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考古勘探都有哪些方法

考古勘探都有哪些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7 08:10:58

⑴ 求叙述,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论,田间考古调查基本要求,需要的是能往考卷上写的答案。

考古发掘,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考古学,古遗址和遗物,当它涉及到的方法,首先是如何收集的信息种类分为两类的遗址和遗物。现代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应该是实地考察和挖掘的主要手段。因此,实地考察,探索方法,成为现代考古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调查,探讨科学的方法,这是田野考古,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二步:

调查

考古发??掘发掘准备的考古调查。只有经过调查,到选定的地点和对象的发掘,并决定什么样的方法来探索。然而,调查本身也是一个科学的工作。调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即使它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掘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考古学。例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学习文化的地理分布,了解文化和地理环境。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之前,回顾了文献,并在同一时间,你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研究,以探索各种遗址,遗迹的线索。遥感数据,航拍照片和卫星照片提供灵感的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发现的遗址和遗物,在一般平原上的住宅地址,住宅地址,在山洞里,韵寨城址,严重,矿山洞穴和矿坑,摩崖题刻移动的石头(如造像,碑碣,经幢,等等),类型的建筑物仍然存在,石器,骨器,陶器和其他文物和碎片。到达现场后,要注意地形,仔细观察的现象在地面上,要充分利用各路段的沟沿路边悬崖,寻找的露头的遗址和遗物。有些地方,如弹簧交界处附近的河流和黄土区平台经常居住地址,经常洞穴的石灰岩山坡住宅地址,湖边,海边经常贝丘遗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如文本,图形,摄影和测量记录,并妥善收集样品,以在房间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调查发现,废墟和坟墓,根据各方面的条件,被选中成为正式发掘的对象。应埋在暴露的地下遗址和文物,遗址和文物的考古发掘,暴露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挖掘工作的遗址和遗物的破坏。考古学家的责任是采取最适当和最严格的方法,所以这个限制的损害降到最低。

做挖掘工作,我们必须先了解的地层。从地质学“阶层”的名称是借来的。在人类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在原有自然形成的“土坯”堆积了一层“醇厚”,这往往??是混合的各种文物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放弃其剩余的,所谓的“文化层”。代人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后,会堆积在现有的“文化层”其他“文化层”。长期延续的文化层堆积较厚,越来越多的水平。如果他们不打扰,必然比后期低年龄,年龄上限。以这种方式,文化层的积累形成的住址,按时间顺序的历史。人类活动是复杂的,文化层堆积情况往往很复杂。考古学家挖掘,必须遵守地层学的原理,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手段,将家从复杂的层位的地址历史有序暴露,而不致发生混淆或上下颠倒。这就要求,考古学家必须有一个细致,严谨的态度,严密,妥善挖掘。地层学的重要性,虽然不如家庭住址的发掘,发掘的陵墓,陵墓和墓葬和埋葬的住址文化层之间,甚至埋葬本身各部分之间往往存在层位关系。

挖掘方法依赖上出土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它可分为挖掘的两个类别的归属地址的挖掘和古墓。栖息地解决一般的发掘和开放的坑道(沟槽),以便于控制和记录的各种现象,并留出的横截面,以观察的文化层堆积。勘探方面(或沟槽)必须统一编号,为了使出土的遗址,遗迹汇合有条不紊的整体记录。对于各种文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水渠,水井,围墙和护城河发掘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各种文物,他们应该进行澄清它们的所在位置之间的关系,除了表示地平线,但还注意到,在考试的坐标。发掘的墓葬的粪球的一部分,用“四分法”或“切片法”,它的原理和挖掘或沟类似的开放式探索党的住址。出土的坟墓,将不得不仔细清理掩埋,骨头,随葬品和他们的踪迹。无论什么遗迹的发掘,不能错过任何细微的迹象;杵标记,如夯土坑墙铲轨道在房屋的柱洞,在路上的车辙,该领域的脚印之类的11清理。

在所有发掘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主要的子记录文本,图形和摄影三大类,如果有必要,还制作模型。考古发掘的原则是必须要做的,根据这些记录和馆藏文物和还原家庭居住地或葬在未开发的未受干扰的。

