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谋士有哪些途径可以做主公出谋划策,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
古代智谋之士以他们的智谋来服务于帝王将相、权贵高官,他们被称为军师、谋士、幕宾、幕僚、门客、拾遗、智囊、师傅、参谋等,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智谋、策略、计划,以供他们所服务的主人做决策。主政者需要人才,需要文臣武将,需要有智谋的人来为他们出谋划策,而有才智有谋略的士人也需要让他们的智略得到发挥,并借助于行政力量来转化为政策和实施方案。智谋与权力结合,士人与帝王或权臣联手,这成了古代决策机制的重要方面,古代帝王和高官的决策几乎都离不开智谋之士的出谋划策,决策机制需要谋略的参与。
三国时的着名谋士田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田丰是河北冀州谋士,他博学多才,见识奇特,多有权谋,他曾任侍御史。汉末朝中外戚与宦官争夺时,田丰不满宦官专权,辞官回故里。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田丰带着振兴汉室的希望,应袁绍之邀,出任别驾。
田丰为袁绍出谋划策,在袁绍征战诸侯的过程中屡出奇谋,袁绍采用田丰的计策,灭了公孙瓒,平定河北,袁军成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汉天子因董卓之乱被逼离开都城时,田丰献奇策,力劝袁绍尽早图谋,奉迎天子,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可是,缺乏远见的袁绍拒绝采纳田丰的计策,失去了一次极好挟天子令诸侯的机会。
建安四年,处于弱势的曹操向力量相对强大的袁绍挑战,双方争夺北方霸权,田丰深知曹军力量虽弱但却有奇兵,他向袁绍建议以稳打稳扎的持久战来应对曹军的挑战,但袁绍不听,固执地坚持向南远征,这使袁军陷入了十分被动的状态。而当曹操东征攻击刘备时,让袁绍有了乘机奇袭曹军的大好机会,但袁绍又一次放弃了,他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提出的奇袭许都的奇策,彻底错失良机,失去了击败曹军的机会。
曹操稳定后方之后,开始与袁绍争霸,双方在官渡决战,田丰再一次出奇谋,建议袁绍利用有利地形据险固守,并分兵抄掠曹军的疲惫之师,而这一次,袁绍还是不听,田丰再三劝谏,执着地坚持自己的计策,而袁绍不知好歹,不明白田丰奇计的妙处,他大发雷霆,认为田丰是临战妖言惑众,将田丰关进大牢。后来双方的决战,不出田丰所料,袁绍于官渡之战大败而归。袁绍感到无脸见田丰,于是,下令将田丰杀了。
田丰本来对袁绍讨伐董卓抱有希望,受邀任袁绍的谋士,但袁绍昏庸多疑、缺乏远见,田丰屡出奇谋,袁绍多是拒而不纳,田丰一直执着地出谋划策,坚决不放弃,直到官渡之战袁军大败后田丰被杀,这是一个谋士执着坚持自己的策略主张的很典型的例子,是值得赞赏的。
㈡ 曹操和袁绍分别如何对待自己和对方的谋士
袁绍和曹操实际上都是很有号召力的,而且两人对待己方的人才都是给予了很高的待遇,因此双方都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两人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曹操大多数时间是一个可以利用外脑思考的人,就是说曹操基本上可以在众多谋士给出的众多方案中做出客观的判断,然后做出正确选择。袁绍则不同,袁绍是一个利用外脑得到满足感的人,就是说袁绍通常都是做出决定,等待众多谋士进行附和,以证明他是正确的,一旦有人与他意见相左,要么就不予采纳,反对激烈的很可能遭到严遣,因此,袁绍在与曹操的竞争中,不但常常错事良机,而且昏招跌出。
㈢ 以谋敌之法谋士,则诛心乱营,其结局必是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意思
摘要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以谋敌之法谋士,则诛心乱营,其结局必是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意思是:
㈣ 古代纵横人物如何纵横捭阖对付别人的谗言,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吗
对付谗言两个思路:
1、让进谗者信用破产
方法:故意卖个破绽让他去告状,等上级来查验的时候发现没那回事。
曹操少年时,喜欢放荡游侠的生活,他的叔父几次打小报告给他爸。曹操很烦他,于是有一次见到叔父时,假装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问他怎么了,曹操说:“我中风了。”叔父去告诉他爸,他爸来了,曹操便不假装中风,站立如常。他爸问:“叔父不是说你中风吗,怎么回事?”曹操说:“我没有中风啊,可能因为叔父烦我,才说我坏话吧。”经他一挑拨,以后叔父再告他爸曹操的坏话,他爸都不听了,曹操就更加放荡自在了。
