方面是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恢复原来的生活力和优良种性,达到复壮目的。采取下列措施,有助于延缓菌种的退化。
①要防止菌种混杂 在选留种菇,进行出菇试验等工作中,均应加强品种隔离,减少品种间的天然杂交,以保证优良品种的遗传组成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稳定。
②加强菌种保藏工作,并适当控制传代次数 传代是一个微生物技术术语,把培养物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以保持该微生物原有性状和旺盛活性的操作叫传代。传代次数是否引起食用菌退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微生物工业中,一些优质菌菌种在三代以后的孢子即表现出明显退化;而食用菌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次生菌丝从斜面到斜面是传代,属于无性繁殖,稳定性强,由于操作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有时产生变异,传代次数多,引起基因突变和发生衰退的几率就越高。所以在生产中,引进或分离纯化得到一个优良品种后,不要立即将该原始种全部用完,而应将其妥善保藏。菌种的传代次数一般不要超过6代。
③警惕菌种可能遭受病毒的感染 确证已感染病毒的,尤其是病毒粒子含量大,菌丝体及子实体性状已受到严重影响的菌种,应及时淘汰。病毒感染程度轻的,可以进行脱毒。据许襄中(1994)初步研究,采用挑取尖端菌丝(取染毒菌落尖端3~4毫米幼嫩菌丝)及高温培养(32~34℃)相结合的方法,有一定脱毒效果。关于人工脱毒技术的开发及效果评价,值得进一步研究。
④创造菌种生长的良好营养条件和生活环境 适宜的菌种培养基,能使菌种生长健壮,减少衰退,营养不足和过于丰富都会加快菌种衰退速度。
⑤经常改变培养基的配方成分 在菌种传代保藏过程中,切忌连续使用某一培养基固定配方,这也是防止菌种衰退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上措施无疑都有助于延缓菌种退化的步伐。但是,由于造成退化的因素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和随机性,因此,任何一个优良菌种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永远保持优良性状。适时对菌种进行更新换代始终是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根本措施。总的看来,我国常见栽培食用菌菌种的更新换代工作还赶不上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
C. 菌种鉴定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菌种质量检测的目标包括菌丝形态、菌落特征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质量检测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标准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对于一个栽培品种各菌种的质量检测,实际上是以该品种典型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栽培习性)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以检验菌种是否存在品种退化、菌种老化、病菌侵染、杂菌污染和品种混杂等质量问题。同时,菌种质量检测不仅要考虑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菌种的质量优劣,也要考虑用怎样的标准方法对菌种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因为一定的结果来源于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条件。方法和条件不同,结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无法鉴别,因此,需要建立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等)、菌种的菌龄等。
(2)连续观察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要连续观察,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只有在生长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当菌种长满培养基表面后,其不正常现象往往会被菌种的过龄而掩盖。
(3)宏观检查
对食用菌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宏观检查要根据其培养特征来进行(参见前述有关内容),这是菌种生产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与技术沉淀。如被检菌种表现出菌落生长速度不一致、气生菌丝变稀疏或出现扇变菌落、菌落上过早出现色素、或不同特征的菌落混杂共存、或菌落上出现黑褐色、青灰色、黄褐色或红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确定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优质菌种外观菌丝洁白、密集粗壮,生长速度一致,齐发并进。
在生产实践中,广大菇农和专业工作人员总结出“纯、正、壮、润、香”的质量检查方法。这种应用感官识别菌种优劣,是经验的总结,能大致、快速地鉴定出菌种的优劣。具体方法是:
“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等。
“正”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特征,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整齐,连结成块,具弹性等。
“壮”指菌丝发育粗壮,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定植、蔓延速度快。
“润”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基质湿润,与瓶壁紧贴,瓶颈略有水珠,无干缩、松散现象。
“香”指具该品种特有的香味,无霉变、腥臭、酸败气味。
通过检测各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是否正常,来判断菌种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别不了是否优质高产。
(4)显微镜检查
对菌丝体进行显微观察,可以确定菌丝粗细、分枝、隔膜、锁状联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与该栽培品种的典型特征一致(参见前述相关内容)。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丝体存在于同一菌种体中,表明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如果出现菌丝体重寄生现象,常表现出不同特征的菌丝体相互缠绕,或菌丝体中空变细,或在寄生点出现吸器等不正常现象。
