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方法有哪些

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3-01 22:32:08

① 土地沙化的措施

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中国十年防沙治沙规划2013年初发布,未来的防沙治沙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1至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5至2020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在防沙治沙措施中,还有一些民间的环保项目,比如3A环保漆在百万森林项目旗下发起的“爱心成就梦想之林”,建立了数十万沙棘树构成的生态林。百万森林由气候组织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同时由知名影星李冰冰担纲亚太区“推广大使”,目标是种植百万沙棘树,以每个贫困农户家庭5亩(每亩400块)的援助标准,帮助中国西部气候贫困地区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农户是沙棘树的所有者,通过将沙棘果以市场收购价格卖给当地的榨汁工厂,获得收入。 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围栏封育,建设“草库仑”,实行划区轮牧的做法,本身没有把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转;没围起来的地方,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化的继续加剧。他认为,当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压力入手,这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够显着的主要症结所在。

如何治理土壤沙漠化

沙漠化主要由缺水引起。民勤一带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从自然因素来看,民勤盆地处于石羊河下游,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地质历史时期,随着陆海结构、纬度地带性、地貌格局的变化早已孕育形成。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气候处于更加干旱的时期,加剧了民勤盆地沙漠化趋势。

从人为因素来看,首先,人口增加造成了趋向沙漠化的压力。

1953年,民勤县只有11万人,目前已增加到了30多万人,几乎增加了两倍。这些增加的人口大多数是农业人口,客观上增大了对水和耕地的需求。

其次,水资源利用不当。如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带来水量大幅度减少。

20世纪50年代,石羊河每年提供给民勤县5亿多立方米水,如今每年不到1亿立方米。

再次,土地开垦过度。从1977年到1993年,民勤县就开垦了2万多公顷农田。以前在绿洲与沙漠之间有大量天然灌木丛作为过渡带,有力地保护着绿洲。

但是这些过渡带被开垦成了农田,又很快被畅通无阻的风沙变成了沙丘。

这些人为因素增加了耗水量,石羊河又提供不了,民勤县只好从地下取水。

而随着每年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走,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类治沙的历史中,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告诉我们,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活动要根据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来决定。要根据自然规律的要求来治理沙漠化,再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搞“人定胜天”那一套。以前民勤盆地有许多湖泊,鸟群众多,草滩连片。后来大量开垦耕地,把草滩都变成了农田。不注重涵养水源,大量砍伐森林,又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结果形成了沙漠化。

在治理沙漠化的过程中,不能把林业、农业、水利等分开,而应把石羊河整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综合考虑,处理好上游与下游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贯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

在对水资源进行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和立法管理,并加大对水资源危机的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对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要合理分配水资源,禁止超采地下水,从源头上治理民勤沙漠化。水资源是民勤生态问题的本质,因此,解决民勤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应该明确水权,制定落实流域分水方案,尽快减少地下水超采量,抑制地下水位下降,并逐步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和圈养型畜牧业。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会使灌溉农业的简单大规模发展以失败告终。民勤的最终出路和前途是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改善灌溉技术,发挥规模效益,通过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和经济含量,如种植一亩春小麦一般要400立方米水,如果采用滴灌,只需90立方米水。

受沙漠化威胁严重的土地则应封闭起来种草,等草恢复起来后,发展圈养型畜牧业。还要适度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变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要坚持退耕还草,开发风能、太阳能,恢复草地、灌木丛带。通过退耕还草,农民有了国家给的粮食和钱,就减少了为生计所迫而开垦土地的现象。大规模利用风能、太阳能,使农民有了可用的能源,就减少了砍伐烧草的可能性,保护了生态环境。退耕还草至少要坚持10年不变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要采用科学的手段防治风沙,加速防护林体系建设,改造盐渍化土壤,改善地下水质。要加速民勤盆地防护林体系建设,阻止流沙侵入盆地。可以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带、网结合的方法。要利用盐生植物改造盐渍化土壤,使土壤盐分得到转化和转移。要改善地下水质,使地下水中的盐分转移,降低地下水的矿化度,与盐碱地改造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民勤县的沙漠化十分严重,已到了刻不容缓需要治理的程度,一定要尽快行动起来。而要取得成效,靠甘肃省的力量估计很难完成,必须争取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建设经费方面向石羊河流域倾斜。