曹操欲立曹植为世子继嗣。曹丕深以为患,便以车载废簏内藏吴质入府共谋对策。主簿杨修乃曹植心腹,便以此告曹操,未及推验。曹丕甚惧,告之于吴质,吴质道:“又有何患?明日可再置绢于簏中以车运以惑之。”曹丕从其计,以车载大簏装绢而入,杨修又去作告,可是查之无人,曹丕遂无事,而曹操亦恨杨修谮害曹丕,埋下日后斩杨修的伏笔。
2、公开场合 小得罪他一回
方法:当着领导的面,在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不小心”得罪进谗者。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后来赵同再谗害袁盎,皇帝都不听他的了,因为皇帝认为赵同说袁盎坏话是在报复袁盎。
晋朝温峤尽忠于王室。在王敦的手下做事,因为王敦有叛逆之心,于是温峤表面上装出恭敬的样子,经常献上密计策以附和王敦的心意。正巧丹阳尹出缺,王敦就派温峤为丹阳尹(324年)。温峤忧虑自己一旦离去,钱凤(王敦的谋士)会在后面挑拨离间,因此在王敦为他饯行时,就起来向众人敬酒,到了钱凤跟前,钱凤刚刚举杯不及喝下,温峤假装喝醉,用手板将钱凤的头巾打落在地上并生气地说:“钱凤是什么东西?温太真
(温峤字)敬酒,竟敢不喝啊!”温峤与王敦分别时,涕泪纵横,走出房间又再回头进去,接连三次。离去后,钱凤对王敦说:“温峤和朝廷的关系很密切,不能相信他。”王敦说:“太真昨天醉酒,稍微给了你一点颜色,何必就要说他的坏话呢?”
从此钱凤毁谤温峤的话都不起作用了。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kissrain.cn/?id=71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纵观历朝历代,告密都是上位的最快途径,但是很多人对告密本身没有研究,有时候觉得这个告密成功了,而另一个告密却被恰恰的杀掉处理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告密的具体内容。给大家做下总结:
1、涉及权力安全的告密,立即会被提拔。
很多人对袁世凯出卖戊戌六君子,向慈禧太后告密,这个事情记忆犹新,这也是袁世凯被重用的重要一步,完成了自身的政治积累。这个快速上位的告密,就是涉及到权力安全。领导对权力安全极度敏感,都会重赏提拔,原因就是这样才能够鼓励,很多的人告密,自己权力才会稳固。
2、涉及权力丑闻的告密,会被秘密除掉
高欢手下的婢女告密他儿子通奸他的郑贵妃,儿子而老子带绿帽。这个告密看似无懈可击,板上钉钉,但是最后这个告密的婢女被逼死。原因就是她告密的是政治丑闻,高欢不能不顾忌自己的颜面以及他儿子高澄背后的政治势力,所以,必须除掉知情的婢女,才行。
3、涉及到成员违法告密,这个风险极大
很多人把组织成员的个人隐私或是违法行为,告密给领导,这种打小报告的行为,风险极大,如果领导正好需要处理这样的下属,这个证据就会被用起来,如果领导不喜欢这些,告密者就会被认为是小人,还可能出卖给对方,作为示弱麻痹的工具。
㈤ 为什么老奸巨猾的人能驾驭智囊谋士
这牵涉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觉得某些人老奸巨猾?老奸巨猾的都是人精,对阴谋诡计驾轻就熟,而且心狠手辣,坚决奉行利己主义。这种人通常很难对付。
而谋士只是一群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治国才能的人,其本质未必有多少老奸巨猾的。
譬如银河英雄传说里杨威利无疑是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官,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教科书般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终究玩不过那些老奸巨猾的政客。
㈥ 曹操谋士无数,他究竟是如何收买人心的
曹操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爱惜人才,所以说他拉拢人才,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才非常爱惜的这个名声。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关羽已被困在曹营之中,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将关羽给除掉,但是因为曹操非常的爱惜他,所以说最后将他放走了,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操爱惜人才,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到一个地步了。
所以说曹操收买人心的方式,就是他爱惜人才。这是比什么金钱还有权利都好的方式,因为这样你底下的人才肯死心塌地的为你工作,因为他能在你这里得到尊重,谋士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工具,一个想扔就扔的一个工具,正因为他爱惜人才,才会有更多的有才的人,甘于为他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㈦ 将军功高盖主遭君王猜忌,谋士教他什么办法巧妙脱身
