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祭祀的方法
1、古代的祭祀方法有献食、玉帛、用人、用血这四种。
2、献食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3、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4、用人
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
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5、用血
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贰’ 古代皇帝都是怎样祭祖的
1、祭天、祭祖、祭社稷为古代帝王的三大祭。这种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起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实际上就是祭祀天地的活动。自南宋以后,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禅”,而改为“郊祀”,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嘉靖年间,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天坛,专门祭天祀谷。清朝沿袭明制。 2、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3、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万荣后土祠,黄帝建“坛”开创祭祖之先河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占据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领黄帝,在古冀州涿鹿一带(今运城市盐湖周边地区)和另一部落的首领蚩尢展开大战,这场部落大战以蚩尤失败而告终。黄帝在部落统一战争之后,挟胜利者之威严和光宗耀祖之情怀,决定在始祖女娲故里——汾阴雎上建坛祭祀。
我们说女娲故里在今山西万荣县,不仅有始建于黄帝时的"扫地坛"的记载,而且有2000多年前虽几经迁建,至今仍保存的后土祠建筑。1942年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我国战国中、晚期帛书中也明确记载伏羲、女娲“居于雎□”虽然此帛书上记载的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创世说”的神话传说,但它毕竟是出自于2400多年前古人的实物文字记载,因而可信度要大一些。
既然女娲故里在汾阴雎上,黄帝祭祀要到汾阴雎上来是顺理成章的。黄帝在女娲居住地“扫地为坛”,即建造祭祀圣母的场所也是可以理解的。黄帝为什么要在大败蚩尤后建祭祀女娲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远古时期人们有祭祖的传统,那时还没有神话传说,还没有造出人们崇拜的神,他们祭祀的一般是自己的祖先和部落首领,希望他们永生的灵魂保佑人们平安。二是黄帝战蚩尤久战不胜时,黄帝做了一梦,梦见女娲教他破蚩尤的办法。《黄帝本纪》说:“帝战未胜,归太山之阿,惨然而寐,梦见西王母(即女娲)遣道人披玄狐衣,持符授帝。”《太平御览》引《合诚图》:“黄帝游元扈上洛,有凤凰衍图以置帝前,遁甲奇门从此始。”《太平御览》引《河图》:“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尺,青身无鳞,赤文成字。”总之是女娲教给了黄帝破敌之策。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但古人对做梦这种现象还不能科学解释,往往信以为真,如此大德岂能不报。如此看来,黄帝建坛祭祀女娲也是应有之义。三是当时蚩尤占据河东部分地区,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了安抚蚩尤旧部,进而安定天下,“轩辕扫地而安九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可见黄帝亲自到河东汾阴雎上建坛祭祀始祖女娲也不失为上策。 黄帝在雎上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坛呢?可能是露天场所的一个方坛。据《汉书•祭祀志》说“方坛、无屋、有墙门而已”。
也可能是圆顶有沿的“大屋”。据西安半坡遗址和甘肃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建造300多平方米的“大屋”了。有人从现代字义解释“扫地坛”,认为古代生活简陋,黄帝祭祖也只是亲自扫一片地,摆上供品祭祀祖先,这是不正确的。古汉语“扫”字是祭祀的意思,我们现在说清明”扫墓“就有此含义。古代“地即母”,“地”和“母”可以通用,“坛”有场所的意思。黄帝的原意应该是祭祀伟大圣母建造的祭祀场所。 黄帝后世子孙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几千年间,对后土圣母女娲的祭祀活动一直未断。据后土祠《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载:“轩辕氏扫地为坛于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这说明自黄帝开始祭祀女娲以来到周王朝,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后土圣母女娲,是不争的事实。 汉武帝修“祠”祭祖传统发扬光大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和秦始皇并称的很有作为的一代帝王,尤其是他开疆拓土的功绩,更为史家所称道。武帝时,汉王朝已达到了最繁荣、最强盛时期。
此时的汉武帝也有点像当年黄帝一样,乘大胜之余威,挟创业之豪情,满怀对先祖的崇敬心情,大搞祭祖活动。 公元前117年,在黄帝所建“扫地坛”遗址附近的黄河边,出土了一只“大鼎”,据《鼎录》记载,此鼎“容十二石”,可见之大。报汉武帝后,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因为鼎在古代被认为是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于是汉武帝下令,改年号为“元鼎”,并派人在得鼎处修后土祠。我们且不问汉武帝是否真得此鼎,但汉武帝改年号、修后土祠则有文献可查。最为可贵的是,汉武帝比黄帝时祭祖更明确,直接点出“后土”,并且用宗族祭祀祖宗时才使用的“祠”字,可见汉武帝也把圣母女娲完全看成了自己的远古始祖。同时在后土祠内还保留了“扫地坛”原有位置,更说明了从“扫地坛”到“后土祠”的历史变迁和一脉相承。 具体到汉武帝时修建的后土祠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没有留下较详细的史料记载,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建筑规模不会太小。