⑵ 挖地也能发现珍宝无数的地宫,你都听过哪些文物发现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墓葬群以及地宫被考古发掘,也有越来越多价值连城的文物被发掘出来。大家都知道考古挖掘是国家行为,那么哪里来的墓群被考古挖掘呢?今天就让小编来告诉大家一下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


还有些文物是建造防空洞时发现的。1969年,甘肃武威的几个村民响应当时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在修建防空洞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处古墓。后来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雷台汉墓。雷台汉墓是一处大型砖石墓葬。墓室里面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00余件,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这匹铜奔马就是后世的马踏飞燕。

⑶ 文物勘探方法(详细方案做法)

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专业的探测仪吧。你可以看书研究,而且可以请教老师。你是考古系吗?

⑷ 请问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时进行文物调查勘探的流程

大致流程如下:1、在建设设计之初,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于向文物行政部门(文物局)提出对工程建设范围内进行文物影响评估的委托。2、由文物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和安排具体文物保护工作,通常需要委托具有相关发掘资质的考古研究所进行实地调查,制作工程涉及范围用地文物影响评估报告、考古调查及文物保护规划报告。3、工程方与考古发掘单位签订文物保护工作协议书。4、开展考古工作。完成工作后,考古发掘单位向工程方提交文物保护工作报告,文物部门向工程方提供关于允许工程施工的函件。
是否有可能埋藏文物,首先看工程是否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其次主要依据文物考古部门以往的工作情况和所掌握的资料。以中国的文物情况,一般来说大型基建项目不涉及地下文物是不可能的。
考古勘探是对有潜在埋藏文物的区域进行探查,已明确地下埋藏古代遗址、墓葬的范围、形制、尺寸、深度、性质等问题,为考古科研部门的发掘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调查可以指不进行钻探的地面踏查(有些遗址地表可见,无需钻探),而勘探一般包括钻探,在黄土分布区、平原地区特别是古代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由于文物埋藏较深一般都需要钻探。

⑸ 探墓的工具,机关以及破解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盗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工具洛阳铲.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着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着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机关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乃至一切需要之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中华遗产》2009年第4期特别策划《机关大法》将带大家一起揭开机关大法的神秘面纱。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今天,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机关之术时,已不仅在寻找机关本身,还会发现机关背后古人的心思。《机关奇术:心动,机动》将带您走进古代机关之洋洋大关,一探其妙。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将细说古墓机关。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几种简单机械中,大部分用于军事,最典型的体现是城池防御。这种防御精神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金城汤池:不战而胜》与大家从“术”的角度,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守城”技术、理念和经验,重新认识这些繁杂的机关、精妙的设计、丰富的战术。

以下文字节选自《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一文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弓弩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如此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即用脚踩踏机括而发射。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当然,若盗墓者晓得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着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鉴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墓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由此看来,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着实令人惊叹。

⑹ 地球物理勘探的考古探测

利用地下古代遗物与周边物质的物性差异,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对它们的平面位置、埋深、分布范围进行调查。 利用雷达多天线阵列技术,探测的精度高,在小面积精确定位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磁法探测能更快、更大面积地揭示地下遗址的面貌,结合已经为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所认识的部分,加以典型影像校正,能更完整地认识遗址的全貌。
主要应用于找出遗址内土城墙、壕沟、坑、柱洞、房屋、墓穴等的位置及分布情况。

⑺ 请问一下考古队是用什么工具挖文物呢

登山袋:
功用:用来装一些考古中需要的工具。

地图:
功用:它用来寻找挖掘考古的地点在哪里。

皮卷尺:
功用:测量挖掘坑深度还有长度。以及物品的位置。

记录纸笔:
功用:在考古中用来记录的工具。

封口塑料袋:
功用:如果在挖掘中,挖到较小的物品,考古人员就会拿封口塑料带来装。

小平铲(手铲):
功用:一般在挖掘时,都是用它来挖掘,因为如果挖到东西时,才比较不容易损伤物品表面。

毛刷:
功用:当古物上有细小的土时,为了不损伤古物,则选用毛刷来清洁表面。

小卷尺:
功用:她的功用跟皮卷尺差不多,但是它是量长度较短的。

指北针:
功用:挖掘时,用来测量方位的机器。

照相机:
功用:考古人员在挖掘中,是需要详细纪录的,但是纪录不只是文字,也以照片观看,所以照相机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

