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煤矿井下常用电缆分哪几类
井下常用电缆分为三大类,即铠装电缆,塑料电缆和矿用橡套软包缆。铠装和塑料电缆主要用于井下供电干线或向固定设备供电,矿用橡套软电缆主要向移动设备供电。
具体包括包括mc电缆,mcp电缆,mz电缆,mzp电缆,myq电缆,my电缆,mcptj电缆,myptj电缆,mvv电缆,mkvv电缆,myjv电缆,mkyjv电缆,mhyv电缆,ugf电缆,高压矿用电缆,10kv橡套电缆,6kv矿用电缆,矿用移动电缆,矿用阻燃电缆,mcpt电缆,矿用橡套电缆。
矿井供电系统中,高压供电线路一般都采用铠装电缆,其故障率相对低压供电所采用的要少得多。采区供电是供电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工作环境又较差,因而如何选择电缆的型号与截面,关系到供电运行的安全。
(1)煤矿井筒安装电缆夹具的制作方法扩展阅读
在使用过程中采煤机电缆局部的弯曲半径远远小于标准规定的电缆的弯曲半径,电缆长期频繁受到过度弯曲、拉伸等两种以上应力的复合作用,再加上控制线芯导体截面远远小于电缆主线芯的导体截面,致使控制线芯的断芯。
解决办法:
1、增加煤矿用采煤机电缆的柔软性;
2、增加控制线芯的相对滑移性;
3、增加煤矿用采煤机电缆导体的强度;
4、将导体由原来的束绞结构改为正规绞合,这样可以增加它的弯曲性能,然后在导体外面进行钢丝编织,而增加它的强度;
5、控制线芯可以采用镀锡铜丝和钢丝混合编织。
② 电缆固定夹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电缆固定夹具由防涡流夹具、固定支架等产品组成。
一、防涡流夹具
型号规格:FJ-01~05,适用于6~1000mm2单芯型的分支电缆安装固定、FJ-11~14适用于6~240mm2多芯型或拧绞型的分支电缆安装固定,采用高强度环氧树脂模压成型,具有防涡流、阻燃、不吸水、强度高、品种齐全、安装方便等优点,同固定支架配套使用或单独安装在桥架中。
二、固定支架
型号规格:ZJ-01~05,适用于6~1000mm2单芯型的分支电缆安装固定、ZJ-11~14适用于6~240mm2多芯型或拧绞型的分支电缆安装固定,采用冷轧钢板转弯、焊接成型,表面镀锌或喷塑处理,具有安装方便、品种齐全、美观等特点,固定支架和防涡流夹具配套使用。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9345594.htm
③ 什么是电缆夹具
一种电缆夹持装置包括一个凹形颚板(14),该凹形颚板包括一个带有一个插口(37)和一个尾部(38)的C形轭架(36)。一个凸形夹头(12)包括一个置于插口(37)中进行转动的圆柱形头部(16)和一个径向延伸的尾部(22)。两个尾部的自由端确定了一共四个相对的表面,在这两个尾部互相夹紧在一起时这四个相对表面是互相平行的。凹形颚板尾部的下表面确定一个安装平面(56),而凹形颚板的插口延伸在安装平面的上方和下方。
主权项:一种电缆夹具,包括具有一个尾部(22)和一个部分圆柱形整体头部(16)的一个凸形夹头(12),及具有一个尾部(38)和确定一个部分圆柱形插口(37)的一个整体轭架(36)的一个凹形颚板(14),凸形夹头的头部(16)被接纳在插口中允许夹头与颚板作相对转动,一个电缆接纳口(26)径向地延伸贯穿头部及一个电缆接纳口(42)径向地延伸贯穿轭架,在夹头和颚板的一个打开的转动位置上所述接纳口是互相对准的以容许电缆(54)从其中插入,而在夹头和颚板的一个闭合的转动位置上相当程度地错开以夹住该电缆,所述尾部(22,38)被夹持在一起以将夹头和颚板夹持在闭合位置,以及凹形颚板的底表面(46)确定了一个平面的安装表面(56),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37)与凸形夹头的头部(16)的一部分是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