有记载说,当时不仅修建有后土祠,而且还建有汉武帝的行宫和文武百官下榻之处。 汉武帝不仅下令修复后土祠,而且身体力行,曾先后六次亲自祭祀。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祭祀时,他站在“得鼎处”,思绪如潮,感慨万千,遂作《宝鼎之歌》一首。歌中写道:“汾阴出鼎,皇祐元始。五音六律,依违飨昭。”“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汉书•礼乐志》)歌词中描写了他得鼎改元的兴奋之情,记述了祭祀后土圣母的宏大场面,回顾了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同时也寄托了他企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希望。 在他晚年最后一次到后土祠祭祀时,又留下了开一代文体之先河的千古绝唱《秋风辞》。辞中写道:“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意思是说,他在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祭祀后土时,一位兰花似的秀逸、菊花般的芳馨的俊才盛德的佳人——后土女娲浮现在眼前,并发誓对她为子孙后代的生息繁衍,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作之贡献,永不忘怀。但奈何自己的青春已去,尽管如此,还是企盼圣母保佑他在有生之年再铸辉煌。这不仅反映了汉武帝对后土圣母的无限崇敬,同时也反映了汉武帝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叁’ 古代皇帝祭祀社稷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皇帝祭祀社稷时,把全国各地的太岁神集中到坛台上主祭。坛台上黄土的中央有土龛,龛内埋藏一根长三尺六寸、方一尺六寸的石柱。每逢冬至、夏至,皇帝都来这里主祭,合祭社神和稷神。如果两坛分祭,祭太社的叫社坛,龛内埋社主石;祭太稷的叫稷坛,龛内埋木柱。一般两种合祭时只用社主。
‘肆’ 古代祭祀皇帝的礼仪和程序是怎样的
跪下——右手包左手——然后九叩三拜
‘伍’ 古代如何祭祀
夏商时代祭祀日神之礼,约略有两类,一类是在日食等变化现象发生的非常时际举行,另一类与观察太阳运行以“敬授人时”的祭礼相关。
日食时的祭礼,可参见《夏书•胤征》记下的一则古老传说,其云: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遐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于先王之诛。记夏代胤甲时天象惑乱,发生日食,而世掌天文的羲和贪酒失职,未能预知,被处以诛刑。旧注描绘其日食时的祭礼说:“日有食之礼,有救日之法,于是瞽人乐官进鼓而击之,啬夫驰聘而取币以礼天神,庶人奔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今案,所谓取币供役以礼天神,乃后起之礼,啬夫驰,庶人走,不如理解为日食发生时夏众惊慌失措四处奔走之状。但“瞽奏鼓”当是日食祭礼的原初形态,并为后世所传承。如《春秋•庄公二十五年》有云:“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谷梁传》又进而将这种祭礼加以等级规范化,有所谓“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拆;言充其阳也。”总之,这一祭礼中的击器伐鼓“声闻于上”,是为原始成分。
甲骨文有记“日月有食”。董作宾先生认为,言食者,“殆犹存神话之背景。民间传说则以日月食皆为天狗所食,故必鸣金击鼓以营救之,此义殷人似已知之。卜辞中有御祭天犬之文,天犬疑即后世民间流传可以吞食日月之天狗,祭之所以祈免日月之灾欤?《周礼•秋官•庭氏》有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太阴之弓、在矢之名,皆日月食所用之弓矢也。又《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弓矢以射之,鼓以震惊之,则古人果即以为食之者天犬乎。”①甲骨文中有“其将王鼓”(《屯南》441)、“其震鼓”(同236)等辞。又有“贞昃入,王有匚于之,亦鼓”(《合集》14932)、“惟五鼓……上帝若王……有佑”(同上30388),知商代固有震鼓“声闻于上”的祭礼。
夏商另一类祭祀日神之礼,是以礼拜出日入日为特殊内容。
《尚书•尧典》有云: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肠谷,寅宾出日,平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尧典》的“出日”、“日永”、“纳日”、“日短”,构成一岁中四时的分点,即所谓二至二分,是四个有天象根据的中气,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夏至日长,冬至日短,均可揆度测出。四中气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四个基本要素,其认识是与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相联系的。《尧典》的“寅宾出日”,是在仲春,又在“平秩东作”之际举行;“寅饯纳日”,是在仲秋,又在“平秩西成”之际举行,似有观象授时,“顺时覛土”①的意义,透露出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日地运动规律的观察与探索。
当代学者有据《尧典》所述星象,推定其观测地纬有东南西北地域大范围之别,星象出现的真年代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初,《尧典》底本的写成年代,上下限当在距今3600~4100年之间,不能晚到夏代末期②。如这一推测成立,则所谓“寅宾出日”和“寅饯纳(入)日”的祭日神之礼,早在夏代已有之,但决非指天天拜祀日出日落,一般是定在春秋季某个有天象标准的日子中举行。
甲骨文中也有记商代人观察日出或祭出日人日的史料。有一片三期卜骨上记有下列一组祭日卜辞:
王其观日出,其截于日,■。