镜检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丝,置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针或接种针拨散,盖上盖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蓝等染色后进行镜检。正常的菌丝一般透明、分枝状,有横隔和明显的锁状联合;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如仅有单核菌丝,不具结实性,不宜作菌种用;双核菌丝中,锁状联合多而密,则结菇力强,一般可认为是好菌种。如:
①双孢菇 观察双孢菇单孢子萌发后的菌丝生长形态。凡菌丝洁白、健壮,保存时间较长时菌丝颜色不变,较耐28℃以上气温,生长在基质上平贴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不多的,为同化能力较强,产量较高的菌株。相反,菌丝生长初期好,很快变黄变稀,如蜘蛛丝一样,长出培养基表面菌丝较多的菌株产量较低。
②香菇 观察香菇的双核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达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丝不十分粗壮和洁白,锁状连合频繁,锁状连合在菌丝间相距较近,且在观察面上分布均匀,一般均是高产和抗杂能力较强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与锁状连合有一定关系。
③草菇 观察草菇菌丝,发现菌丝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产量高。菌丝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产量低。
各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加以检测,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是否优质高产。
(5)拮抗试验
也称对峙反应。同一种食用菌,经分离或杂交,将选育出许多不同的菌株,这些菌株的菌丝在形态上很难区别。如不同编号的香菇菌种,都是白色绒毛状菌丝,镜检时均具有锁状联合等。在当前菌种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普遍发生,要识别异同,可采用“拮抗试验”加以区别。具体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无底试管,中央部位装入长 5~7厘米的木屑麸糠培养基,两端压平并盖棉塞,灭菌后,两端各接入两株受检的菌种 1小块,25℃左右条件下培养,当两端菌丝往中央生长并相互接触后,把试管移至20℃、约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继续培养,观察菌丝接触区有无对峙反应。若无褐色的带线出现,表示两个受检菌株的基因极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仅编号不同,即同种异名。如果受检菌株间形成带线,则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进行拮抗试验测试,方法是在无菌的PDA培养基平板上各接入2个或多个被检菌株的菌种,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相接触部分有无带线,以区别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种瓶(袋)进行拮抗测试(图2-11)。
图2-11 拮抗现象
(6)菌丝长速测定
在适宜的条件下,若菌丝生长迅速、粗壮有力、浓密整齐,一般为优质菌种。若菌丝生长缓慢、中断或长速极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和易枯黄萎缩,则为不良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种培养,测量菌落两个直交直径,取其平均值。同理,还可在原种、栽培种瓶(袋)壁上划线测定。
(7)菌丝生长量测定
将等面积的菌苔接入无菌的液体培养基内,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摇床振动培养,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菌丝,反复冲洗干净后置容器内,80~10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凡菌丝增殖快、重量重的为优质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轻的为不良菌株。
(8)耐高温测定
以双孢菇为例,把菌种置于20~22℃下培养,待菌丝长到1/2试管斜面时,每一菌株取出2~3支试管,置于35℃温度下,经24小时作抗热性试验,然后放到22~23℃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情况。若菌丝恢复萌发快,仍健壮、旺盛生长,则表明该菌株具有耐较高温的优良性状;如果菌丝生长缓慢,出现发黄倒伏,萎缩无力,则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测定
将母种接种于标准培养基的平板上,并置于标准的环境条件下,每批做30~50个重复,进行长势和长速的连续观察记录。均一性好的品种,每个重复之间长势和长速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差异。如果长势和长速不一,则表明原始的母种的遗传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产用种。
(10)纯度测定
菌种纯度高低是鉴定菌种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优质菌种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内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种菌丝体,而不能含有其他种类的杂菌。这里所说的杂菌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各种霉菌,以及含有两种食用菌菌丝体或同一种食用菌的两个品种菌丝。凡是被杂菌污染的菌种都是不纯菌种,必须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若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酸败味,说明菌种不纯,混有杂菌;如果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正无杂。
(11)长势测定
菌丝长势包括菌丝生长的状态和速度。凡是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的菌种为优良菌种。如果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特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易于衰老,则表明是劣质菌种。在鉴别菌丝长势时,必须注意,在不同培养基上、不同培养条件下,同一种食用菌菌丝的长势不同,因此,判断食用菌的菌种长势,应采用相同的培养基,这样,结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量多、生长速度快的要好于菌丝生长弱、生长量少、生长速度慢的菌种。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菌丝向旁边迅速生长、健壮有力、边缘整齐,且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若表面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12)抗霉性测定