④ 电缆固定夹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铝合金电缆固定夹按产品用途分为:排线固定夹、电缆固定夹具、电线固定套、电线固定座、CATV固定座、粘式扁型固定夹、可调式配线固定夹、二段式配线固定座、可调式配线固定座、高压电缆夹具、粘式配线固定座、插销式固定座、壁虎型固定座、扎线固定座、粘式扎线固定座、配线固定钮等系列
产品采用高强度防腐铝合金材料制造, 用于固定电缆的摆放位置,其夹紧结构采用螺栓紧固, 固定夹结构紧凑合理,安装方便灵活, 不损伤电缆。
⑤ 固定电缆的卡子叫什么
就叫电缆固定夹,
融裕电缆固定夹用BMC材料,全称是玻纤增强不饱和聚酯团状模塑料,具有高强度、高耐热性、低收缩甚至无收缩、高阻燃性能及耐电压性能。融裕电缆夹,防涡流、耐高温、阻燃、防水。
融裕RYJX电缆夹具,是高层及多层建筑电井中主供电电缆、应急照明电缆和预分支电缆固定的最佳产品。融裕电缆夹具不仅安装便捷,省钱省力,还能够替代电缆桥架使用,因而备受全国各地房地产用户的青睐。
融裕RYJG、RYJH高压电缆固定夹,采用高强度BMC材料制成,适用于输变电、电力、铁路等场合6-220kV高压电缆的安全固定。能够有效防止涡流损耗,提高输变电效率。尤其是设计优雅的RYJH高压电缆夹,即使风吹日晒雨淋,也不变形。实践证明:他不仅是110、220kV高压电缆安全固定的首选产品,也是绝缘铜管母线安全的好帮手。
融裕RYJK矿用电缆夹,是专为煤矿、金矿等矿用电缆安全固定设计的新产品,他独有的金属压板,满足了矿井下电缆至少6米的大跨距固定要求。不仅让矿用电缆安全稳固,而且承受了一定的电缆自重,是主斜井和立井下电缆安全固定的最新选择。
融裕电缆固定夹系列产品,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证明:他们的部分性能甚至超过了BMC原材料的性能要求。因此我们自豪地说:融裕电缆夹是性价比极高的电缆安全防护品。
⑥ 废弃煤矿井筒封闭技术要求
请看《煤矿安全规程》94条。
⑦ 电缆固定夹和电缆抱箍有什么区别
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都可以叫,根据做这个十多年的经验来说,叫抱箍一般指的是比较大的规格。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大多数电缆固定线夹不注明的情况下指的都是铝合金电缆固定线夹,用BMC的材质非常少,BMC回收再利用貌似有点麻烦或者是基本没有再利用价值,强度和耐腐蚀方面也没有太多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稍微便宜一点。另外大直径和电压等级高的用BMC的也相对较少,毕竟有些电缆中间接头固定夹具夹线直径甚至已经达到了450MM。
⑧ 煤矿井下小绞车道如何安装红绿灯安全信号
匡立军在通常情况下,煤矿井下小绞车道不但要运送物料,而且还需要行人。《煤矿安全规程》第347条规定:“斜井串车提升,严禁蹬钩。行车时,严禁行人。”为了使井下人员在上下斜井时能得到行车信号,并及时进入躲避洞,可以在绞车道内每隔几十米安装一组红绿灯信号显示装置。开车时红灯亮,停车时绿灯亮。这样井下工人可在红灯亮时躲避,绿灯亮时行走,避免斜井提升伤亡事故的发生。煤矿井下小绞车道的提升设备通常用JD─11.4型调度绞车,其控制装置一般用QC83─80型或QC83─80N型起动器。将QC83─80或QC83─80N型起动器的二次线路改接一下,外加一个防爆三通接线盒,一个36V、5A的中间继电器,有127V电源,就可以实现小绞车道行车时红灯亮,停车时绿灯亮的目的。下面,就QC83─80、QC83─80N型两种起动器的改接方法分别作一介绍。用QC83─80型起动器控制绞车时,将起动器内腔向上接线室连接的控制线9线和向一侧负荷接线室的控制线8线互换连接。这样,上接线室的控制线为8、13,侧接线室的控制线成为1、2、9。然后将防爆三通接线盒的接线座拆出来,在三通接线