弜祀。
弜■。
其■湡,王其焚。
其■(沉)。
■,其五牢。
其十牢。吉。(《屯南》2232)“观日出”和“截于日”,前者是具体物象,后者是概念抽象化的受祭格。截有治义,如《诗•大雅•常武》:“截彼淮浦”,毛传:“截,治也。”商王观察日出而治祭日神,有认识自然现象和辨识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内在内容,其治祭自有揆日测度天象标准的祭礼意义。在举行的祭礼中,还施行了■杀牛牲、祀祝、焚烧、沉玉于河等一系列祭仪。值得注意者,此次观日出的祭地是在偶地,与《尧典》说的“宅嵎夷曰肠谷,寅宾出日”,全相密合,绝非偶然。其地可能在山东,《尚书•禹贡》有云:“海岱惟青川,嵎夷既略。”《说文》云:“嵎夷在冀州阳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大概这一把日祭地的选定,起自夏代,商人承之,有“顺时覛土”的特殊地望标位。世界民族中祀日之地的选定,也可见到这类现象。如秘鲁古印加帝国的萨克萨瓦曼祀日祭地,利于观日,当时逢6月24日(南半球冬至日)在此祭太阳,祭时四方点圣火①。日本祭太阳重视东西轴,或以二至的日影来定祭地,如高安山既是夏至日出山顶的场所,又是冬至太阳沉于海的观察地②。说明世界民族在各自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有其共性,而中国的夏商,通以春秋季某特定日子和某一特定地点观测太阳与祭日,显示了固自的特色。
甲骨文中又有记商人祭出日入日者,一期有4条:
戊戌卜,内,呼雀■于出日于入日。
戊戌卜,内,呼雀■一牛。
戊戌卜,内,■三牛。(《合集》6572)
……其入日■……(《合集》13328)
三期有3条:
乙酉卜,又出日入日。(《怀特》1569)
……[出]日入日……(《屯南》1578)
惟入日酒。(《屯南》4534)
四期有16条:
丁巳卜,又出日。
丁巳卜,又入日。(《合集》34163+34274)
辛未卜,又于出日。
辛未又于出日。兹不用。(《合集》33006)
癸酉又出[日]。(《续存》上1829)
癸酉……入日……其燎……(《合集》34164)
……日出日裸……(《明后》2175)
□□□,[酒]出[入日],岁三牛。兹用。二
癸□□,其卯入日,岁上甲二牛。二
出入日,岁卯多牛。[不用]。二(《屯南》2615)
癸未贞,甲申酒出入日,岁三牛。兹用。三
癸未贞,其卯出入日,岁三牛。兹用。三
出入日,岁卯[多牛]。不用。三(《屯南》890,此片与上片为同套卜骨)
……出入日,岁三牛。(《合集》32119)
甲午卜,贞又出入日。
弜又出入日。(《屯南》1116)
共计23辞,祭出日入日的祭仪,有■、■、又(侑)、燎、裸、岁、酒、卯等。早期盛行■祭,似同于上述三期观日出的■杀牛牲之 祭。晚期流行情祭及剖牲的卯祭。用牲多用牛畜,或一牛二牛三牛至多牛不等。有一大可注意事象,即祭出日入日,有与祭先祖始王上甲相兼者。据《孝经•圣治》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邢是疏云:“祭天则天神为客,是外至也,须人为主,天神乃至,故尊始祖以配天神,侑坐而食之。”①看来,商代已产生了这类“尊始祖以配天神”的强化王权的祭礼。
祭祀云神祭仪主要用烟火升腾的燎祭,兼用酒祭。用牲有犬、豕、羊,凡云数多者,用牲数一般也相应增多。
祭雪之祭仪有燎、酒两种,亦通见于其他气象现象的祭祀场合。辞中兼祭的■、■两位神格,是与雪雨有关的气候神。前者大概为寒神,字从门从■,殆有寒裂闭门之义。《淮南子•时则训》云:季秋之月,“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仲冬之月,“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吕氏春秋•贵信》云:“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淮南子•地形训》云:“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高诱注:“积雪所在,故曰寒门。”《礼记•月令》有谓三冬“祀行”,旧说“行,门内地,冬守在内,故祀也。”凡此,均当是商代祭寒神之余绪
宁风乃止风之祭,或兼求息雨,用牲以大为多。商代止风而用犬祭的风习,力后世长期遵循。
‘陆’ 古人是怎样祭祀的
古人祭祀过程:
一、祭祀典礼开始
鼓初严(一声钟结束) 鼓再严(二声钟结束) 鼓三严(三声钟结束)
二、执事者各司其事(鼓声)(鼓声响起后执事入场)
三、陪祭官就位
请陪祭官就位 (唱 至就位停)
四、献官就位
请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就位
五、主祭官就位
请主祭官诣盥洗所 盥洗、进巾 请主祭官就位
六、启扉(排位上黄布揭开)
七、鸣炮(鸣炮声) (击三通鼓)(三声钟结束)
八、迎祖(主祭官、献官面向神位即背对孔像) 乐奏咸和之曲
全体肃立,相对班(去时)
(回来时)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全体) 乐止
大众请复位
九、进馔(供品前推一点,盖子打开,酒盖打开)
乐奏咸和之曲 乐止
十、上香
乐奏宁和之曲
请主祭官行上香礼,诣神位前
上香(面向神位,香案右侧点香递与主祭官,主祭官举与眉齐,递与左侧,左侧需与眉齐,插于香炉)
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主祭官 陪祭官) 请主祭官复位 乐止
(击初献鼓)(一声钟响结束)
十一、行初献礼
乐奏宁和之曲 请初献官诣酒樽所 酒樽生注酒 酒罇生
请初献官行初献礼,诣神位前
奠帛,献爵,(皆从右侧递至左侧) 献食、献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初献官 陪祭官) 请初献官复位 乐止
恭读祝文 全体肃立
读祝生恭读祝文
(读祝毕)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全体)
(击亚献鼓)(二声钟响结束)
十二、行亚献礼
乐奏安和之曲 请亚献官诣酒樽所 酒罇生注酒
请亚献官行亚献礼诣神位前
献爵 (面向神位,从右侧递至左侧)
献食、献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亚献官 陪祭官) 请亚献官复位 乐止
(击终献鼓)(三声钟响结束)
十三、行终献礼
乐奏景和之曲 请终献官诣酒樽所 酒罇生注酒
请终献官行终献礼诣神位前
献爵(面向神位,从右侧递至左侧) 献食、献果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终献官 陪祭官) 请终献官复位 乐止
十四、饮福受胙
请主祭官行饮福受胙礼,诣香案前
饮福酒(喝掉),受福胙(糕点高举过顶)
(面向神位,从右侧献官递主祭官后递左侧献官,放于供桌上)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主祭官 陪祭官) 请主祭官复位