这位将军得皇上的命令去平复叛乱,谁知道他率兵过去后非常容易的就把敌军给歼灭了,因为立下一个大功,他就在思考,如今他的威望非常高,皇帝要是想除掉他可怎么办,当时皇帝也觉得他因为这场战斗在民间的威望太高了,会威胁到他的皇权,所以打算在他回朝的时候杀了他,这时候将军的谋士教他一个招,就说皇帝听信谗言要杀大家灭口,到时候你们就起兵杀了皇帝。
在他死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觉得皇位应该是有能力的人才能做的,所以把皇位传给了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不过后来这位皇帝英年早逝,并没有为朝廷做出多少贡献。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当时将军身边没有谋士,将军很可能会被皇帝灭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小人物其实有时候也是能够改变历史的。
㈧ 三国里那些谋士怎么都能看穿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从而对症下药。我也想学习学习如何看穿别人,请教如何做到
一是经验,二是情报。
经验来自于书本和日常常识的积累。
象贾诩劝刘表在追兵被曹操伏击后再派兵追击就一定成功这个例子,就是在于对个人正常思维的理解上。预见的危险已解除,戒备心自然下降。
再如郭嘉对曹操建议不要急攻冀州,袁绍的儿子自己会自相残杀,否则大军临近,反而团结抗击。这就是基于人性的考虑和对袁绍内部情况的了解。“围三阙一,穷寇莫追。”都是军事上的经验之谈了。如果不是对对方情况很了解,曹操打马超时怎么不等着对方手足相残,而是穷追猛打了。
同样的道理,司马懿平定孟达和公孙渊叛乱时采取不同的方法都是对对方的实际情况很了解的基础上,如果周瑜都不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弱点,那还反什么间呢?
自古战争中的双方都很重视对对方将领个人情报的收集,一定要打听到对方的统帅是谁,才能根据他以前的行为判断出他的下一步动作。
上面是随便举几个例子。打个生活中的比方,假如你事先情报工作都不做好,你的客户不抽烟的,你却送他几条中华?你如果连一点经验都没有,当着对方同事的面把中华拿出来?呵呵,连送礼都不会,那还谈什么参透人心?
LZ想学,先要把你的工作职责熟稔了,然后再与大量的客户打交道,对于成败仔细分析。慢慢就会发现里面有个交集,有很多规律可循。几年的认真努力,一个客户在你面前不要十分钟你绝对可以大概估摸出他的性格和他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说了那么多,这些并不难,难是难在如何做得不露痕迹,要不就象杨修,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㈨ 怎样对付两面三刀的人
欺软怕硬的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做人两幅嘴脸,见到强的特别乖,能自动巴结讨好,见到弱的,就摆出一副强者的模样,还经常想出一些馊主意来试图欺负玩弄弱者。
让人讨厌的是:这种人有个特点,经常用欺负的行为试探你的边界,看看你是否能接受他的欺负,或者经常试图给你强加一个弱者的印象。这种强力如此猛烈,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是在拿命证明你是个弱者。
仿佛如果你不是个弱者,他们倒没法活了一样。
人性是个很奇怪的玩意,同时存在着欺软怕硬和爱老护弱,打抱不平两种倾向。关键看你能引发他哪种倾向。
欺软怕硬其实是社会通用价值鄙视链在人内心内化的体现,是人完全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规则的象征。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内心爱与温暖的地方一定很少,他的大部分的内心都被社会暴力规则占据,也可以说他的心里涌动着大量的被欺负、屈辱,正是为了缓解这部分不好的能量,他需要去欺负别人,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只有弱者才会欺负别人,通过欺负别人去建立自己强者的自我感觉。遗憾的是现实中大多数都让这种行为得逞了,于是这种行为越来越多了,人们也就真的以为能欺负别人就是一种强者的行为了。
欺软怕硬其实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正是当个人完全无法维护自己的自尊,完全无法维护自己内心的爱和善意,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获取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时,个体借由欺软怕硬实现生存,攀附强者,并充当其打手,以出卖人格的方式求得利益。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皇权的影响,专制制度的持续存在,造就了大量的欺软怕硬的生存方式,典型的比如后宫的太监,奴才。这些人养育的后代,还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这种生存方式,甚至把它升级成一种谋略或权术。