⑨ 高压电缆头怎么做
1、高压电缆头的基本要求
电缆终端头是将电缆与其他电气设备连接的部件,电缆中间头是将两根电缆连接起来的部件,电缆终端头与中间头统称为电缆附件。电缆附件应与电缆本体一样能长期安全运行,并具有与电缆相同的使用寿命。良好的电缆附件应具有以下性能:
线芯联接好: 主要是联接电阻小而且联接稳定,能经受起故障电流的冲击;长期运行后其接触电阻不应大于电缆线芯本体同长度电阻的1.2倍;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耐振动、耐腐蚀性能;此外还应体积小、成本低、便于现场安装。
绝缘性能好: 电缆附件的绝缘性能应不低于电缆本体,所用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要低,在结构上应对电缆附件中电场的突变能完善处理,有改变电场分布的措施。
2、电场分布原理
高压电缆每一相线芯外均有一接地的(铜)屏蔽层,导电线芯与屏蔽层之间形成径向分布的电场。也就是说,正常电缆的电场只有从(铜)导线沿半径向(铜)屏蔽层的电力线,没有芯线轴向的电场(电力线),电场分布是均匀的。
在做电缆头时,剥去了屏蔽层,改变了电缆原有的电场分布,将产生对绝缘极为不利的切向电场(沿导线轴向的电力线)。在剥去屏蔽层芯线的电力线向屏蔽层断口处集中。那么在屏蔽层断口处就是电缆最容易击穿的部位。电缆最容易击穿的屏蔽层断口处,我们采取分散这集中的电力线(电应力),用介电常数为20~30,体积电阻率为108~1012Ω??cm 材料制作的电应力控制管(简称应力管),套在屏蔽层断口处,以分散断口处的电场应力(电力线),保证电缆能可靠运行。
要使电缆可靠运行,电缆头制作中应力管非常重要,而应力管是在不破坏主绝缘层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分散电应力的效果。在电缆本体中,芯线外表面不可能是标准圆,芯线对屏蔽层的距离会不相等,根据电场原理,电场强度也会有大小,这对电缆绝缘也是不利的。为尽量使电缆内部电场均匀,芯线外有一外表面圆形的半导体层,使主绝缘层的厚度基本相等,达到电场均匀分布的目的。
在主绝缘层外,铜屏蔽层内的外半导体层,同样也是消除铜屏蔽层不平,防止电场不均匀而设置的。
为尽量使电缆在屏蔽层断口处电场应力分散,应力管与铜屏蔽层的接触长度要求不小于20mm,短了会使应力管的接触面不足,应力管上的电力线会传导不足(因为应力管长度是一定的),长了会使电场分散区(段)减小,电场分散不足。一般在20~25mm左右。
在做中间接头时,必须把主绝缘层也剥去一部分,芯线用铜接管压接后,用填料包平(圆)。有二种制作方法:
热缩套管: 用热缩材料制作的主绝缘套管缩住,主绝缘套管外缩半导体管,再包金属屏蔽层,最后外护套管。
预制式附件: 所用材料一般为硅橡胶或乙丙橡胶。为中空的圆柱体,内孔壁是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外是主绝缘材料。
预制式安装要求比热缩的高,难度大。管式预制件的孔径比电缆主绝缘层外径小2~5mm。中间接头预制管要两头都套在电缆的主绝缘层外,各与主绝缘层连接长度不小于10mm。电缆主绝缘头上不必削铅笔头(在电缆芯线上尽量留半导体层)。 铜接管表面要处理光滑,包适量填料。
关键技术问题:附件的尺寸与待安装的电缆的尺寸配合要符合规定的要求。另外也需采用硅脂润滑界面,以便于安装,同时填充界面的气隙,消除电晕。预制附件一般靠自身橡胶弹力可以具有一定密封作用,有时可采用密封胶及弹性夹具增强密封。预制管外面同热缩的一样,半导体层和铜屏蔽层,最外面是外护层。
3、电缆终端电应力控制方法