十五、撤馔(供品下移一点,盖上布或盖子,酒盖合上)
乐奏咸和之曲 乐止
(击三通鼓)(三声钟响结束)
十六、送祖
乐奏咸和之曲
全体请肃立,请相对班(主祭官、献官追随神位转身)
(送时)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乐止
大众请复位
十七、捧祝帛诣燎所
乐奏咸和之曲 大众请相对班
望燎
请主祭官 初献官诣燎所 望燎 复位
请主祭官 初献官复位 乐止
十八、合扉(神位盖上黄布)
十九、撤班(鼓乐)
二十、礼成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柒’ 我国古代祭祀有哪些仪程
明清时祭祀的礼节日益繁复,到了清代干隆时期,各种礼仪制度日益完善,祭祀的大典礼仪与程序规模越来越宏大,场面也更加隆重。祈谷典礼的主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每年的典礼都在天坛的祈年殿举行。
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到皇乾殿上香行礼,用龙亭将"皇天上帝"牌位及皇帝祖先牌位,恭请到祈年殿内。然后,再到神厨、神库视察祭祀物品的准备情况,巡视完毕后,返回斋宫戒斋。
祭典当天的日出前七刻,天坛的斋宫鸣钟,皇帝出斋宫至具服台更换祭服,经祈年门进祈年殿,立于龙凤石南侧拜位。而王公大臣的陪祭拜位设于殿门外,文武百官的拜位设在坛台之下。
此时,皇帝向"皇天上帝"牌位,行三跪九拜礼,百官随之叩拜。
·祈谷典礼的祭祀有九项仪程。
第一项仪程为燔柴迎帝神,赞引官唱赞《燔柴迎帝神》。燎工将一整只犊牛置于燔柴炉口,将敬献上帝的牺牲毛血掩埋在瘗坎里。
此时,乐官高唱《乐奏始平之章》,由73人组成的中和韶乐乐队开始奏乐,钟鼓齐鸣,气势非凡。皇帝到上帝位前,一上描金龙沉炷香,二上捧瓣香,然后依次到列祖列宗神位前行礼。
第二项仪程为奠献玉帛。皇帝将圆形苍壁敬献给皇天上帝,这是祭祀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后,将祭祀用的玉帛敬献给皇天上帝,再依次将祭祀先人用的玉帛敬献给列祖列宗。
第三项仪程为进俎。由执事人员将犊牛放入俎内陈放在神位前,由浇汤官将滚烫的汤水浇到犊牛身上,一时间淑气四溢,以馨亨皇天上帝、祖宗。
第四项仪程为初献敬酒。司爵官将醴酒奉给皇帝,皇帝将酒献于皇天上帝,第一献放置于神位前中间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舞生起舞,先舞武功舞。皇帝献给上帝的酒陈放在供案后,乐舞停止。
接着,读祝官朗读祝文,祈谷祝文大致内容是:某年月日嗣天子某谨告皇天上帝,我承上帝之命统有万方,人民希望生活安定。
现已到奏,春耕开始,我诚恳地准备迎接上帝降给的幸福。
谨率领百官用玉帛、犊牛、粟、枣、米谷、俎肉、蔬菜等物恭祭。
请祈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三农仰赖。并请我祖先来奉陪。
请神接受敬意。
读祝官朗读祝文后,乐奏舞起,皇帝依次为列祖列宗敬酒。
第五项仪程为平静献。皇帝将第二爵醴酒献给皇天上帝,然后依次献给祖先。献酒时,64名文舞生手执羽龠,跳起文德舞。
第六项仪程为终献敬酒。
第七项仪程为撤馔。执事人员将馔盘内供品从坛上撤下,依次送往燔柴炉及燎炉准备焚烧。
第八项仪程为望燎。皇帝到望燎位观看焚烧过程。所有献给上帝及列祖列宗的供品,分别送入燔柴炉及燎炉内焚烧,以示虔诚。
祭天典礼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从明时到清初,演变为圜丘祭天、孟春祈谷,皇帝均从天坛西外坛门进入,至清干隆十六年,又新开了一处外坛门。从此,这两门有了分工,即皇帝祈谷仍走原来北边的门,而冬至祭天则要走新开的南门。
祭天时,在天坛圜丘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只供皇天上帝神位。两侧设长方形幄帐,供皇帝列祖列宗配位,其余日、月、星辰、雷、雨、云各从位设帐于中层两侧供奉。每年冬至那天的日出前,皇帝都来此致祭。
皇帝到圜丘祀天,需先在坛东南的幕次内更换祭服,还要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其他如导驾、赞礼、读祝、陪祀、分献等官员,也都一律脱鞋后,方可登坛供事。
至于坛下的协律郎、乐舞生们,虽不能登坛,但也都是要脱鞋后就位执事。祭祀终了,再重新把鞋穿好。这一制度,从洪武八年起实行至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复"天地分祀"之后,才取消。
‘捌’ 中国古代怎样祭祀有哪些不同的祭祀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423),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记载,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对炎帝的祭祀,始于黄帝。《路史•后记》云,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黄帝以降,历代踵事增华,崇祀有加。《通典》载:虞舜祀五帝于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岁终“礻昔 先啬”,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农。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汉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晋袭旧制,郊祀五帝。“后周宪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其先炎帝神农氏配五帝,天文并从祀”。唐初,定令每岁冬至祀圆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宝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庙,五帝置一庙,有司以时祭飨”。唐宋以后,炎帝神农之祀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但是,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权中心所在地进行的。
