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快速准确地作答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堂实录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❷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居民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着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万千事物无一具有两面性.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正如人生之路上的“绊脚石”一样,总是阻挡着你的去路.然而,众多的“绊脚石”聚在一起时,便成了人生路上的铺路石了,奠定走向未来的道路.
3、弯道就是机会,懂得把握机会,把握弯道的人,终将会超越那些不懂得把握机会的人.十七和十八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游世界,蒸汽机的燃起,引起了人类世界的大变革、大转折时期,从经济生产方式到政治制度再到社会文化思想,都出现了重大的拐弯转向.
4、陶渊明的一生选择的是站立.虽然自己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为了避开官场的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归隐田园.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和“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的闲适.
5、苏武的一生同样选择的站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选择投降.他被流放到北海,寒冷恶劣的环境中的他不可能没有痛苦,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汉朝的忠贞,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6、思考与实践化为一体,你将成为卓越的传奇.秦国的商鞅日夜思考得出一条使秦国富强的改革之道,并在秦国付诸实践,他缔造了一个时代,民国孙中山日夜思考如何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国,并在实践出创立了中华民国,他缔造了一个时代,共产党人毛泽东在延安洞里思考,并在实践出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缔造了一个时代.
7、思考是实践的源泉,不会思考的人,只会是四处碰壁的莽夫.还记得《伤仲永》中那个可怜的神童吗?几岁时会得几首小诗,被同乡人视为天才,于是他便被自己的父母利用为赚钱的工具.从此他停止了对真理的思考,只是每日重复着自己的雕虫小技,最终只能闵为众人矣“.还有那乌江自刎的楚霸王,虽然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非同寻常的能力,但是他不会思考,纵使他能让敌将吓得后退三步,他也只是一介匹夫,被后人叹息!善于思考,才能有诸葛亮“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传奇,才有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才有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就.
8、司马迁的一生选择的是站立.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受宫刑,受到这种侮辱.他并没有选择自尽民,而是在狱中专心写作,于是,便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9、世界着名音乐家贝多芬虽然耳聋了,但是他的心并没有因耳朵的变化而变化.他知道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不能被艰难所吓倒.于是,他用心去感受音乐,用心去倾听音乐,《命运交响曲》终于在磨难中诞生.是呀,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战胜挫折.
10、身体是实践的施行者,灵魂是思考的场所.身体与灵魂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与思考同样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他们就如那(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一个也不能少.
❸ 如何运用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比如要说明沙漠地区的日照时间长,说“那里日照时间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就能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再如,要说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浆比较一下。水同豆浆一比较,白色的是豆浆而不是水。水,什么颜色都没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写作中应根据要求灵活地选用。
❹ 如何学习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内容: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❺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学校的教学楼
1.
朋友,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我们学校漂亮的教学楼。
教学楼共有四层。一楼大厅的楼梯两边有两面大镜子。大厅东西两边的墙上各有一块黑板,东边的上面公布着学校每个班级的纪律和卫生量化成绩。西边那块上面写着学校每周工作安排,好人好事通报。位于楼梯边两侧的房间是老师的办公室。一、二、三楼分别是一至六年级的教室。四楼是会议室。每个教室里都摆着整齐的桌凳,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把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教室门前的走廊里挂着许多世界着名科学家的画像,有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每幅画像下面都有科学家的名言。教学楼里还有阅览室、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等。
每天早晨,教学楼内都传来阵阵的读书声,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应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培养我们的学校和老师。
❻ 说明文该如何教
一、说明对象:即主要说明内容,往往出现在 A.标题目 B. 开篇 C. 结尾
*二、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2、把握结构的意义。
三、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有明确时间词。
2、空间顺序:上---下,左---右,前---后,一般适用于参观游览类或介绍事物类说明文。
3、逻辑顺序: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
四、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作比较:这里拿…和…作比较,突出(具体)说明了……
列数字: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
例:1 “……湖内有大小港岔200余条,半岛50多个,回水长10公里。”(列数字)
2 “……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作比较)
3 “……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 液疾病的手段。”(举例子)
五、说明文的语言答题步骤
1 能否删(能否换)
2 解释词意
3 代入文本理解
4 删去后的影响
5 总结(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等)
【一些答题技巧的补充】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指代
1 先找指代在原文中的位置。
2 看前后文,并判断指代的具体内容。
注:指代在原文中有具体内容的,一定要抄全!
