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三菱镜投影测量方法

三菱镜投影测量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4 16:03:08

① 如果一个光子射到三菱镜上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当一个光子射到三菱镜上面的时候,光子通过三菱镜的时候,会散发出来多条光线。

对于光子这种物质,科学家已经研究很长时间了。奈何“光子”这种物质过于神秘,对它的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甚至都没有冰山一角这么多。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可以了解到,视界内外的空间存在着互换这一特性,内外空间方向将会颠倒过来,也就是说,如果不行被黑洞所吸引,那么这个物质以不可逆转的结果沿着一个名为时间的方向一直落到中心的奇点为止,即也就是r为0的这个特殊的点,此r非彼r,r为0的这个奇点不是我们常说半径r为0的点,而是时间的点,也就是时间的尽头,这种与地球外部的情况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通过上述事实和例子我们对“奇点”和宇宙形成前后的历史这两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② 那张物理试卷上面有知识梳理,基础再练,达标检测是什么试卷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一、温度计1温度计(1)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3)量程: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4)分度值:一个最小小格代表的值。(5)最基本注意点: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温度的高低:(1)摄氏温度:符号为t,单位符号℃,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摄氏度。(2)正常人的体温是37℃。3体温计:(1)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管,水银收缩时,缩口水银首先自动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故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应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内。(2)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待示数稳定后再读书。(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提醒: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水结成冰属于凝固。提醒: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有固态变成液态;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2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松香、玻璃、沥青等。(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练习: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是(C)A海波、石英、玻璃B食盐、萘、沥青C海波、冰、水晶D松香、玻璃、沥青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熔点)不变。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不断从外界吸热。(2)非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3)晶体凝固特性:凝固过程放热,温度(凝固点)保持不变。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不断向外界放热。(4)非晶体凝固特性:放热,温度不断降低。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现象(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如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了一会变干了;湿衣服经过太阳的照射变干了等。(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如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烧开水时常看见的“白气”等。2沸腾现象(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3)沸腾的条件:①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②液体沸腾时要保持沸腾,必须对液体加热,但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不升高。3蒸发:(1)蒸发的条件:在任何地方,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便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流动的越快,蒸发越快。(4)控制蒸发快慢的方法:加快蒸发: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减慢蒸发:采用相反措施。(5)蒸发有制冷作用:蒸发式吸热过程,会导致液体和自身温度降低。练习: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C)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B给墨水瓶加盖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D把新鲜的柑橘装入塑料袋4液化(1)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2)液化时要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则放热。5液化现象的判断(1)“白气”“雾”是液化现象。如: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雾,是放热过程。(2)“汗”是液化现象。如:自来水管表面上挂有一层水珠,是放热过程。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现象:物质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如舞台上笼罩的白雾,是由于干冰遇热升华变为气体。升华吸热,使附近空气中的水汽化为小水滴——白雾。2凝华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如冬天树枝上的“雾凇”现象,窗户的内表出现冰花现象等。3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判断(1)判断是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关键看是不是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直接发生变化,或者看中间是否经历了液态。若经历了液态,则一定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2)若题干的文字表述中含有霜、雪、冰花、冰晶、雾凇等字样,则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华。一般来说,凝华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也就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根本属性1、长度的测量:(1)长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凡是能用量表示的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用L表示。(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中是米。用符号m表示。长度单位是人们规定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自己的一套长度单位,这些单位各不相同。1791年法国决定把通过巴黎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叫“米”,并制了一个标准米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局,陆续被许多国家采用。1983年采用激光来更准确地复现米的长度,1米是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传播的路径,这个精确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1mm(微米)=1000um(纳米)1um=1000nm1nm=10A(埃)(3)如果我们要准确测量长度,首先应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即看量程和最小分度是否能达到要求,其次,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①使用时,要把刻度尺放正,使刻度贴近被测物(紧靠)②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若没零刻线,从其它刻线量起,注意减去刻线前面的数字)。③对齐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尺垂直(视线正对被测物末端所对的刻度线)④最后,正确读数和记录,注意估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带好单位。即结(4)测量结果要求:“准确值”“一位估计值”“单位”。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注意误差与错误是根本不同的。2、体积的测量:①如何测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算出它们的体积。②怎么测液体体积呢?要用量筒和量杯:使用时: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为什么液面会有凸凹之分,请同学们课外去查查资料)。读数时要仔细,正确进行记录,注意带单位。③对于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如小石块,金属块怎么测?用量筒或量杯,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固体的体积。3、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多种多样的物体,它们所含物质有多有少。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尽相同。为了概括表示物体的这种共同性质引入了质量这个概念。(1)、质量:○1定义: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用字母(m)表示;○2所含物质多,质量大,所含物质少,质量小,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大小就必须有个标准,即要确定它的单位质量。人们规定:1升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1千克。(2)、质量的测量生活中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台秤、磅秤、电子秤、杆秤,还有实验室用的物理天平、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使用托盘天平前先要进行调节,使它成水平平衡状态。当我们要测一个物体的质量时,要先调节后测量。调节方法:①水平放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位置,放好后不再移动。②游码归零:用镊子把游标轻轻拨至标尺左侧零位。③调横梁平衡:调平衡螺母,若右边沉,平衡螺母向左调,反之,向右调,使指针静止指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上,才标志横梁水平平衡。注意:平衡后,左右盘不可交换位置,平衡螺母不可再调。○4左物:把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5右码:我们需要估测一下物体的质量,先用镊子夹取大的砝码,放在右盘中,再加小的砝码。○6移游码:用镊子轻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动幅度(格数)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度线上,这就又平衡了。○7读数:此时物体的质量就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标尺上的读数相加。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称为运动。