以木耳为例:制备平板,在平板的一边分别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个重复,在26~28℃下培养。待木耳菌丝长到平板一半左右时,在平板的另一边接上木霉菌丝,继续培养。之后注意观察木霉菌丝与木耳菌丝的交界处,出现拮抗线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强,木霉菌丝无法长过去,为抗霉能力强的菌株。如果木霉菌丝很快盖过木耳菌丝,说明这个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没有抗霉力。
(13)出菇试验
对引进或分离的同一品种的若干菌株进行出菇对比试验,必须是在各级菌种的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栽培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出菇试验可按菇类的常规栽培方法进行,数量可少些。为使试验准确,每一菌株设3~4个重复,以避免试验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尽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变化、管理措施及生长历程、品种本身性状等要详细全面记录。以香菇为例记载内容如下:
①母种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浓淡、生长快慢、菌苔韧性等。
②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萌动、吃料、生长快慢;菌种表面有无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颗粒状物有无或多少;培养基转色情况等。
③栽培阶段应记载:菇木转色快慢、颜色深浅;出菇快慢、菇生长密度;子实体经济性状,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泽、圆整程度、菌柄长度、粗细等;转潮快慢;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产量及产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过对记载资料分析,选出综合性状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积生产或出售。
出菇试验因季节推迟或其他原因,可采用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来弥补,即直接将接有各菌株并已发好菌的瓶(袋)装菌种,小心地敲破瓶颈或打开塑料袋口,使培养料外露(如果是双孢菇,则要覆土调好土粒的湿度),置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出菇(耳)管理,观察记载各项指标,最后进行评比。但这种方法的结果只能提供参考。
(14)栽培指标
采用一定的栽培规模,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多次反复栽培观察,详细记录、评比后,具有优质、高产、高抗、高效和遗传性、稳定性强的菌株,才是优质和可推广的品种。其鉴定的内容、方法和指标有:
①吃料能力鉴定 将菌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料中,置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1周后观察种菇(耳)菌丝的生长情况。如果菌种块能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和培养料中生长伸展,则说明该品种的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迟迟不向四周的料层深处伸展,则表明该品种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差。对菌种吃料能力的测定,不仅用于对菌种本身的考核,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培养料选择的一种手段。
②成活率 将菌种接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若菌丝能很快恢复、定植和蔓延生长,成活率很高,是质量好的菌种;反之,接种后恢复慢,成活率不高是质量差的菌种。
③出菇快慢 一般说,高温型的出菇快,低温型的出菇慢,中温型的介于两者之间。而以菇的质量来说,高温型的质量差,低温型的质量好。但同一温型食用菌品种的不同菌株,其菌种接种后若菌丝分解培养料能力强,培养前后培养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总产高,即是好菌种;否则为劣质菌种。
④菇峰间隔 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子实体发生可分数潮次,产菇最多时称菇峰,最低时称菇谷,每个菇峰和菇谷构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间隔时间短,说明菌丝分解能力强,供子实体发生的养分积累多,因此转潮快,是好的菌种;反之,菇潮间隔时间长,或不明显,零星出菇,产量低,即为劣质菌种。
⑤干燥率 鲜菇经干制后干燥率高,说明转化率高,子实体含水分低,为优质菌种。
⑥生物学效率 生物学效率,指每100千克干料可产多少千克鲜菇。生物学效率高,则菌种质量好,反之为劣质菌种。
(15)经济指标
高产不一定高效、丰产不等于丰收,要占领市场,获得较高利润,还必须具备商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色、香、味、形,档次,上市时间,货架期和保质期等。凡是鲜菇上市时间早,产量高、品质好、档次高、含水量低,不易变色、变质、破碎、失重,无农药残毒、残臭,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得到的利润高等,均表示经济指标高,则为优质菌株;而上市有效时间短,易变色、变味、变质,含水量高,失水严重,易破碎,利润低的菌种均为劣质菌种。如香菇以大小适中、肉厚、色深、边缘内卷,柄短细为优良;双孢菇以色白、子实体大小适中,菌柄短,不易开伞等为优良;银耳以色白、开片好、蒂头小、松泡率高为优良等。
D. 食用菌菌种的菌种改良
即采用遗传育种的方法,使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而得的出发菌株)的遗传因子 DNA发生突变、重组,从而从中选出产量高、成品质量好或具有新的培养特性如耐产物抑制、能利用廉价原料以及具有生产新品种能力的优良菌种。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细胞融合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诱变因子如紫外线、钴-60、乙烯亚胺类等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生产菌株的单孢子悬浮液,以获得诱发突变株。随后进行突变株的筛选,从中筛选高产菌株。由于随机的突变群体中,有益突变所占比例很低,要获得高产突变株必须进行大量筛选。近年来,随着发酵代谢控制研究的发展,可根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反应点,并通过它们的改变以提高产率或其他特性,如选育抗产物反馈抑制的突变株、增加细胞透性的突变株及营养缺陷型的突变株等。这种“理性筛选法”广泛应用于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