③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土地的沙化问题

在我国广大沙区,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对生态破坏影响巨大。预防土地沙化应当着力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三口”问题,这是当前防沙治沙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防沙治沙工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防”的文章:切实保护沙区自然植被,严格执行“三禁”措施,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在沙区,合理调配江河上、中、下游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替代燃料,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农牧民营造薪炭林。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行为。

治沙方面的总体战略是,对于沙漠绿洲周围,要营建防风固沙林带、林网,保护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对于半干旱沙地类型区,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移民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对于青藏高原高寒沙地类型区,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采取以封育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措施恢复植被,严禁不合理的开发。

④ 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治理土地沙漠化

要从根本上治理土地沙漠化,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栽种植物,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二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科学利用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三是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和植物的破坏。四是设置沙障,防止沙丘流动。

⑤ 治理沙化土地可以采取那些措施

《防沙治沙法》第二十三、二十四条规定,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沙治沙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公益性治沙活动提供治理地点和无偿技术指导。
从事公益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要求进行治理,并可以将所种植的林、草委托他人管护或者交由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管护。

⑥ 解决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

一要全面保护

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对大江大河源头、风沙源区、草原退化沙化重点区域实行严格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逐步把沙区自然生态系统全面保护起来。

促进自然植被休养生息。深入实施《防沙治沙法》,全面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制度,严厉打击沙区毁林开垦、违规采矿及建设等活动,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切实保护好沙区的每一寸绿色。

二要科学治理

荒漠化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用科技手段,让自然演化过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林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立足沙区实际,大力发展雨养林业、节水型林业,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科学营造林草植被,大力推广乔灌草结合、混交造林、低覆盖度治沙等模式,着力增强荒漠化治理的科学性、多样性。

三要绿色惠民

绿色发展必须有生态资源作支撑,沙区的林草资源既是生态之基,也是财富之源。防沙治沙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承担起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充分利用沙区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土地资源广阔等优势,积极发展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以及生物质能源、沙漠旅游业等绿色产业,让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促进治沙兴林惠民。

四要全民参与

多年的实践证明,荒漠化防治最大的力量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奉献。必须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荒漠化治理,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建设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探索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荒漠化治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加大治沙精神、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力量爱绿植绿护绿,让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五要全球共治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要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金、两个技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借鉴分享各种先进技术与治理模式,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沙源治理,加强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荒漠化防治的交流与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打造合作新亮点,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共同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

⑦ 用生活垃圾治理沙漠与沙化土地的方法

首次听说还能这样做。治理沙化土地还能理解,但不知沙漠要如何去治理。

⑧ 目前关于荒漠化治理,有没有新方法

关于荒漠化的治理:地将风力控制技术引入荒漠化治理中,将防风和固沙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风力控制技术将大风的吹扬能力大幅度衰减后,加上固沙手段,效果显着提高。

⑨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恢复与重建:
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⑩ 土地沙漠化现状、速度及治理方法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代征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仅有 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据调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近 13.4万hm2 农田和草场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 农田和 26.7万hm2 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 50 年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 74.0万hm2,恢复和改良草场 66.7万hm2 多。粮食总产量 1990 年较 1950 年增产 6 倍,大家畜由 7.6 万头增加到 36.3 万头,羊由 36 万只增加到 150 万只,活立木蓄积 340万m3,价值 7 亿多元,有 5 万多农户脱贫致富。

阅读全文

与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碧缇福按摩仪使用方法 浏览:586
国家队排球线路专项训练方法 浏览:977
矛盾与解决方法作文 浏览:380
排列三计算方法视频 浏览:332
正宗的干条燕窝食用方法 浏览:889
米荞的食用方法是什么 浏览:648
论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浏览:90
前列腺癌治疗新方法上海 浏览:755
怎么股癣治疗方法 浏览:97
化学消毒剂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20
越南蒸鸡肉的正确方法 浏览:488
自动水管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74
仁和雪莲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76
降血糖的方法图片 浏览:569
色浆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245
治疗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浏览:752
三星手机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 浏览: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浏览:203
地球计算方法最新2012 浏览:491
儿童游泳的正确方法图解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