•参照物: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叫参照物二、(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1m/s=3.6km/h•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加速运动:运动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大•减速运动:运动越来越慢,速度越来越小•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都叫做变速运动,与之相对的就是匀速运动。•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v=s/t(3)相对速度两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1、v2,当两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和,即v=v1+v2;两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差,即第四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要通过媒质,真空中不能传声。液体和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有反射回来的现象,要学会利用回声测距、测深度的道理、学会计算。但要注意:时间往往给的是声音一次来回时间,求距离往往是发声物到某一目标的单程距离,因此要把时间除以2,这点在计算中有些同学常常疏忽大意。二、音调、响度、音色1、声音的高低用音调表示。女高音就是音调高男低音就是音调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源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反映振动的快慢,频率高,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2、响度反映声音的大小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3、音色也叫音品,是发声体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从而区别不同的声音。三、噪音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的计量涉及到声强的单位—分贝了解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可以下方面着手: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处减弱3、在耳朵处减弱练习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有一座山崖,现在汽车以43.2千米/时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设声速为340米/秒)解:汽车速度:v=43.2千米/时=12米/秒声速v2==340米/秒2秒钟内汽车前进距离:S1=v1t1声音通过距离S2=v2t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为:=(v2-v1)=(340-12)米=318米答:……第五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等恒星,萤火虫、水母、灯笼鱼等;常见的人造光源有:发光的电灯、蜡烛、火把、发光的荧光屏等,而象月亮、反光的镜子、抛光的金属是靠反射发光,不是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和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真空中光速最快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3×108m/s=3×105k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四分之三,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三分之二。3、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打靶时“三点一线”、激光准直等。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此方法是模型法)。4.光年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千米。二、光的反射5.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是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两种。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法线平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7.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D、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8.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它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了反射,它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射了漫反射。9.平面镜成像特点有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虚像、物、像相对镜面对称——正立、等大、等远。)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1、平面镜的作用有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12.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常见的凸面镜有: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等,常见的凹面镜有: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等。三、光的折射1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空气中角度较大)14.光的折射规律: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C、光从空气斜射入某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某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D、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E、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15.生活中:由岸边向水中看,虚像比实际池底位置高,由水中向岸上看虚像比实际物体高等成因都是光的折射现象。例: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象,比鱼的实际位置高。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到岸上的物体,比实际的物体高。即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物体变小(浅),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物体变大(高)了。常见的折射现象还有:海市蜃楼水中筷子弯折群星闪烁早晨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等四、光的色散16、白光是一种复色光,将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色散。17、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色光向三菱镜的底边偏折。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18.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光谱上红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能量的辐射是红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人眼看不见的光是紫外线。19.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升高,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被测物体的形状、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其他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热谱图、遥控器。20.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能杀菌消毒。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进行防伪,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病。太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上部的臭氧层吸收。2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22.天空呈现蓝色、汽车雾灯选用黄灯、清洁工穿黄色的工作服等都是因为光的散射。23、折射现象中所成的像都是虚像。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一、透镜及其实例1: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2、基本概念: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光心:通常情况下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3、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4、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结构角度: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角度: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成像的角度: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6、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放大镜要靠近物体。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火柴2: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又叫“三心等高”,目的是为了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实像大小的分界点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U=f不成像成像正倒,虚实的分界点0<u<f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越近焦点像越大。4:能够画出物体处在不同区间所成像的光路图。(作业本画过)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三、眼睛与眼镜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瞳孔相当于光圈;眼睑相当于快门。2.近视眼与矫正: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上过长,因此远处某点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戴凹透镜调节;3.远视眼与矫正: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上过短,因此近处某点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从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需戴凸透镜调节;4.正常眼睛近点是10cm;远点是无限远;明视距离是25cm。近视眼近点变短,远视眼变长。四: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3、视角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4、望远镜的物镜比瞳孔大得多,这样可以会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5、天文望远镜还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③ 一台ipad加什么东西可以投影立体动画