电应力控制是中高压电缆附件设计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电应力控制是对电缆附件内部的电场分布和电场强度实行控制,也就是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电场分布和电场强度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电缆附件运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对于电缆终端而言,电场畸变最为严重,影响终端运行可靠性最大的是电缆外屏蔽切断处,而电缆中间接头电场畸变的影响,除了电缆外屏蔽切断处,还有电缆末端绝缘切断处。为了改善电缆绝缘屏蔽层切断处的电应力分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几何形状法
采用应力锥缓解电场应力集中:应力锥设计是常见的方法,从电气的角度上来看也是最可靠的最有效的方法。应力锥通过将绝缘屏蔽层的切断处进行延伸,使零电位形成喇叭状,改善了绝缘屏蔽层的电场分布,降低了电晕产生的可能性,减少了绝缘的破坏,保证了电缆的运行寿命。采用应力锥设计的电缆附件有绕包式终端、预制式终端、冷缩式终端。
3.2 参数控制法
采用高介电常数材料缓解电场应力集中 高介电常数材料:采用应力控制层---上世纪末国外开发了适用于中压电缆附件的所谓应力控制层。其原理是采用合适的电气参数的材料复合在电缆末端屏蔽切断处的绝缘表面上,以改变绝缘表面的电位分布,从而达到改善电场的目的。另一方法是增大屏蔽末端绝缘表面电容(Cs),从而降低这部分的容抗,也能使电位降下来,容抗减小会使表面电容电流增加,但不会导致发热,由于电容正比于材料的介电常数,也就是说要想增大表面电容,可以在电缆屏蔽末端绝缘表面附加一层高介电常数的材料。
目前应力控制材料的产品已有热缩应力管、冷缩应力管、应力控制带等等,一般这些应力控制材料的介电常数都大于20,体积电阻率为108-1012Ω.cm。应力控制材料的应用,要兼顾应力控制和体积电阻两项技术要求。
虽然在理论上介电常数是越高越好,但是介电常数过大引起的电容电流也会产生热量,促使应力控制材料老化。同时应力控制材料作为一种高分子多相结构复合材料,在材料本身配合上,介电常数与体积电阻率是一对矛盾,介电常数做得越高,体积电阻率相应就会降低,并且材料电气参数的稳定性也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时间电场中运行,温度、外部环境变化都将使应力控制材料老化,老化后的应力控制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积电阻率变大,应力控制材料成了绝缘材料,起不到改善电场的作用,体积电阻率变小,应力控制材料成了导电材料,使电缆出现故障。这就是应用应力控制材料改善电场的热缩式电缆附件为什么只能用于中压电力电缆线路和热缩式电缆附件经常出现故障的原因所在,同样采用冷缩应力管和应力控制带的电缆附件也有类似问题。
采用非线性电阻材料---非线性电阻材料(FSD)也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它利用材料本身电阻率与外施电场成非线性关系变化的特性,来解决电缆绝缘屏蔽切断处电场集中分布的问题。非线性电阻材料具有对不同的电压有变化电阻值的特性。当电压很低的时候,呈现出较大的电阻性能;当电压很高的时候,呈现出较小的电阻性能。采用非线性电阻材料能够生产出较短的应力控制管,从而解决电缆采用高介电常数应力控制管终端无法适用于小型开关柜的问题。
非线性电阻材料亦可制成非线性电阻片(应力控制片),直接绕包在电缆绝缘屏蔽切断处上,缓解这一点的应力集中的问题。
4、中低压电缆附件主要种类
中低压电缆附件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产品种类主要有热收缩附件、预制式附件、冷缩式附件。它们分别有以下特点:
4.1 热收缩附件