陵寝之祭,不知眆自何时。《通典》说:“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代,始起寝陵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称寝陵”。《史记•封禅书》云:元封元年(-110)汉武帝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园寝。据此,陵寝之祭,当是汉代后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处南方,远离王权中心,但陵寝之祭,却不晚于汉代。《路史•后记》载:炎帝神农氏“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郡国志》云,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世纪》云,神农葬茶陵。《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尝奉祠焉(有唐代旧记)。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敻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属荆楚,汉属长沙郡、长沙国达180年。有的研究认为,长沙因之得名的“万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说尚待考证。但汉高祖五年(-202),以陵名县,设茶陵县(炎陵县古属茶陵)是可信的。《路史•后记》这段话明示:在炎陵县炎帝神农氏,古有陵,汉有祀,唐奉祀,宋修庙。
宋代,炎帝陵寝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尝中辍,明清两代更趋频繁。现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国期间,县府有春秋时祭或应县民之请,举行禳灾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于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后,由于多种原因,中断40余年。1986年,炎帝陵修复。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炎帝陵。现已形成重阳节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节由县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60余次,前来祭祖谒陵的海内外人士达300余万人次。
至于民间祭祀,更是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祭祀时间随各地风俗而异。在南方,有源于蜡祭的春节祈福;清明、冬至扫墓祭祖;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粮初上的“尝新”之祀;遇有自然灾害的禳灾之祀等。
一位远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寝陵,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随时代不同,文化形象之异,具有更深的意蕴。
(一)作为五帝之一。
成书于东周早期的《周礼》有“祀五帝”和“兆五帝于四郊”之说,但未言其祥。《史记•封禅书》说,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祠炎帝。汉高祖二年(-205),“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通典》亦云:“唐虞祀五帝于五府,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计,白曰明纪,黑曰元矩”。上述青(苍)帝、赤(炎)帝、黄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称五天帝。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五行”说,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间的五个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炎帝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到战国末及秦汉时期,又以“五德终始”附会朝代更替,将五帝作为朝代更替周期的象征去祭祀。炎帝有火德,以火承木、位南方、主夏、尚赤。
以五人帝配祀,除祠五畤外,还有郊天、大享明堂和雩祭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是郊天。所谓郊天,就是在郊外设坛祭天。《礼记•礼器》云:“郊帝于郊,敬之至也。”《通典》云:“周制,王者必五时迎气者,以示人奉承天道,从时训人之义。故月令于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气之神于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夏以炎帝”。《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汉初,袭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于洛阳城南七里,作圆丘八陛,中为重坛,天地位其上;外坛西,上为五帝位,赤帝配位在丙巳。唐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于圆丘,配五方上帝。至宋以后,郊天礼中的五帝之祀才慢慢消失。
郊天为“大报天而主日”,“祀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礼记•祭义》)。在这些祭典中,以五人帝配天,表达的是古人对天地、神只、祖先的敬畏之心和报答之情。
(二)作为农耕文明的始祖
炎帝神农氏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其农业之祖与医药之祖的地位,千古不易。大礻昔、藉田,享先农,祀先医,是对他的特祀。
“大礻昔 ”又称蜡(腊)祭。《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神,以报啬也。”《通典》云:“腊之义,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礼。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是报田之祭也,其神神农,初为田事,故以报之。”