纸壳箱加放大镜做个投影仪……

④ 牛顿发明了什么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八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着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牛顿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及经典力学方面的成就详见本手册相关条目),这里着重从数学、光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绍。

(1)牛顿的数学成就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甩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2)牛顿在光学上的成就

牛顿的《光学》是他的另一本科学经典着作(1704年)。该书用标副标题是“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学成就。

第一篇是几何光学和颜色理论(棱镜光谱实验)。从1663年起,他开始磨制透镜和自制望远镜。在他送交皇家学会的信中报告说:“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试验那着名的颜色现象。为此,我弄暗我的房间……”接着详细叙述了他开小孔、引阳光进行的棱镜色散实验。关于光的颜色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纯洁均匀,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变种。牛顿细致地注意到阳光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说的五色而是在红、黄、绿、蓝、紫色之间还有橙、靛青等中间色共七色。奇怪的还有棱镜分光后形成的不是圆形而是长条椭圆形,接着他又试验“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将棱镜放在外边”再通过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规则”等的影响;用两个棱镜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镜的效应”;取“来自太阳不同部分的光线,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计算各色光线的折射率”,“观察光线经棱镜后会不会沿曲线运动”;最后才做了“判决性试验”:在棱镜所形成的彩色带中通过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单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镜后,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当时叫“折射程度”),这样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匀匀的混合体”。这个惊人的结论推翻了前人的学说,是牛顿细致观察和多项反复实验与思考的结果。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牛顿还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远镜(凹、凸)还是开普勒望远镜(两个凸透镜),其结构本身都无法避免物镜色散引起起的色差。他发现经过仔细研磨后的金属反射镜面作为物镜可放大30~40倍。1671年他将此镜送皇家学会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仍用牛顿式的基本结构。牛顿磨制及抛光精密光学镜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厂光学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学》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叠放的凸透镜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顿环”现象的各种实验。除产生环的原因他没有涉及外,他作了现代实验所能想到的一切实验,并作了精确测量。他把干涉现象解释为光行进中的“突发”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时而突然“易于反射”,时而“易于透射”,他甚至测出这种等间隔的大小,如黄橙色之间有一种色光的突发间隔为1/89000英寸(即现今2854×10-10米),正好与现代波长值5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学》第三篇是“拐折”(他认为光线被吸收)即衍射、双折射实验和他的31个疑问。这些衍射实验包括头发丝、刀片、尖劈形单缝形成的单色窄光束“光带”(今称衍射图样)等10多个实验。牛顿已经走到了重大发现的大门口却失之交臂。他的31个疑问极具启发性,说明牛顿在实验事实和物理思想成熟前并不先作绝对的肯定。牛顿在《光学》一、二篇中视光为物质流,即由光源发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双折射中他假设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异性。由于当时波动说还解释不了光的直进,他是倾向于粒子说的,但他认为粒子与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认为以太的存在也是没有根据的。

在流体力学方面,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这种阻力与液体各部分之间的分离速度成正比,符合这种规律的(如、空气与水)称为牛顿流体。

在热学方面,牛顿的冷却定律为: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形成温差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在声学方面,他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强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来把声传播作为等温过程对待,后来P.S.拉普拉斯纠正为绝热过程。

(3)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⑤ 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灯泡产生的光通过偏光片分成红绿蓝三色的纯色光,然后将输入的信号拆分成单红,单绿,单蓝的信号,分别在三个小的LED里面显示,当光通过相对应颜色的LED,再通过三菱镜组合输出,经过镜头放大输出就是了,

