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有什么后有追兵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进退两难;无处逃生;没有回头的余地。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是一句歇后语。这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形成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三国演义》中刘玄德曰:“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彼有百万之众,虽涉江汉,可填而过,岂惧一桥之断耶?”于是即刻起身,从小路斜投汉津,望沔阳路而走。
就是说前面害怕有埋伏,后面又有追兵的情况,进退两难,没有回头的余地。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歇后语
‘贰’ 古时候,人们常用耳朵贴地来判断有无追兵,是因为――能传播声音
是因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叁’ 古代史人们常用耳朵贴剂来判断是否有追兵,这是因为什么能传播声音。
是相同地壳板块共振原理传导的震动波。
您可以做个试验,当振动桌面又不发出空气声波时,贴在桌面上的耳朵便会感觉到振动。
这是通过耳廓软骨,传导了振动至颞骨颅骨,被大脑所感觉到的振动。
因此,马蹄敲击在地面所产生的地壳振动,于同一地壳板块上产生的震动波会传导很远,可以监听到远处马队传导的震动波。
影片《平原游击队》中,汤司令在据点地面安装水缸,监听游击队挖地道就是这个原理。
‘肆’ 目前我的处境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没有援兵怎么办
当你的处境没有前路,后有追兵,而且没有援兵的时候,你要学会等待,只要等待,一切都会有结果。
‘伍’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该怎么办
劲敌也不是不可战胜的,有的劲敌是特别多的自私积累而黏贴而成的。团结大多数,一点点敲打,劲敌是会被战胜的。
‘陆’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冲突
连无去路后有追兵,这应该是迫在眉睫走投无路的一种状态。
‘柒’ 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意思
1947年8月25日,刘邓大军到达息县。刘伯承命令部队要在26日晚赶渡淮河。
淮河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一条大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然而,到了26日下午,淮河突然涨水。部队赶到河边渡口时,发现敌人早已把渡船烧毁,只剩下一条像舢板一样的小船横在河边。
部队要过河,没船怎么行?当刘伯承、邓小平赶到河边时,参谋长李达报告:“敌人19个旅紧追不舍,走在前头的敌65师距我部仅有30多里,战斗天不亮就可能打响。”邓小平说:“军情紧急,时间不等人。”
可官兵费劲力气,也只是在芦苇荡找到了十余条小船。
(二)
李达对17旅旅长卢耀武说:“17旅必须在夜里12时前全部过河。”
卢耀武急忙跑到渡口。他算来算去,夜里12时,17旅的人无论如何也渡不完。他找李达汇报情况,李达说:“那么夜里2点前一定要过河。”
卢耀武又跑到渡口,看到渡河秩序良好,如抓紧时间,渡河应不成问题。谁知河里刮起了大风,渡船来回一趟的时间成倍增加,卢耀武只得又找李达报告。李达无奈,只好把17旅渡河时间延至拂晓以前,并要求他们一定想办法克服困难。
卢耀武焦急地来到河边,遇到了刘伯承、邓小平。
刘伯承问:“河水不能徒涉吗?”卢耀武答:“河边老百姓说淮河水忽涨忽落,从来没有人敢在水涨的时候徒涉。”
图注:当年参加渡河的老兵回忆往事。
1947年8月24日,南京黄埔路官邸,蒋介石举行宴会,欢送杜鲁门的特使魏德迈回国述职。在场共有40多名要员,蒋介石事前未与魏德迈商量,就请他讲话。
魏德迈站起来说:“我本来未准备讲话,既然蒋先生希望我说,我只能说点观察到的情况。杜鲁门先生6月30日决定我来中国,刘邓大军是这一天渡过黄河的。蒋先生称黄河防线抵得上40万大军,但被人家一举突破。我是7月24日到达南京的,那时你们说刘邓军队正在‘西窜’,结果人家窜掉了国军九个半旅。我又听你们说,汝河就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葬身之地,但现在已知道刘邓军队正在渡过汝河。你们每个月要花3000万银元的军费,竟被人家打得一败涂地!”魏德迈最后说:“看来,中国的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人物!”
在场的要员们听了魏德迈一番话,都十分吃惊,没有人敢拍掌,蒋介石脸色如死灰。
8月27日,刘邓大军主力进入大别山腹地,像一支利箭插入国民党的心脏。
‘捌’ 前有什么,后有追兵
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说明双避冲突。
考点:需要、动机与挫折;
1.需要的定义与分类
需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是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分为两大类:生理性需要是为了保持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如食物、水、睡眠、防御、配偶;社会性需要则为了人际交往、生产和生活,如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工作、尊重、爱与被爱等。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根据对不同职业人的需要的调查统计认为,存在着五个层次的需要,只有在最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发生上一层次的需要,由低至高,逐层发展,故称为需要层次论。
最低层是生理的需要;第二层为安全的需要,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收入稳定,家庭幸福,社会安定,有安全感;第三层是爱与被爱的需要,人都希望自己被大家关怀、爱护,也关怀别人,需要友谊,参加一定的社团;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才能、成就受到社会的重视,需要相应的职称、职务、地位与名誉;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3.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即推动个体投人行动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并在外界诱因下产生的。根据动机的内容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社会效益可分为正确的动机或错误的动机;根据动机的作用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冲突的类型
动机冲突指在同一时间如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时,人难以取舍,产生斗争。它有3种类型:
(1)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人有相同的吸引力,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时的冲突,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威胁,产生同等程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形势只能择其一时的冲突,如“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相矛盾的动机,既向往得到它,又想拒绝避开它,如好吃糖的人既想吃它,又怕引起肥胖。
5.挫折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放弃而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负性情绪状态,称为挫折。如果遭受挫折过大,在负性情绪作用下,加上认知评价的误导,可导致产生各种心理疾患或心身疾病。
‘玖’ 前有什么后有追兵
前有埋伏,
后有追兵。
‘拾’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如之奈何
多学东西,让你的能力达到在公司里无人去代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