蜡祭是最原始的祭祀之一,始自神农氏,后来却成为对自己即“先啬”之祀了。初名蜡,夏更名嘉平,殷更名清祀,周复名大礻昔 。秦初称礻昔 ,后复称嘉平。汉复名礻昔 ,并沿用到清代。
蜡祭作为一项重大的礼仪,则沿于三代以下。历代虽有斟酌损益,但大体不改。《礼记•月令》云:孟冬之月,“礻昔 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疏云:“按杂记,子贡观蜡云,一国之人皆若狂者”。《后汉书•礼仪志》亦云:“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由此可见,后来的蜡祭之仪,除了保持原始蜡祭祀“先啬”的本义之外,还有丰收之庆的含义了。
《通典》记载了唐开元年间蜡祭的盛况。皇帝礻昔 日礻昔 百神于南郊。礻昔 前,皇帝及从祀官斋戒。前三日,开始陈设乐器、礼器及御座。礻昔 日未明五刻,设神座,坛上置大明、夜明、神农、伊耆、后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仪程大致为奠玉币、毛血、奠玉帛,设馔、盥洗、奠爵如圆丘仪。然后读祝文、奏乐、行跪拜礼。祀日、月神的祝版、纸帛以火燎之;祀神农的祝版、纸帛则以土埋之。神农氏祝文曰:“维(某)年岁次( )月朔日,子嗣开元神武皇帝(讳),谨遣(具位)臣(姓名),敢昭告于帝神农氏:惟帝肇兴播植,粒此黎元,今时和岁稔,神功是报,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明荐于帝。尚飨。”
《礼记•礼运》写到,孔子在参加蜡祭礼仪之后,“喟然而叹”。他对旁边的言偃说:“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指神农时代,孔说他没有赶上,但看到过志书,因而在观蜡祭之后,表示出对“天下为公”的神农时代十分景仰,可见蜡祭的影响是何等深刻。
蜡祭于清干隆十年停止。“清初关外举行,庙建南门内,春秋设坛望祭。世祖入关,犹踵行之。”(《清史稿•礼志》)。蜡祭虽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从传统“春节”中感受“劳农大享礻昔 ”之农耕文化遗风余韵。
“藉田”与蜡祭一样,古已有之。商代的金文中就有“藉田”之辞。《诗经•周颂•载芟》是春耕藉田的乐章。蜡祭行于岁终,“报终成之功”;而藉田行于春始,祈求年谷丰登。
历代帝王对藉田十分重视,《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巳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刘昭注引贺循《藉田仪》云,“汉耕日,以太牢祭先农于田所”。又引《旧汉仪》云,“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通典》云,“北齐藉于帝城东南千亩,”“作祠坛于陌南阡西,广轮三十尺,四陛三谴、四门”,“每岁正月上辛后吉亥,祠先农神农氏于坛上,无配飨,祭讫亲耕”。“大唐贞观三年(629)正月二十一日,太宗亲祭先农,藉于千亩之甸”。《宋史》亦载,太宗雍熙五年(988)正月乙亥,亲飨神农氏于坛上,以后稷配。礼毕,次诣耕藉位,行三推之礼。“元至大、至正皆命祭先农,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此神农之祭于藉田也”(《炎陵志》)。明清均行耕藉礼。明太祖,清康熙、干隆帝,都亲耕藉田。雍正时,还将藉田之礼推行到州、县,并一直沿袭至清末。柬埔寨至今仍有“御耕节”,亲王亲耕“圣田”。藉田礼仪包括行耕藉礼(享神农炎帝)和天子亲耕。其历史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无与伦比。这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历代王权借重神农炎帝的感召力,亲劝农耕,兴农固本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
“祭先医”也是对炎帝神农氏的特祀。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医食同源”。炎帝神农氏在开拓耕播农业的同时,发现了医药。《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史记补三皇本纪》亦有:“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之载,故尊炎帝神农氏为“先医”。
炎帝神农氏对于医药的贡献,始见于《世本》,继有汉代的《新语》、《淮南子》等着作。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总结了炎帝神农口口相传的药学知识,并名为《神农本草经》,将发现医药的功劳归于炎帝神农氏。
祀“先医”之礼,始自元代。《元史•祭祀志》云,“元贞初年,初命郡国通祀三皇……岁春秋二季行事,以医师主之”。《春明梦余录》说,“至于有元,自国都以至郡县,皆立三皇庙,于医者之学,如宣圣释奠礼”。
明代以来,“尤以医道关系民生至重,乃即太医院立庙,以祀三皇”。清代亦于太医院内设三皇殿,祭祀先医。《清史稿•礼志》云,“先医,初沿明旧,致祭太医院景惠殿,岁仲春上甲,遣官行礼。祀三皇,中伏羲,左神农,右黄帝”,“礼部尚书承祭,两庑分献,以太医院官,礼用三跪、九拜、三献”。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祀先医”之礼在大陆已经消失,但“神农尝百草”的口碑仍广为流传。
(三)作为中华民族始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炎黄子孙自谓,尊炎黄二帝为共祖。故春秋左丘明着《国语》,有“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一说。
由众多氏族融合而成的古华夏族,始于炎帝时代。到黄帝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先秦已基本具备雏形。此后,又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至汉、唐,以古华夏族为主体,联合成长、壮大于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逐渐孕育为以多民族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一体文化为主要特征、超越狭义血缘关系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实体。人们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始兴与统一,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意义上,仍以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且作为中华民族原初缔造者、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共同标志。于是,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又有了新的意蕴了。