洛阳铲(探铲):

功用:物如其名是寻找墓址的工具。使用者握住它将它旋转,锋利的铲头会一点点进入土中,分析它带出来的土,就能知道脚下有没有墓,有多深。

探针:

功用:跟探铲的作用是一样,是一个针状头扎到地底,如果碰到砖就扎不下去了,可能此处有墓,没有洛阳铲准确,属于辅助工具吧。

这些都是基本工具,具体要看是进行何种勘探,辅助工具有很多钟选择。

⑻ 对文物进行考古勘探工作需要哪些程序手续

对文物进行考古勘探工作需要具体办事流程如下:
1、建设单位填写《文物调查、勘探申请审批表》;
2、按有关法规及收费标准,向文物考古业务部门缴纳文物调查、勘探费;
3、建设单位将建设范围内的附着物拆除清理完毕后,文物考古业务部门在工程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工程范围内没有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管理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后,通知建设单位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意见转规划行政管理部门;
4、工程范围内埋藏有文物的,经文物考古业务部门考古发掘后,调查勘探管理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并通知建设单位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意见转规划行政管理部门。

⑼ 各位大侠,我想问下,考古学遗址的发掘方法中的探沟发掘法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概念的问题我不是很擅长,但是我实习的时候我们工地曾经有人用过探沟的方法,描述的可能不够准确,有待大神补充.
首先探沟这个概念是西方考古发掘采用的一种方法,原则上来讲在我国田野考古工作中是不提倡的,我们在做遗迹的时候,以尽可能的保存遗迹的本来面貌并恢复它使用废弃时候的样子.如果打一个探沟的话那么这个遗迹肯定在发掘之前就被破坏了.当然西方人是比较实用的,他们更重要的是想了解遗址的形成过程,至于遗迹破坏了,他们在后期整理中可以复原出来,我们比较在意这些形式.
探沟通俗来讲就是在遗址探方打一个大的截面,至于多长,多宽根据需要确定,探沟所展现的内容就相当于我们的隔梁一样,我们打这个探沟一般都是为了确定某一个主要遗迹的范围,深度,与周围其他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所以,探沟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确定遗迹的内容,大致层位,如果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追加探讨.

⑽ 考古需要哪些知识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 文化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相对共时)。
考古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2、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3、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型石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考古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的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编辑本段
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或废弃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 中国考古分期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编辑本段
考古前身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着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
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
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着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干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着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着《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着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着作了《宋代金石文着录表》、《国朝金文着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着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着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着作中,被送到干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干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编辑本段
近代考古学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着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时任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教员的日本学者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并发表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大多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年代,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
(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
时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着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着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编辑本段
现代考古学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也设立或恢复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
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编辑本段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有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
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
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编辑本段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
年代测定方法表
勘测技术的应用
1、空中摄影
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遥感技术
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3、地下勘探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以及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颅骨、人体复原等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编辑本段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堆。即:大冢。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
葬俗——尸体埋葬的过程。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有文献记载以前。
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发掘(随工清理)——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考古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启发。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得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研究的方法论。受生物分类学启发。学说正式创立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阅读全文

与考古勘探都有哪些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水胶体敷料使用方法 浏览:828
粉丝的训练方法 浏览:777
铝盖发霉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316
做生意都有哪些赚钱的方法 浏览:441
黄金三角手臂锻炼方法 浏览:11
根号15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图片 浏览:912
语音提示器安装方法 浏览:204
c32漏电保护空开连接方法 浏览:366
附件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浏览:335
36x198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258
高阻计使用方法 浏览:951
水质超标的解决方法 浏览:575
英语大师教学方法 浏览:155
男性眼袋怎么消除简单方法 浏览:907
钛金条有几种安装方法好看 浏览:829
披萨饼的制作方法和视频 浏览:387
青田玉鉴别方法 浏览:913
魅族3夜间模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74
如何清理水垢的好方法 浏览:691
涂油漆的检测方法 浏览: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