所用材料一般为以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EVA)及乙丙橡胶等多种材料组分的共混物组成。该类产品主要采用应力管处理电应力集中问题。亦即采用参数控制法缓解电场应力集中。主要优点是轻便、安装容易、性能尚好,价格便宜。
应力管是一种体积电阻率适中(1010-1012Ωcm),介电常数较大(20--25)的特殊电性参数的热收缩管,利用电气参数强迫电缆绝缘屏蔽断口处的应力疏散成沿应力管较均匀的分布。这一技术一般用于35kV及以下电缆附件中。因为电压等级高时应力管将发热而不能可靠工作。
其使用中关键技术问题是:
要保证应力管的电性参数必须达到上述标准规定值方能可靠工作。另外要注意用硅脂填充电缆绝缘半导电层断口出的气隙以排除气体,达到减小局部放电的目的。交联电缆因内应力处理不良时在运行中会发生较大收缩,因而在安装附件时注意应力管与绝缘屏蔽搭盖不少于20mm,以防收缩时应力管与绝缘屏蔽脱离。热收缩附件因弹性较小,运行中热胀冷缩时可能使界面产生气隙,因此密封技术很重要,以防止潮气浸入。
4.2 预制式附件
所用材料一般为硅橡胶或乙丙橡胶。主要采用几何结构法即应力锥来处理应力集中问题。 其主要优点是材料性能优良,安装更简便快捷,无需加热即可安装,弹性好,使得界面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是近年来中低压以及高压电缆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的不足在于对电缆的绝缘层外径尺寸要求高,通常的过盈量在2~5mm(即电缆绝缘外径要大于电缆附件的内孔直径2~5mm),过盈量过小,电缆附件将出现故障;过盈量过大,电缆附件安装非常困难(工艺要求高)。特别在中间接头上问题突出,安装既不方便,又常常成为故障点。此外价格较贵。
其使用中关键技术问题是:
附件的尺寸与待安装的电缆的尺寸配合要符合规定的要求。另外也需采用硅脂润滑界面,以便于安装,同时填充界面的气隙。预制附件一般靠自身橡胶弹力可以具有一定密封作用,有时可采用密封胶及弹性夹具增强密封。
4.3 冷缩式附件
所用材料一般为硅橡胶或乙丙橡胶。冷缩式附件一般采用几何结构法与参数控制法来处理电应力集中问题。几何结构法即采用应力锥缓解电场集中分布的方式要优于参数控制法的产品。
与预制式附件一样,材料性能优良、无需加热即可安装、弹性好,使得界面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与预制式附件相比,它的优势在如安装更为方便,只需在正确位置上抽出电缆附件内衬芯管即可安装完工。所使用的材料从机械强度上说比预制式附件更好,对电缆的绝缘层外径尺寸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电缆附件的内径小于电缆绝缘外径2mm(资料上这样的,这与预制式附件要求2~5mm有偏差-编者)就完全能够满足要求。因此冷缩式附件施工安装比较方便。其最大特点是安装工艺更方便快捷,安装到位后,其工作性能与预制式附件一样。价格与预制式附件相当,比热收缩附件略高,是性价比最合理的产品。
另外,冷缩式附件产品从扩张状况还可分为工厂扩张式和现场扩张式两种,一般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冷缩式附件多采用工厂扩张式,其有效安装期在6个月内,最长安装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否则电缆附件的使用寿命将受到影响。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冷缩式附件则多为现场扩张式,安装期限不受限制,但需采用专用工具进行安装,专用工具一般附件制造厂均能提供,安装十分方便,安装质量可靠。
5、铅笔头问题
