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全球海上航行计算方法

全球海上航行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6 03:06:06

如何计算船舶航程和时间

一节=一海里/小时=1.852公里/小时


[节]:为轮船航行速度的单位,后来,也用于风及洋流的速度。


“节”的代号是英文“Knot”,是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由于地球略呈椭球体状,不同纬度处的1分弧度略有差异。在赤道上1海里约等于1843米;纬度45°处约等于1852.2 米,两极约等于1861.6 米。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通过用1分平均长度1852米作为1海里;1948年国际人命安全会议承认,1852米或6O76.115英尺为1海里,故国际上采用1852米为标准海里长度。中国承认这一标准,用代号“M”表示。


轮船

轮船的来历

"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关。


原来,我国唐代李皋发明了"桨轮船"。他在船的舷侧或艉部装上带有桨叶的桨轮,靠人力踩动桨轮轴,使轮周上的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因为这种船的桨轮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明轮船"或"轮船",以便和人工划桨的木船、风力推动的帆船相区别。


而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用蒸汽机启动。后来,英国人薛明敦在1802年也建成一艘蒸汽轮船。可惜它们均未得到实际应用。


直到1807年9月,美国人富尔敦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试航成功,才使轮船开始真正成功为水上舞台的主角。“克莱蒙特”号,全长45.72米,宽9.14米,排水量100吨,船速每小时6.4公里。


蒸汽机船发明后,用蒸汽机为动力代替人力带动桨轮,沿用了100多年之久。


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这种“明轮船”被淘汰了。因为称呼上的通俗和习惯,用螺旋桨推进的船仍称为“轮船”,并沿袭至今。

轮船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则有不同的分类:


  1. 按民用运输可分为客船、货船、渡船、驳船;

2. 按航行区域可分为海船、内河船和港湾船;


3. 按航行状态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冲翼艇;


4. 按动力装置可分为蒸汽动力装置船、内燃机动力装置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


5. 按推进器形式分: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器船、喷气推进器船、螺杆艇、明轮船。


在诸多船舶中,最常见的是钢质船、内燃机动力船、螺旋桨推进船等。

❷ 轮船在海里航行的速度是怎么计算的

节=1852米/小时
什么都用“节”表示航海速度,“节”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16世纪,航海事业已相当发达,但当时却无时钟、航程记录仪等仪器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于是,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一条系有浮体的绳索,在绳索上用打结的方式将绳分成若干节,根据一定时间拖出的绳索的节数来计算船的航速,于是“节”就成了海上船舶航行速度的计量单位。而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运行速度也用“节”来表示。其实,绳索结节计速法也不是很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器已可直接用数字显示出航速,但“节”作为海上计量各种速度的单位仍被沿用。现代精确的“节”的含义是每小时行驶1海里(1海里=1852米)。

❸ 海上航行说的航速多少节是什么意思一海里等于多少公里

节=1海里/小时。
节是16世纪航海时代时,没有时钟、没有定位仪,海船船员用均匀打上绳结的绳子拖放下海来测船速用的,每放下海一节绳子,就是一个单位,同样打结的两根绳子放在两艘船上,一起航行一阵后,A船放了18节绳子,B船放了25节绳子,则航速快慢就出来了。 这个传统以后就被航海界用来做船速的单位。 所以只有海船用节,陆地、飞机都不用。

后来海里就出现了,就相当于那根绳子上的一节的长度,规定为1海里。
海里来源于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赤道上1海里约等于1843米;纬度45°处约等于1852.2 米,两极约等于1861.6 米。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规定1分平均长度1852米作为1海里。所以国际上采用这个单位作为海上的距离单位。
所以:1海里(N MILE)=1852米,就是1.852公里。

❹ 100海里要航行多久

1000海里是1852公里,需要看航行的速度:

1海里=子午线长度的2倍÷360÷60≈1852.25-9.31cos(2Ωm)。通俗来说,就是地球子午线所在的地球的周长分成360度,每一度再分成60分,每一分长度就是平均的海里长度。

δ是纬度。由于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当δ=0度,即在赤道附近时,1海里的长度最短,为1842.94m,在两极附近最长(δ=90度),为1861.56m。

约在44度14分处,1n mile的长度等于1852m。这是到2019年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International Extraordinary Hydrographic Conference)通过的海里的标准长度。

由于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当δ=0度,即在赤道附近时,1海里的长度最短,为1842.94m,在两极附近最长(δ=90度),为1861.56m,约在44度14分处,1n mile的长度等于1852m。

这是到2019年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International Extraordinary Hydrographic Conference)通过的海里的标准长度。

海里(符号:n mile)是一种国际度量单位,1 n mile ≈ 1852 m,它等于地球椭圆子午线上纬度1分(一度等于六十分,一圆周为360度)所对应的弧长。

由于地球子午圈是一个椭圆,它在不同纬度的曲率是不同的,因此,纬度1分所对应的弧长也是不相等的。

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

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砂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了许多结,如此整根计速绳上又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

于是,节,成了海船速度的计量单位,相应地,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单位,国际上也通用节,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

❺ 海上计算距离为什么用海里,而不用公里

大家都知道,在陆地上,我们计算距离用的单位是:米、千米,或者叫公里。如果计算陆地上一辆汽车的速度应该是每小时多少公里。那是因为在陆地上我们的公路或者铁路都是有有距离可测的,而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没有固定的线路,也无法沿着一条直线航行,海上的参照物也极不稳定,想要判断自己的方向和距离就很困难