⑥ 放大镜和投影仪的镜头有什么不同

一个放大镜是不能代替镜头的。镜头是由多组镜片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线通过镜片会有不同的折射角度(白光通过三菱镜,就变成红橙黄绿.....),要在镜片上镀膜,来减少光的反射、折射,还要用不同的镜片(凸镜、凹镜)来修正折射。变焦镜头就更复杂了。建议:找个照相机的变焦镜头的原理图看看。如果用一个放大镜就能当镜头,那么照相机、投影机、摄像机、望远镜.....也就都能卖现在价格的1--2折了。

⑦ 牛顿对世界物理学有什么重大贡献

艾萨克·牛顿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语发音[�0�4a�0�1z�0�5k �0�4nju�0�9t�5�5])[ 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1]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牛顿曾担任会长的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会员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2]

数学
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都相信,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其间,莱布尼茨已在1684年发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叙述。此外,莱布尼茨的符号和“微分法”被欧洲大陆全面地采用,在大约1820年以后,英国也采用了该方法。莱布尼茨的笔记本记录了他的思想从初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在牛顿已知的记录中只发现了他最终的结果。牛顿声称他一直不愿公布他的微积分学,是因为他怕被人们嘲笑。牛顿与瑞士数学家尼古拉·法蒂奥·丢勒(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的联系十分密切,后者一开始便被牛顿的引力定律所吸引。1691年,丢勒打算编写一个新版本的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但从未完成它。一些研究牛顿的传记作者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爱情的成分。[7]不过,在1694年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冷却了下来。在那个时候,丢勒还与莱布尼茨交换了几封信件。

在1699年初,皇家学会(牛顿也是其中的一员)的其他成员们指控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争论在1711年全面爆发了。牛顿所在的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一项调查表明了牛顿才是真正的发现者,而莱布尼茨被斥为骗子。但在后来,发现该调查评论莱布尼茨的结语是由牛顿本人书写,因此该调查遭到了质疑。这导致了激烈的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论战,并破坏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生活,直到后者在1716年逝世。

牛顿的一项被广泛认可的成就是广义二项式定理,它适用于任何幂。他发现了牛顿恒等式、牛顿法,分类了立方面曲线(两变量的三次多项式),为有限差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首次使用了分式指数和坐标几何学得到丢番图方程的解。他用对数趋近了调和级数的部分和(这是欧拉求和公式的一个先驱),并首次有把握地使用幂级数和反转(revert)幂级数。他还发现了π的一个新公式。

他在1669年被授予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在那一天以前,剑桥或牛津的所有成员都是经过任命的圣公会牧师。不过,卢卡斯教授之职的条件要求其持有者不得活跃于教堂(大概是如此可让持有者把更多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上)。牛顿认为应免除他担任神职工作的条件,这需要查理二世的许可,后者接受了牛顿的意见。这样避免了牛顿的宗教观点与圣公会信仰之间的冲突。

[编辑] 光学
从1670年到1672年,牛顿负责讲授光学。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棱镜可以将白光发散为彩色光谱,而透镜和第二个棱镜可以将彩色光谱重组为白光。

牛顿1672年使用的6英寸反射式望远镜复制品,为皇家学会所拥有他还通过分离出单色的光束,并将其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的实验,发现了色光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牛顿还注意到,无论是反射、散射或发射,色光都会保持同样的颜色。因此,我们观察到的颜色是物体与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结果,而不是物体产生颜色的结果。(更多的细节,参看牛顿的色彩理论。)

从这项工作中,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任何折射式望远镜都会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颜色的影响,并因此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现称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来回避这个问题。他自己打磨镜片,使用牛顿环来检验镜片的光学品质,制造出了优于折射式望远镜的仪器,而这都主要归功于其大直径的镜片。1671年,他在皇家学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反射式望远镜。皇家学会的兴趣鼓励了牛顿发表他关于色彩的笔记,这在后来扩大为《光学》(Opticks)一书。但当罗伯特·胡克批评了牛顿的某些观点后,牛顿对其很不满并退出了辩论会。两人自此以后成为了敌人,这一直持续到胡克去世。

牛顿认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组成的,并会因加速通过光密介质而折射,但他也不得不将它们与波联系起来,以解释光的衍射现象。[8]而其后世的物理学家们则更加偏爱以纯粹的光波来解释衍射现象。现代的量子力学、光子以及波粒二象性的思想与牛顿对光的理解只有很小的相同点。