在制作终端头时,可以不削铅笔头。但是,如电缆绝缘端部与接线金具之间需包绕密封带时,为保证密封效果,通常将绝缘端部削成锥体,以保证包绕的密封带与绝缘能很好的粘合。在制作中间接头时,如果所装接头为预制型结构(含预制接头、冷缩接头),绝缘端部不要削成锥体,因为这种类型的接头,在接头内部中间部分都有一根屏蔽管,该屏蔽管的长度只比铜或铝连接管稍长,如电缆绝缘削成锥体,锥体的根部将离开屏蔽管,连接管部分的空隙将不会被屏蔽,从而影响到接头的性能,造成接头在中部击穿。如果所装接头为热缩型或绕包型结构时,绝缘端部必须削成锥体,即制成反应力锥,同时必须将锥面用砂带抛光,因为锥面的长度远大于绝缘端部直角边的长度,故而沿着锥面的切向场强远小于绝缘直角边的切向场强,沿锥面击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接头的性能。
6、应力管和应力疏散胶
电缆附件中应力管和应力疏散胶主要用于缓和分散电应力的作用,应力管和应力疏散胶的材质构成都是由多种高分子材料共混或共聚而成,一般基材是极性高分子,再加入高介电常数的填料等等。应力管和应力疏散胶中是否含有半导体成分这就要看生产厂家的材料配方了,有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7、电缆接地问题
在制作电缆头时,将钢铠和铜屏蔽层分开焊接接地,是为了便于检测电缆内护层的好坏,在检测电缆护层时,钢铠与铜屏蔽间通上电压,如果能承受一定的电压就证明内护层是完好无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用不着检测电缆内护层,也可以将钢铠与铜屏蔽层连在一起接地(提倡分开引出后接地)。
电力安全规程规定: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缆都采用两端接地方式,这是因为这些电缆大多数是三芯电缆,在正常运行中,流过三个线芯的电流总和为零,在铝包或金属屏蔽层外基本上没有磁链,这样,在铝包或金属屏蔽层两端就基本上没有感应电压,所以两端接地后不会有感应电流流过铝包或金属屏蔽层。
感应电压的大小与电缆线路的长度和流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电缆很长时,护套上的感应电压叠加起来可达到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在线路发生短路故障、遭受操作过电压或雷电冲击时,屏蔽上会形成很高的感应电压,甚至可能击穿护套绝缘。
三、改善电场分布的措施
1、在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接头中,改善其护套断开处电场分布的方法有几种
(1)胀喇叭口:在铅包割断处把铅包边缘撬起,成喇叭状,其边缘应光滑、圆整、对称。
(2)预留统包绝缘:在铅包切口至电缆芯线分开点之间留有一段统包绝缘纸。
(3)切除半导电纸:将半导电纸切除到喇叭口以下。
(4)包绕应力锥:用绝缘包带和导电金属材料包成锥形,人为地将屏蔽层扩大,以改善电场分布。
(5)等电位法:对于干包型或交联聚乙烯电缆头,在各线芯概况绝缘表面上包一段金属带,并将其连接在一起。
(6)装设应力控制管:对于35kv及以下热缩管电缆头,首先从线芯铜屏蔽层末端方向经半导体带至线芯绝缘概况包绕2层半导体带,然后将相应规格折应力管,套在铜屏蔽的末端处,热缩成形。
2、目前中压电缆附件中改善电场分布的措施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几何型:是通过改变电缆附件中电压集中处的几何形状来改变电场分布,降低该处的电场强度,如包应力锥、预制应力锥、削铅笔头、胀喇叭口等。二是参数型:是在电缆末端铜屏蔽切断处的绝缘上加一层一定参数材料制成的应力控制层,改变绝缘层表面的电位分布,达到改善该处电场分布的目的。如常见的应力控制管、应力带等。
⑩ 煤矿井下电缆吊挂离地高度标准是多少哪里有规定