很多人不知道海里和公里是怎么换算的,其实海里与公里的换算在每个国家都是有所区别的,这是因为地球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所以在赤道附近的海里是最少的,一海里相当于1842.94米,也就是一点八公里多一点,而在两极海里换算出来的长度则最长,有1861.56米,这与赤道的换算多出了接近二十米的距离。

中国与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标准是在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通过的海里的标准长度——也就是一海里等于1852米这一标准。

❻ 地理评论

地球表面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离不开水,动植物也离不开水,科学家早已证实,早期的原始生命缘于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构成了一个水的世界,科学家称它们为水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海洋出现之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样,没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湿气流是形成云雨的主要因素。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气涌向天空,随着气流飘向大陆,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过江河重新回到两极和大海,另一部分则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而在南北两极和大陆高寒地带,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气温过低,大量的积雪又难以变成坚冰,于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主要水源地,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线。每年夏季,当太阳的光辉照射到冰峰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着沟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场,成了当地人畜饮用和农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丰富的水资源给万物带来生机,使生态保持平衡。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积为水所覆盖,然而,人们很难想象,传统观念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开始成为稀有资源,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储水总量13.7亿立方公里,而淡水却只占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于两极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积雪之中,这么一来,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于地下蓄水层、河流、湖泊、土壤、沼泽、植物和大气层中,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据联合国关于一个国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国家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因饮用脏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都隐伏着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危机。水资源危机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问题,在联合国列出的最有可能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名单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另外还有开罗、孟买、雅加达、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国是个多山多河的国家,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条。但我国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水资源比较贫乏。就全世界而言,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对淡水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对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现赤潮,江河鱼虾绝迹,有的甚至成为臭河、死河。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着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着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着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着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着《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着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着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着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着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着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着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望采纳多谢

❼ 航行,20节等于时速多少,1节等于多少米

一节就是1海里/小时,而1海里=1.852公里=1852千米,20节是37.04公里/小时,一节就是1海里/小时,而1海里是1.852公里。

海里的规定各国不一样.海里是海上的长度单位.它原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由于地球略呈椭球体状,不同纬度处的1分弧度略有差异

1海里=1.852公里(千米) (中国标准)

1海里=1.85101公里(千米).(美国标准)

1海里=1.85455公里(千米).(英国标准)

1海里=1.85327公里(千米).(法国标准)

1海里=1.85578公里(千米).(俄罗斯标准)

(7)全球海上航行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陆上的车辆,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计量单位多用千米(公里)/小时,而海船(包括军舰)和空中的飞机的速度单位却称作“节”。

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

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砂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了许多结,如此整根计速绳上又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于是,“节”成了海船速度的计量单位。

相应地,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单位,国际上也通用“节”。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

❽ 一千海里要行驶多少天

一千海里要行驶多少天,如果按一小时航行16.2海里计算,1500海里就需要大约93个小时,就等于将近4天的时间。

海里这个长度单位可能一般人很少用到,当然肯定与海字有关联,所以一般使用的话在海上相关的长度中常使用到,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海里的换算关系及尺度确定。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

海里简介。

一千海里是多长距离,海里是国际度量单位。1海里=1.852公里(千米) (中国标准)。标准符号n mile。《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所用的符号是n mile。

1节(Knot)=1海里/小时=(1852/3600)m/s 是速度单位,1海里(n mile)=1852m 是长度单位。

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也就是每小时行驶1.852千米(公里)陆上的车辆,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计量单位多用千米(公里)/小时,而海船(包括军舰)和空中的飞机的速度单位却称作“节”。

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

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

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砂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了许多结,如此整根计速绳上又分成若干节。

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于是,“节”成了海船速度的计量单位;相应地,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单位。

国际上也通用“节”。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

❾ 船在海上航行的速度以"节"为单位,它是怎么计算与转换的

据说“节”还有一段有趣来历。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无航程记录仪,难以计算船的航行速度。有个聪明的水手想出了一个妙法: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带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测量船速。为较准确地计算船速,在长长的绳索上等距离地打了许多结,整根计速绳上便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单位时间内,绳索被拉曳的“节”数,便能计出相应的航速。因此,“节”就成了国际航行速度计量单位的名称,其单位符号为kn(源自“节”的英文knot。非源自人名,应作小写)。
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也就是每小时行驶1.852千米(公里)。

阅读全文

与全球海上航行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施工安全带使用方法 浏览:930
顽固口臭的治疗方法 浏览:819
爪爪机的使用方法 浏览:284
坐月子疼痛正确方法 浏览:462
量内衣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993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675
如何改善屁股两边冰凉的方法 浏览:596
山东济南肿瘤医院癌症治疗方法 浏览:38
教你如何做冰激凌简单的方法 浏览:867
骨关节炎检查方法有哪些 浏览:769
取小标题的方法技巧 浏览:976
电动扳手的使用方法 浏览:440
rosien水光针使用方法 浏览:492
电焊检测尺的使用方法 浏览:64
炒田螺简单好吃的方法 浏览:781
vivo手机用各种方法打不开怎么办 浏览:655
两个日期之间工作日的计算方法 浏览:249
依诺肝素注射方法视频 浏览:70
治疗急性痛风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928
勾鞋底的方法图解步骤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