这种意蕴,在祀典中表现为,由重视天地之祀,趋向更加重视先祖之祀,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壮大而丕显。至宋代,在历经汉、唐的兴衰存亡之后,进一步深化。因而宋太祖在江山初定,百废待兴的乾德初,即“命李昉、卢多逊等分撰历代帝王碑,遣翰林侍诏孙崇望等分诣诸庙,书于石”。“诏三年一享”、“造祭器,送诸陵庙”,“各置守陵户五”,并遣官诣陵致祭。明太祖亦于乾符初握的洪武三年,即“访先代帝王陵寝”,“自伏羲、神农,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文修葺陵庙”(《炎陵志》)。在明代的“御祭文”中,几乎都有祈祝国泰民安之辞。
应该提到的是,在历史上,活跃于古夏地域外的一些民族,亦曾建立过若干割据皇朝,但他们仍追溯炎黄二帝为其先祖。北周,为鲜卑后裔宇文泰所建。《周书.帝纪》载:“太祖文皇帝......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的儿子孝闵帝即位后,诏称:“予本自神农。”辽为契丹族所建,元代脱脱撰《辽史》,直书:“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发祥于古华夏以此的元、清两代,他们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地认同并融入中华文化。元代除沿袭古制,行“郊天”礼、“祀岳渎”之外,十分重视祭先农、耕藉田,奉三皇、祀先医。有元一代,未曾稍怠。至元年间,大学士阿沙不花曾奉命诣陵致祭。清代入关以后,亦于顺治八年(1651),钦定帝王陵寝祭祀:“酃神农”,并钦遣侍读学士白允谦诣陵致祭。此后,凡国有大事,皆诣陵告祭。在现存的37篇“御祭文”中,告即位、亲政、复储的11篇,告靖边、军功的6篇,告灾祈福的1篇。
古华夏文化母体隔海相望的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同样源远流长。台湾的神农信仰,至少始于明代。至今台湾以炎帝神农氏为神主的庙宇达一百三十余座,分别尊称为炎帝、炎王、五谷先帝、五谷爷、神农大帝、先农、先帝爷、药王大帝等。离家渡海,开垦台湾的先民们,对炎帝神农氏除了奉以农神药神,祈祝丰收吉祥之外,更多的是“数典念祖”,不忘根本。
到了近代,中华儿女经过争生存,谋统一,求发展,图富强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敬祖爱国之情已愈来愈强烈。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会员在炎黄二帝陵前的慷慨陈词;就有了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疾笔奋书:“中华终竟属炎黄”;
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披心沥胆:“岳荷炎帝余泽,捍卫湘土,饮水不思源,何异数典忘祖乎?”于是也就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发起,社会各界共襄盛举,对炎帝陵的整修;台湾数十个炎帝神农庙,来炎帝陵为炎帝神农祀像开光;也就有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海内外社会团体对炎帝陵的多次隆重祭典;“中华炎黄圣火”,炎帝陵“炎帝圣火”取火种仪式。
如果说,“五帝之祀”是慎终追远,对天地、自然、先祖的敬畏和酬答,而祀“先啬”、“先医”是报本返始,对农耕文化的推崇和承传,那么始祖之祭,则是敬祖爱国、表达对国家统一、民族昌盛的强烈愿望。
古之祀典,强调“生于心”。《礼记•祭法》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贤者能尽祭之义。”祭祀次数要求不烦不怠:“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至于仪典,乃历代相沿,或因时因地因事各有斟酌。
炎帝陵祀典,宋始有定例。《宋史.礼制》载:“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着于甲令,可举而行。......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又定“太昊、炎帝以下……岁春秋祀以太牢”。宋开宝五年,易为五年一祀。诣陵致祭,则无常例,大致国有大事才遣官告祭。如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天下大旱,宋孝宗诏“衡州葺炎帝陵庙”(《宋史•本纪》),并遣官告祭,禳灾祈福。
明初定议,“每三年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斋往,命有司致祭。又命所在官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又定每三年遣祭陵庙之岁,则停钦天山庙祭。”规定“遣使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
清代祀典,虽因明代旧制,但显添厚重。《清史稿》云:“凡巡幸所莅,皆祭陵庙,有大庆典,祭告亦如之。”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滇乱之后,“遣官致祭,颁册文、香、帛,给黄伞、御仗、龙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遣官诣陵致祭的礼仪十分冗杂。据《炎陵志》载,祭前,由钦天监择定宜祭之日,翰林院撰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分别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名单,题请钦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斋戒,届期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如遇皇帝亲阅,则另有程序。