1. 主要说明方法只写一种
2. 寻找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对象后紧跟说明方法,给说明方法向前找说明对象
3. 能否换:
A.可否换
B. 每一段内容
C. 段落之间的关系
D.交换后的后果
E. 总结
4. 不是列数字的数字:
A.年代,时间
B. 专有名词
C. 不是为了说明对象特点的数字
5. 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6. 总起句:说明对象+本段中心
段落层次(总分总)——句子关系(标点)
截取重点,句式相当,句子通顺
7. 总分关系
A.问题在总,主答案在分述部分
B. 找到文本依据,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C. 结合上下文,寻找文本提示
A.关注提示语
B.方面,高度提炼,概括
9. 句子的更换
A.能否
B. 前后文关系
C. 内容
D.总结语言准确性
10. 字词更换
A.解释字词
B. 寻找文本依据(具体)
C. 说明问题(表明)
D.总结(语言)
11. 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A.紧挨着划线句的前一句话
B. (如A情况不对)去找划线句所在小结中心句(总起,总结句)
C. 如果A.B.两种情况不对,那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象+特征
12. 第一段作用:
1) 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2)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明文教学实录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花红的原因;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精读,了解文章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说明文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作为以及品味文章准确、
严密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逻辑顺序
,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
2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插曲及有关花朵的图片。
)
同学们,当你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
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
样红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介绍有关花的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
(
板书课题及作者。
)
二、整体感知
1
、介绍作者(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着名的生物科普作家。
。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
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本文最早发表于
1979
年《光明日报》副刊上,曾
获得新长征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奖一等奖。
2
、积累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萎
w
ě
i
谢
灼
zhu
ó伤
分泌
m
ì
花卉
hu
ì
虞
y
ú美人
粉蕊
ru
ǐ
花萼è
蜜腺
xi
à
n
褪
tu
ì色
万紫千红:这里形容花的颜色丰富。
萎谢:
(花草)干枯凋谢。
灼伤:火烧伤。这里指被强烈的阳光晒伤。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3
、复习与本课有关的重点说明文知识
4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
1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速读课文后,要求每生书面想出我知道文章大致说明
了……)
(
2
)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
1
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
问题
2
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
(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句,朗读关键句,品读关键句,能
很快画出结构图……理清了文章思路)
问题
3
第
26
自然段、
第
7lO
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
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花儿为什
么这样红的
?
三、合作学习
1
.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
.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
.
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
?
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
明确:
(
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
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
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
使文章脉络
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
2
.划分文章部分,理清结构。
(讨论后课件打出
)
明确:
(
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第
l
段
)
: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
(
第
2
一
10
段
)
: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
(
第
1l
段
)
: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
3
.
第
26
自然段、
第
7
一
lO
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
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
明确:
(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
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
安排好释理的顺序,
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
大特点。
)
(
第
26
自然段采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
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内因。
)
(
第
7
~
lO
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
什么这样红。这是外因。
)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作者从花儿红这样司空见惯的现
象挖掘出了深奥有趣的科学道理,
并从不同的角度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阐释得具体而明晰,
这
些都取决于哪些方面呢?(学生思考上节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品味探究
1
、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引起变化的?
2
、为什么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3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4
、课文第
4
段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的特点?为什么?
三、
反馈交流
1
、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引起变化的?
