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度测量器怎么使用
1、到被测地点,从箱中取出红外测温仪;
2、右手握住测温仪手柄,食指扣动一下开关,将听到“BI-BI”的声音,电源接通,屏幕将显示你正对物体的温度,测量时要注意距离系数K,本机K=D:S=12:1,通俗理解为测量范围为12m远时,被测物体面积为直径1米的圆,如果大于12m处存在一个1m直径的物体,测量的物体温度将不准确。
3、要测量物体,将镜头正对被测物体,按住开关将进行测量,这时屏幕左上侧将出现扫描(SCAN)符号,表示正在测量,松开开关,屏幕左上侧将出现保持(HOLD)符号,这是屏幕上显示的即是被测物体温度。
4、在视线不清或者黑暗的环境中使用该仪器,先松开电源开关按钮,然后按一下镭射/背光灯(LASER/BACKLIT)按键,这是屏幕上将显示镭射/背光灯符号,这是按下开关测量,将会看到被测物体上出现红色小点,表明正在对该区域进行测温。不用时,松开电源开关键,再按镭射/背光灯按钮,按一下无镭射,按两下无背光灯,按三下没有背光灯和镭射。
5、在检测一个面(如密闭)时,可用定点法,每次测定时必须及时记录。测量数据自动保持7秒,没有操作,30秒自动关机。背光灯延迟十秒后自动关闭。
2. 检验氮气的方法
1、将燃着的镁条(Mg)伸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镁条(Mg)会继续燃烧,提取出燃烧剩下的灰烬(白色粉末Mg3N2),加入少量热水,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氨气)如燃烧后的杂质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那么就不能说明是氮气。
2、将镁在氮气里燃烧,若生成淡黄色固体(氮化镁),则气体就是氮气。
(2)氮气测量温度的方法扩展阅读:
物理性质
氮气在常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熔点是63 K,沸点是77 K,临界温度是126 K,难于液化。溶解度很小,常压下在283 K 时一体积水可溶解0.02体积的氮气。
氮气是难液化的气体。氮气在极低温下会液化成无色液体,进一步降低温度时,更会形成白色晶状固体。在生产中,通常采用黑色钢瓶盛放氮气。
由于氮的化学惰性,常用作保护气体,如:瓜果,食品,灯泡填充气。以防止某些物体暴露于空气时被氧所氧化,用氮气填充粮仓,可使粮食不霉烂、不发芽,长期保存。液氮还可用作深度冷冻剂。
作为冷冻剂在医院做除斑,包,豆等的手术时常常也使用,即将斑,包,豆等冻掉,但是容易出现疤痕,并不建议使用。高纯氮气用作色谱仪等仪器的载气。用作铜管的光亮退火保护气体。跟高纯氦气、高纯二氧化碳一起用作激光切割机的激光气体。
氮气也作为食品保鲜保护气体的用途。在化工行业,氮气主要用作保护气体、置换气体、洗涤气体、安全保障气体。用作铝制品、铝型材加工,铝薄轧制等保护气体。用作回流焊和波峰焊配套的保护气体,提高焊接质量。用作浮法玻璃生产过程中的保护气体,防锡槽氧化。
3. 氮气检测仪的原理是什么
氮气检测仪可以用色谱测,但是价格太贵。
如果是测量氮气的纯度,可以反测氧含量
像氮气检测仪一般用于制氮机和反应釜这些场合,测量的氧气量程一般为0.01~10%VOL左右
AGA1000d可以实现氮中氧的过程量分析
4. 温度测量属于哪种测量方法答案
温度测量的方法有多种,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是利用金属的热点效应进行测量,当金属丝两端的温度不同时,会产生对应的热电势,对此我们把热电偶测温称为热电式温度检测元件;用热电阻测温是利用热电阻变应特点进行对温度的检测,当温度变化时,金属丝的电阻值就发生变化,根据不同温度对应变化的电阻值可检测出温度的变化,我们也把热电阻称之为热电阻测温元件;利用金属的热胀冷缩特点,用不同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片绕制成螺旋形状,其测温端为固定点,当温度发生变化时,螺旋金属片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旋转,由此带动温度计的指针指示温度值,我们把它称之为变应力温度计;同样利用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特性,制成的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以及氮气等气体的温包温度计,液体温度计可以从玻璃管上直接读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温包温度计是利用气体膨胀、收缩时,驱动包体内的活塞,由活塞推、拉软丝杆来驱动表头指针进行指示,我们把它们称之为膨胀式温度计;任何物体在大于热力学温度零度以上时,其分子的热运动都会产生红外线,温度越高其红外线的辐射也越大,利用红外线接收器就可检测到物体的温度,我们就把红外线温度计称之为热辐射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是面前唯一的不与被测物体接触的温度检测器。所谓温度元件就是,热电偶、热电阻是感应温度变化而发出的热电势、电阻值,它本身不能显示温度值,需要通过与此相连的温度变送器进行转换成标准电信号,由显示器进行指示,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之为温度检测元件。