在1675年的着作《解释光属性的解说》(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牛顿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认为粒子间力的传递是透过以太进行的。不过牛顿在与神智学家亨利·莫尔(Henry More)接触后重新燃起了对炼金术的兴趣,并改用源于汉密斯神智学(Hermeticism)中粒子相吸互斥思想的神秘力量来解释,替换了先前假设以太存在的看法。拥有许多牛顿炼金术着作的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炼金术士。”[9]但牛顿对炼金术的兴趣却与他对科学的贡献息息相关[10],而且在那个时代炼金术与科学也还没有明确的区别。如果他没有依靠神秘学思想来解释穿过真空的超距作用,他可能也不会发展出他的重力理论。(参见艾萨克·牛顿的神秘学研究)

1704年,牛顿着成《光学》,其中他详述了光的粒子理论。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组成的,而普通物质是由较粗微粒组成,并推测如果通过某种炼金术的转化“难道物质和光不能互相转变吗?物质不可能由进入其结构中的光粒子得到主要的动力(Activity)吗?[11]牛顿还使用玻璃球制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静电发电机[12]。

[编辑] 力学和引力

牛顿自己的《原理》副本,并带有为第二版所作的修正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常简称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本书中,他还基于波义耳定律提出了首个分析测定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由于《原理》的成就,牛顿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并为他赢得了一大群支持者:牛顿与其中的瑞士数学家尼古拉·法蒂奥·丢勒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直到1693年他们的友谊破裂。这场友谊的结束让牛顿患上了神经衰弱。

⑧ 全息投影膜技术是伪全息的吗

全息投影技术是真全息的,3D效果很好。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视觉原理
注:此为3D成像时的视觉原理。与此略有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实际上是真正地呈现出了3D影像。
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每个眼睛的视角大约为80度,但是两个眼睛一起的视角只有120度,也就是说有40度的视角是重合的,所以我们的左右两个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其实是不同的,比如你闭上左眼用右眼看或者反过来,就能测试出来效果,左右两眼接收到的物体转发给大脑做判断物体的远近才能形成立体感。3D立体技术就是模拟这个过程而形成的。
完成摄影后,在放映室里,3D电影源投放在一定角度的银幕上,观众需要带上3D眼镜观看。仔细观察3D眼镜,我们会发现左右镜片上有密集而细小的朝向不同的条纹。左镜片是纵纹,右镜片是横纹。正是这些条纹,我们才能看到美妙的3D立体图。
完成摄影后,根据“双目效应”,将图像分解,让左眼只看见偏左的画面,右眼只看见偏右侧的画面,这样才能使大脑产生远近的判断而生出立体感。在放映时,偏左的画面和偏右侧的画面所用的投射光是不同的,虽然颜色画面一样,但投影用的光的传播方向是不同的,偏左画面用的是纵波光(光波沿纵向传递),偏右画面用的是横波光(光波沿横向传递),由于偏振光的特点纵波光只能穿过纵纹,不能穿过横纹,因此,透过左镜片,我们只能看见偏左侧的画面,同理与右镜片。

⑨ 用分光计测三菱镜顶角(实际60度)误差范围是多少大学物理实验

分光计仪器精度是1‘,一般测量读数误差1-2’
测量误差有计算公式

三棱镜顶角精度也是因素

⑩ 分光计:用分光计测定三菱镜顶角是,为什么三菱镜放在载物台上的位置要使得三菱镜顶

离平行光管远些就意味着离观察镜近一些。测量顶角是不用平行光管的,它靠观察镜发出的十字光线经三菱镜垂直反射后回到目镜,从而测得角度。测量两次作差即得顶角数值。其实对菱镜的位置是没什么要求的,只要放得垂直,十字光线必会反射回来,再者我们关心的是“转过的角度”,棱镜放错位也没有关系的(但要保证垂直)。

阅读全文

与三菱镜投影测量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变化的方法 浏览:39
临床上最重要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浏览:499
尾椎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浏览:536
鱼缸水质过滤系统安装方法 浏览:772
9999和9999的乘法简便方法 浏览:463
名着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浏览:720
家兔常用的取穴方法 浏览:746
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模型 浏览:638
乳头内陷治疗的方法 浏览:183
数学分数混合运算简便方法 浏览:921
医疗机构综合能耗电耗定额及计算方法 浏览:991
婴儿消化不良怎么办快速方法 浏览:171
龙鱼大白片使用方法 浏览:243
学习三句半的教学方法 浏览:585
qq印象单排解决方法 浏览:645
入睡快速方法 浏览:949
毛竹串联方法视频 浏览:952
胸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 浏览:169
amd旧电脑改造方法 浏览:16
win10图标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