告祭官至地方后,各官朝服跪迎,并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龙亭内,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于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祭日四鼓,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然后集庙门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东戟门入殿。待击鼓三严,告、陪祭官就位。仪式为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中间三献、读祭文。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等均歌乐章。执事礼生达三十九人。陈设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绫寿币各一;祭器为爵、俎、登、铏、簠、簋、笾、豆、篚、罇等四十一件;祭品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梁、型圤、薧鱼、枣、栗、榛、蓤、茨、鹿脯、饼、菹、醢等二十六种;烛二品。时祭,即于每岁春秋仲月吉日,“由守土正印官一员致祭,执事以礼生。”“陈设及行礼仪节与遣官告祭同”,“惟无乐歌”(《炎陵志》)。祭文,由礼部颁发。干隆年间定例,炎帝陵大祭“该银二十一两”,“春秋二季原额银二十两”(《炎陵志》)。
现代祭典,乃在陵殿前举行。陈设为谷、豆类(九十九种)、干、鲜果(九十九种)、鲜活中草药(九十九种)。主祭、陪祭、参祭人员各佩胸花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届时,锣鼓、角号齐鸣,龙狮腾舞,数十支唢呐奏古乐《大开门》,午门徐徐开启。队伍由花篮引导,依次由午门入,至行礼亭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九时九分,祭祀仪式开始。仪程主要有:
⑴典礼仪式开始;
⑵主祭人就位;
⑶击鼓九通,鸣金九响;
⑷鸣炮、奏乐(乐队演奏古乐);
⑸敬献供品(五谷、三牲、鲜果)
⑹敬献花篮;
⑺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座像)三鞠躬;
⑻主祭人恭读祭文;
⑼焚帛书;
⑽鸣炮、奏乐、礼成。
仪式结束后谒陵。
仪式不是固定的,可酌情增减。增加的如介绍参加祭祀的团体或主要人员、宣读祝贺活动的电文、接受捐赠等。仪式前后,在广场举行民间文艺表演。重大祭祀活动则刊碑纪念,并在谒陵后举行揭碑仪式。
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活动,以民间为主,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神农大帝诞辰日进行。钟宗宪先生曾撰文介绍,台北县三重市先啬宫一九九二年祭典盛况:“四月二十五日上午,由善信汇集一百多辆之大鼓车、南北管车、车鼓亭等车队,从先啬宫迎神出发,巡绕市境,市民们则在自家门口摆放香案牲礼祭品,当巡境队伍经过时,双手持香遥拜,并燃放鞭炮;是日,民众依例外烩宴客,各地食客络绎不绝,一时热闹非凡,交通为之堵塞。”其盛况所致,“三重市民代表会因代表参与迎神活动,出席人数不足而流会。”“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为诞辰祭典正式开始,由市长陈景峻亲自主祭,循古礼行三献礼,地方人士均各有所司,与前日之盛况相较,显得庄严肃穆。”
台湾社团在炎帝陵举行的祭祀仪式则较为简单。一九九○年,台北市姜氏宗亲会祭陵仪式为:⑴祭祀仪典开始;⑵鸣炮;⑶主祭者就位;⑷陪祭者就位;⑸全体肃立;⑹上香;⑺献花;⑻献供;⑼读祭文;⑽向始祖炎帝神农氏圣像敬礼;⑾自行上香祭拜;⑿恭焚祭文纸帛;⒀赠送纪念牌;⒁鸣炮;⒂礼成。祭祀后谒陵。近几年,台湾祭陵团体日增,仪式各异。有的着统一服装(古装);有的带炎帝塑像,在炎帝陵殿“开光”;有的仍行三跪九叩首礼,十分虔诚。
今日之炎帝陵,以华夏始祖的归根之地和中华文化的发端之源,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情纽带、不朽的精神圣山。她以跨越时空的力量,牵引着华夏儿女,跨洋过海,翻山越岭,步入其间。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蕴和显示出的文化张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升华。
一炉馨香、袅袅不绝,烧燃了数千年,祈祝着“民富国强”。这是民族的夙愿,是亿兆子孙的心香。
‘玖’ 请问北京天坛皇帝祭天的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现简介如下:
祭前准备: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祭位设置: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镈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祭天时辰: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剧院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⑤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⑦撤馔: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祭天戒律: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要求输祭天事条的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如干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满而惩办了一些官员。
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对此三件小事,干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尤其工部侍郎徐绩受处分最重,革职后被发配新疆。同时,有关官员也被"查明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拾’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
祭祀[1] 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干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