5. 用氮气做压力试验。如何测瓶中氮气的温度了
温差电偶温度计,插到密闭的容器里就行了 。实验室都应该有这样的配套设备啊
6. 氮气检测仪具有什么功能
很简单可以检测氮气的纯度啊
国内一般都转化为反测0.01~10%VOL的氧气
7. 怎样检测氮气瓶里装有多少氮气
检测氮气瓶里装有氮气量的方法是采用压力表和温度计,
通过测量得到的压力和温度,并且已知气瓶体积,
采用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氮气质量。
8. 怎么测温度
什么是温度?
维基网络的定义是: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把这句话拆成前半句和后半句分开解释好了。
—————————————————热力学的分割线—————————————————
前半句很好理解,一个东西,用手摸过去,温度高的热,温度低的冷。很直观。但是你可能会进一步问,为什么会感觉冷,为什么会感觉热?
具体的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我记得知乎貌似有其它问题,解释的挺好。简单来说,所谓冷的东西,就是会从人体吸收热量的状态;热的东西,则是会将热量传递给人体。
看起来还是很直接很废话是不是,但为了解释这么一句话,其实需要好几个热力学的理论:
1.什么是热量?
2.热量在什么情况下会传导?
先讨论第二个问题。这里就要祭出大名鼎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维基网络 热力学第二定律 开尔文表示(热力学每一条定律都有好多等价的表达,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网络):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等等,怎么又回到对温度的定义上来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热力学上的不可逆过程(即熵增大原理)。我们把这句话换个肯定的表达方式:在没有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其它影响的典型例子:空调),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
问题2解决~虽然现在的逻辑是这样的:
你感觉到物体比你的手热==热量从物体传导到了你手上==物体比你的手热。
╮(╯_╰)╭
遗憾的是,从热力学的角度,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经验定律,无法解释和证明。
好在我们有统计力学。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先放一放。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热量?
维基网络 Heat (中文的已经不能看了……):热量是不同于做功或是物质转移之外的,一种能量的转移。
深入的讨论的话,这里又有一堆细节可以说了。
能量是什么?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有正能量,就是说他能对外做很多功(大误)。
能量要如何转移呢?这句话说的很清楚。1)做功。我打你一拳,我就给了你一大坨能量;2)物质转移。你吃了一斤肉,除了长胖之外也获得了大量的能量(严格来说,这里不能考虑消化吸收的过程,不过暂时就不讨论这个了);3)热量。你玩了一个晚上的小米,获得了大量的热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热量是能量的【转移】,它是一个过程量,不是一个状态量。什么意思呢?请跟我做下面几个判断正误:
A. 某物质温度高,所以它的能量高。
B. 某物质温度高,所以它的热量高。
C. 某物质温度高,所以它与低温物体接触时,传输的能量高。
D. 某物质温度高,所以它与低温物体接触时,传输的热量高。
在不咬文嚼字的前提下,四句话里面,唯一错误的是B。
不是状态量的意思就是,”一个物体的热量“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日常口语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但是,我们可以说物体得到了多少热量,温度变化了多少。
Q=CvT. 热量=热容x温度变化。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动力学的分割线—————————————————
接下来说说微观的定义: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热运动是什么?