所谓的奴才其实就是人格不独立的人,他们依赖主子的恩惠,以讨好主子,服侍主子,巴结主子,替主子卖命为生存手段,以主子对自己的赞赏和赏赐为荣,主子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主子让他杀人他不敢放火,甚至他要日夜揣测主子的心思,在主子还没把需求说出来之前,他就把能事干了,好去讨赏争功。一个合格的奴才,是没有尊严意识的,讨好和揣摩才是他的本领。
厉害的奴才不仅会揣摩主子的心思,还善于观察哪个主子有前途,有市场,以好给自己选个好主子,奔个好前途。(例如潜规则中的能力不重要,选好人,站对队才重要)
之所以提这么多,和这么多背景,是想说,欺软怕硬其实跟中国悠久的历史有关,我们的祖先就有大量的欺软怕硬式的生存方式,历史即便演变到今天,新中国人人平等,人权高涨,但依然难以掩盖到处行走着具有这种基因倾向的人。
~2~
从心理学上来说,欺软怕硬的人其实是严重低自尊、低价值的人。正是因为无法获得一种健康自爱的力量,一个人才会变得猥琐扭曲。他们在强者面前过于压抑自己,屈服于强者,甚至谄媚讨好强者,允许强者侵犯自己的边界,以一种伤害自己自尊的方式与强者互动,在这种互动模式里,他们是弱者,劣势方。
但是这种弱者的感受并不好,所以他们要急于找到一些更弱的个体,把内心不好的能量转移出去,以平衡内心。他们要找的这种个体一定是在他们评估后觉得比他们弱的,或者缺乏杀伤力的,他们试图在与这些弱者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他们在与强者互动角色里位置的调换,即这次他们扮演的是强者,被选中的人扮演的是弱者,而欺负弱者的行为是他们试图将在强者那里被践踏的矮化的自尊心借以恢复正常的尝试,一旦这种尝试成功了,他们就在内心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以此扭转他们内心卑微弱小的体验,他们借以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征服的快感。
欺软怕硬的人一定会具有依附性人格,即在一个组织里,他会很快察言观色,把人分为比他强的和比他弱的,哪些是需要巴结讨好攀附的,哪些是可以用来欺负宣泄的,一个欺软怕硬的人一定不会具备就事论事和民主的作风,因为民主和就事论事会让他们的生存方式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作为一个附庸的人,他们习惯了只能依赖强者,靠给强者提供攀附获取利益,所以最适合他们的生存方式一定是拉帮结派。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社会特别流行拉帮结派,只要在一个稍微大点的组织里,很难不出现拉帮结派现象,因为拉帮结派是中国式人格很强的需求,有大量奴才型人格的人存在,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方式决定他们会选取拉帮结派这种形式去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在拉帮结派的过程中,会自动带入自己适合的角色,哪些适合做主子,哪些适合当奴才,哪些当军师谋士。
~3~
欺软怕硬的横行当然会造就很悲哀的一面。
在咨询室里,常常有来访者来咨询,这样的来访者不是欺负的成功者,相反他们是欺负的受害者。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方式把这种被欺负的能量转移出去或化解掉,他们面临各种自我攻击的折磨,关于自我的评价都极度的负面。
这种来访者一般在幼时都有被父母无意识欺负的经历,即他们的父母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时都有容易讨好外面的人的倾向,但在家里却十分霸道,常常把火气和负能量散发在自己家人身上,这种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一方面让这种家庭的孩子变得极其的低自尊低价值缺乏自爱,另一方面又习得了父母的这种与人沟通的模式,使得他们在与外界互动时无法建立清晰地边界意识,或者缺乏建立边界意识的自觉,无意中就容易沦为被欺负的对象,尤其是被欺软怕硬的人玩弄压榨而造成很多心理困扰。
不管是欺软怕硬的人还是被欺负的人,内心其实都是容易恐惧的人,这种恐惧来源于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过低和自我弱化,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容易抛弃自己去过度关注外界,适应外界,他们身上流淌着一个叫恐惧的球,为了安全,为了生存,他们把这个球抛来抛去,其中一些人成功了,找到了自己下游的接盘侠,就把这种恐惧扔了出去,他们于是变成欺软怕硬的那种人;而有些人扔不出这个球,却接满了各种各样别人扔过来的恐惧球,接的太多了,于是自己病了。