这一般没有硬性规定,电缆吊挂一般不能遭受淋水,还一般不与压风管、供水管在巷道同一侧敷设,必须与瓦斯抽放管路分挂在巷道两侧。
所以说吊挂高度因地制宜,原则上能高尽量高一些,不低于1.8米最好。当然条件受限制,即使吊高1米,也是可以的。掌握一个原则,电缆不受水淋、车撞,减少这些隐患存在的可能即可。
煤矿安全规程相关条款:
第四百六十九条 电缆不应悬挂在风管或水管上,不得遭受淋水。电缆上严禁悬挂任何物件。电缆与压风管、供水管在巷道同一侧敷设时,必须敷设在管子上方,并保持0.3m以上的距离。在有瓦斯抽放管路的巷道内,电缆(包括通信、信号电缆)必须与瓦斯抽放管路分挂在巷道两侧。盘圈或盘“8”字形的电缆不得带电,但给采、掘机组供电的电缆不受此限。
井筒和巷道内的通信和信号电缆应与电力电缆分挂在井巷的两侧,如果受条件所限:在井筒内,应敷设在距电力电缆0.3m以外的地方;在巷道内,应敷设在电力电缆上方0.1m以上的地方。
高、低压电力电缆敷设在巷道同一侧时,高、低压电缆之间的距离应大于0.1m。高压电缆之间、低压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mm。
井下巷道内的电缆,沿线每隔一定距离、拐弯或分支点以及连接不同直径电缆的接线盒两端、穿墙电缆的墙的两边都应设置注有编号、用途、电压和截面的标志牌。
第二十二条 运输巷两侧(包括管、线、电缆)与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建矿井、生产矿井新掘运输巷的一侧,从巷道道碴面起1.6m的高度内,必须留有宽0.8m(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为1m)以上的人行道,管道吊挂高度不得低于1.8m;巷道另一侧的宽度不得小于0.3m(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为0.5m)。巷道内安设输送机时,输送机与巷帮支护的距离不得小于0.5m;输送机机头和机尾处与巷帮支护的距离应满足设备检查和维修的需要,并不得小于0.7m。巷道内移动变电站或平板车上综采设备的最突出部分,与巷帮支护的距离不得小于0.3m。
(二)生产矿井已有巷道人行道的宽度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要求时,必须在巷道的一侧设置躲避硐,2个躲避硐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40m。躲避硐宽度不得小于1.2m,深度不得小于0.7m,高度不得小于1.8m,躲避硐内严禁堆积物料。
(三)在人车停车地点的巷道上下人侧,从巷道道碴面起1.6m的高度内,必须留有宽1m以上的人行道,管道吊挂高度不得低于1.8m。
第四百六十八条 敷设电缆(与手持式或移动式设备连接的电缆除外)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电缆必须悬挂:
1.在水平巷道或倾角在30°以下的井巷中,电缆应用吊钩悬挂;
2.在立井井筒或倾角在30°及其以上的井巷中,电缆应用夹子、卡箍或其他夹持装置进行敷设。夹持装置应能承受电缆重量,并不得损伤电缆。
(二)水平巷道或倾斜井巷中悬挂的电缆应有适当的弛度,并能在意外受力时自由坠落。其悬挂高度应保证电缆在矿车掉道时不受撞击,在电缆坠落时不落在轨道或输送机上。
(三)电缆悬挂点间距,在水平巷道或倾斜井巷内不得超过3m,在立井井筒内不得超过6m。
(四)沿钻孔敷设的电缆必须绑紧在钢丝绳上,钻孔必须加装套管。
抄录一个井下电缆吊挂标准给你,供参考
1、 通用标准
(1)动力电缆和通讯信号电缆进行分类吊挂,通讯信号电缆挂在动力电缆上方,间距大于100mm;信号电缆之间、动力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
电缆钩间距1.5米,吊挂高度距底板不少于1.米;