明确:
花朵呈现红色起决定作用的是酸性花青素这一物质基础,
第
2
段从正面加以说明,
第
34
段,以橙色、黄色的花只含胡萝卜素,白花不含色素为例,从侧面说明花朵呈现红色
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对第
2
段的补充。
2
、为什么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学生精读第
10
段,在文中圈点批注,然后互相讨论,推选代表汇报)
明确:
花儿的进化离不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而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进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大自然的功劳是伟大的,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更是巨大的。
3
、从结构图上看,本文内容非常的复杂,这是一个深奥的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多学
科的课题,
作者却写的通俗易懂,
这得益于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你想不想知道本文所
用的说明方法呢?下面我们来品味课文,找出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写法。
)
(
1
)
、
从总体上看,运用了分类别的方法,
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分成六个方面分
别说明。
(
2
)
、在具体说明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说明。
如列举菊花、
添色木芙蓉的例子说明有些白花变色的原因,
先举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
的例子说明少量花青素的存在,
后举添色木芙蓉花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的典型例子,
说明
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逐渐变化所起的作用,选例精当,具有趣味性、知识性,
通俗而确切地
说明了道理。
又如说明人工选择对植物的影响比自然选择更显着,
列举国内人工栽培牡丹新品种和国
外人工培育大丽花、虞美人的例子,精当有趣,既使读者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生动
而透
彻地说明了花儿这样红归功于人工选择的道理。
(
3
)
、本文又多
处运用了比较说明。
如,
将花青素在酸性的细胞液中呈现红色,
与花青素在碱性或中性的细胞液中呈现蓝色
或紫色相对照,
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源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花青素;
将酸性的花青素把红色的长
光波反射出来,
与中性或酸性的花青素以及胡萝卜素反射出其他颜色的光波相对照,
说明花
朵呈现各种颜色的物理学原理;
将红花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生长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
以保
护自身不致引起灼伤,
与蓝花在阳光弱的地方生长反射热效应小的短光波、
吸收热效应大的
长光波,
以利于它的生理作用相对照,
说明花儿这样红的生理需要方面的原因;
将自然选择
与人工选择相对照,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
4
)
、更多的情况下,各种说明方法是合在一起、综合运用的。
比如:
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
花是单瓣的,
花色也只有粉红
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
11
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由
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
、楼子(花心突起)
、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
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这句话综合运用了三中说明方法:
通过举例子,
形象说明了人工选择的作用;
通过野生
原种的单瓣花与人工栽培后的不同品种的比较,
通过列举数字,
印证了上文提到的自然选择
进程缓慢,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着成果。
4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
(
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研究与小组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只要学生能分析一
点即可。
)
示例:
如有些白花,
例如菊花,
萎谢之前微呈红色,
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
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
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
中午变成淡红色,
下午变成深
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本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
有些限制白花,
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
特殊修饰例子,
表示添色木
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
萎谢之前早晨初开的时候中午下午初开时都是在时间上作了限制;
少量的是数量上的限
制;
微淡深渐渐是对程度的限制。
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事理。
又如:文中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时,多处恰当地运用了近义词。
(这一点比较难,不要难为学生,教师可以直接总结出特点,
然后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
相关词语体会用法。
)
讲花的初开用浓艳,形容色泽的深度;讲人对花红的感觉用鲜艳”
,
形容色泽的亮度;
说明花瓣由绿色开始逐渐进化而出现的黄色、
白色或其他颜色用比较显眼,
修饰进化途程中
最成功的红色的花则用最耀眼,等等。
四、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精巧的拟题
间隔反复式的分类说明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总分总式浑然一体的结构
❽ 说明方法的运用及意思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着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❾ 说明方法的运用,和有哪些说明方法 分开说:举例子.列数字..等等
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举例子:就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就是按一定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说明方法. 列数据:就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下定义:就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就是借用他物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也叫比喻的说明方法.它能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明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作比较:就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就是采用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理特点的说明方法. 画图表:就是借用画图列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摹状貌: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❿ 如何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教学设计
作文还要抄啊,我教你写吧。
设计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
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概括文章内容的言简意赅的语句。读者读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题目。好的题目,如人的眼睛,能传情显神,让读者“一见钟情”,过目难忘。所以,同学们在作文时,如非命题作文,可首先给文章构思一个具有吸引力、冲击力,让读者见之即惊又喜,不肯舍弃下文的标题。如美国作家舒尔伯格的小说《我的精彩糟糕诗作》;还有学生在写作中用过的题目《高贵的施舍》等,都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且使文章增添了无限光彩。
首先,巧用修辞手法添魅力。因为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如一位同学在《关心》一文中是这样写地球的:“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读这样的文章就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
其次,善用名言警句。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之效。
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语言。如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词语——“克隆”、“基因”、“因特网”、“情商”等。如果在有些作文中运用这些语言,文章的时代感也会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