因此不管是对付欺软怕硬,还是对付人际中的欺负,最重要的是不要接住那个叫恐惧的球。
俗话说的不卑不亢,即是不接球,当别人投射过来你很弱小的信息时,不要自我卑微,自我矮化,自我怀疑,就是所谓的不卑;当别人投射过来各种你很强大,我很弱小的信息时,也不会趁机侵犯别人的界限,把别人当傻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欺负人,即是不亢。
一个人要练习自己不卑不亢的意识,这是一种人际关系里基本的成熟状态。
~4~
自爱是对付恐惧的良药。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自尊心,但其实自爱要放在自尊之前,一个不懂的自爱的人,常常也缺乏自尊。这里的自尊不包含自尊心过强这种,因为所谓的自尊心过强这种不过是另一种低自尊的反向形成,即一种伪装的低自尊。
自爱是做一切事之前的行为,它是一种没有条件的自我爱护。自爱就是不管发生什么,肯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它应该是一种个体内部自觉的力量和行为。
除了少量的人,我们绝大部分人都缺少自爱的行为。请查看以往的文章--所有的不幸福都源于无法自爱遗憾的是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被忽略。因此要实现自爱,必须依靠后天不断地觉察,不断的纠正自己早年养成的自动化的一些虐待自己的倾向,进行自爱练习。
只要生活中时时保持觉察,也可求助咨询师,这种自爱的能力是可以养成的。
一个不够自爱的人,不可能明白爱的要义,也就不会爱他人。
第二个要说的,可能是要培养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意识。责任会让一个人具备成长的力量,它其实是种能力,能最大化整合自我的力量。所谓的欺软怕硬的人一定是不够自爱,同时又无法具有自我责任的人,因为他的自我缺乏力量去对抗恐惧,所以他就只能采取一种变态的扭曲的方式去偷一些力量,这种力量是如此经不起考验,以至于要对付一个欺软怕硬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绝不服软,比他还硬。当你比他还硬时,会发现他立马就怂了,因为他的力量本来就是假力量,他的强大的自我是个假象。在他们假装的嚣张背后,其实藏着的是一个无比弱小卑微充满恐惧的自我。
第三个要说的几乎也已有了答案,如何对付那些生活中其软怕硬的的人。
答案就是一定不要接过他们抛过来的叫恐惧的那个球,即他们欺软是想把自身弱小无能恐惧的那部分能量抛出去,如果你不接这股能量,不接这个球,那么这股能量就无法被抛出来,就无法达到他们欺软的目的,能量存在他们身上,恐惧的球一直在他们身上,他们就会怂掉,如果能量一直不掉,他们就会彻底怂掉。
因此与其说是与欺软怕硬的人斗智斗勇,不如说是一场自我力量都不够强的人相互间对于恐惧的较量,看上去你要克服的是外界欺负你的人,把你看扁的人,其实不过是为了对付你自己内心那股把自己看扁的部分,如果你没有这股低看自己,把自己看扁的部分和认知,欺软怕硬就无法达成,而如果你面临被欺负,首先要去查看的是自我认知里是否有自己看不起自己,低看自己的倾向存在,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恐惧的产生,如果有,请把这股心魔纠出来消灭吧,那才是你真正的敌人。
而一个欺软怕硬的人之所以经常会试图侵犯你的边界来试探你,并且玩弄一些手段来考验你,这都是他们在打探你的底线的表现,一旦发现你内里虚弱有机可趁,他们一定会长驱直入,把你欺负的片甲不留。
而如果你正是一个低看自己,自己不认可自己的人,你就会被恐惧挟持,拿不出自己的底线,最终被他们攻城略地。但是在他们试探的过程中,发现你内心强大,底线很强,自信很足,就会乖乖撤退,没准以后见了你还会绕着走或者巴结你。
你看,所有的外界都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连,要相信所有不好的遭遇都是用来提升你的。
㈩ 舌战群儒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诸葛亮是怎样打败众谋士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诞生了很多着名的谋士和武将,比如卧龙、凤雏、关羽、张飞、吕布等,其中卧龙先生诸葛亮更是蜀国的第一谋士,为匡扶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主公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诸葛亮一首《出师表》更是道出了对刘禅无尽的期待和忧虑,而着名成语“舌战群儒”也是用来展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舌战群儒”背后的历史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