(2)巷道交岔点处电缆要顺巷帮垂直上行,在巷道肩窝处弯成圆弧,不拐死弯,然后贴顶吊挂到对帮指定位置。
(3)单根通讯信号电缆过帮过顶采用塑料扎头,每0.5米捆扎一扣。
(4)多根电缆从巷道的一边过到另一边时,电缆沿巷顶板贴顶敷设且电缆走向与巷道走向垂直,电缆固定用专用的电缆卡箍(见附图),间距为不大于0.6米。
(5)电缆出开关、接线盒后先向下弯曲,比喇叭口低50mm以上,两侧电缆弯曲弧度自然一致。
(6)小绞车操作台上的四小电器出线必须保证出线弧度。
(7)四小电器出线必须保证四小电器中心线高于两侧电缆50mm 以上。
(8)高压接线盒,两头的电缆余量必须大于500mm,接线盒应与巷道方向一致,用电缆钩或固定架固定在帮上,离巷道底板1.5m,并按标准做好接地。
(9)低压接线盒,两头的电缆余量必须大于300mm,四通必须盖向外,小喇叭口朝下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巷道帮上。
(10)接线盒两端电缆弯曲部分随电缆自由走向而固定,高度离巷道底板不低于1.5m,严禁强行弯曲。遇到风水管时,必须相距300mm以上。
(12)电缆标志牌的悬挂:电缆标志牌必须规格统一,标志牌上的内容包括电缆的管理单位、规格型号、长度和用途等;悬挂地点:在改变电缆直径、接线盒出线端、电缆的拐弯处、分岔处均应悬挂电缆标志牌。在采掘巷道内,原则上沿电缆走向每100米悬挂一块电缆标志牌,不足100米时,至少应在一处悬挂电缆标志牌。在大巷等其它通过电缆的巷道内,每200米悬挂一块电缆标志牌。
(13)严禁电缆吊挂时的盘圈现象,禁止盘圈的电缆(包括盘成“∽”字型)带电运行,但采煤机上的电缆除外。
(14)碹头、三叉口、拐弯处的电缆、电缆悬挂间距可适当减少,平滑过度,以求达到整齐美观。
(15)井下电缆要保持干净,相关责任单位要定期擦洗。
2、大巷、石门与主要运输斜巷永久电缆吊挂标准
(1)大巷、石门与主要运输斜巷电缆的敷设采用永久电缆钩吊挂。
(2)大巷与石门电缆走向与腰线平行,电缆钩与腰线垂直,电缆钩形成的平面与大巷侧面平行。电缆钩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5米且钩间距要均匀,电缆吊挂高度不小于1.5米。
(3)主要运输斜巷电缆电缆走向与腰线平行,电缆吊挂高度距地不小于1.5米。电缆钩形成的平面与巷道侧面平行。电缆钩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5米且钩间距要均匀。
(3)大巷电缆钩的制作由机电科根据动力电缆计通讯信号电缆的根数,并留有一定备用电缆沟出图,经机电副总审批后由机厂加工,机电科负责安装吊挂。
(4)斜巷电缆钩的制作由运输科根据动力电缆计通讯信号电缆的根数,并留有一定备用电缆沟出图,经机电副总审批后由机厂加工运输负责安装吊挂。
3、煤巷两道电缆吊挂标准
(1)煤巷两道电缆使用聚乙烯电缆钩吊挂。
(2)电缆钩采用2″钢丝绳或8#钢丝吊挂,钢丝绳(钢丝)不小于60米拉一次,并用花杆螺丝张紧。
(3)使用聚乙烯电缆钩吊挂,规格为20的吊挂通讯信号电缆;规格为28的吊挂4mm2电缆;规格为38的吊挂6-10mm2电缆;规格为48和50的吊挂16mm2、25mm2、35mm2电缆;规格为68的吊挂50mm2、70mm2电缆;规格为80的吊挂95mm2以上的电缆。电缆钩间距1.5米,用14#铁丝固定在拉紧的钢丝绳或8#钢丝上,固定铁丝单股拧两圈,丝头剪短拧向帮。
(4)迎头及部分地点单根小线吊挂采用铁丝拉线,然后用塑料扎头捆绑,取代现在用铁扎线绑扎。
4、岩巷电缆吊挂标准
(1)巷道动力电缆、通讯及信号电缆使用焊接式电缆钩;电缆钩表面要刷成杏黄色.电缆钩固定在巷帮上,间距1.5米,要求电缆吊挂与底帮平行,电缆吊挂后形成一条直线。
(2)迎头接线盒出多根小电缆时,用塑料扎头绑好,做到横平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