简而言之,围观尺度上的,无规则的运动。
比如一滴墨水在清水里面的扩散,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就是一种热运动的表现形式。而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也就是热运动越剧烈(为了理解温度的定义,请把这句话的推导倒过来);
而溪水的流动,空气的流动(也就是风),则不属于这一类。
为什么会热运动?
因为分子有能量。一般来说,能量就分两种,一种是势能,一种是动能。
势能,诸如重力势能mgh,跟所在的场是有关系的,脱离了场(比如太空中)就可以不予考虑。
(顺便说一句,势能的零点是不好确定的,比如你在遥远的太空的重力势能究竟应该是0呢,还是mgh从0积分到无穷呢。)
动能,1/2mv^2,也都耳熟能详是不是。
好了,接下来是动力学,或者说统计力学入门(凭回忆手打,可能有误):
我们说,分子都是有动能的。
分子有没有可能没有动能呢?有可能。温度越低,动能越小。这个极限,就在绝对零度。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有-273.15℃这个数字存在了。实验和理论都给出了这个数字。在这个温度下,分子的热运动停止了,动能为0。绝对零度的完美晶体,熵亦为0.
(要不要解释一下熵……算了关系不大,先留个位子好了。)
分子的动能不可能为负值,也就是说,不可能实现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了。
而绝对零度本身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了。
(继续留下一个坑。)
接下来一个问题:要如何描述分子的动能?换句话说,微观上的动能,要如何与宏观上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这里,便引入了温度的概念。
很直观的想法,我用温度表示动能,乘以一个系数表示正比关系,不就可以了?
先不考虑和前面热力学部分的衔接问题。假设分子拥有E=1/2mv^2的动能,不妨就认为……
我知道手打的你们看不清……这是维基网络上面的公式。
k就是大名鼎鼎的玻尔兹曼常数。(记错了不要怪我)
关于这个公式的两点说明,不想深究的可以不看:
1.有人可能看到了v的下标,这里就有一个自由度的问题:一个分子,我的平动动能很好理解,就是一般我们理解的1/2mv^2。问题是,考不考虑转动呢?转动也是有能量的啊?乃至还有其它的运动形式?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引入自由度的概念。三维空间的速度,可以分解为x,y,z三个方向上的向量,也就是三个方向上的动能。这每一个方向,便是一个自由度。再考虑旋转呢?复杂分子还有可能有很多个轴呢?没关系,每一个当成一个自由度就好了,每一个都是一个1/2kT。最后加一起,就是总的动能。反正你也只关心温度是不是。
还有一点,低温情况下,有的自由度可能不纳入计算。你可以理解为……温度太低冻的动不了。这个结果就是低温情况下用3/2kT,温度高了可能就是5/2,7/2,等等了。
2.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更加大名鼎鼎的pV=nRT。理想气体常数R正是玻尔兹曼常数k乘以一个阿伏伽德罗常数N。(微观到宏观)
———————————————热力学与动力学统一的分割线———————————————
现在的问题是,说了一堆围观的动力学,也定义了温度的概念,然而这些分子的热运动,和我们日常见到的冷热究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前面的讨论已经说过了,分子的温度和热运动的动能有个很简单的正比关系。那么很自然的,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用在这里,我们能得出结论:动能大的分子和动能小的分子相遇时,会发生动能的转移,也就是宏观上观测到的热量,从而导致了温度的变化。围观层面上,这一点也很好理解:
能量高的分子与能量低的分子相遇,在无数次弹性碰撞中,发生了能量的交换,最终实现了能量的平均分布,也就是相同的温度。(应该是有具体的计算证明的,不过找了许久没找到,以后发现了再加上。)
————————————————人体对温度感知的分割线————————————————
记得知乎上有过这个问题:如果说温度的实质是分子的不规则运动,那么我们的皮肤是如何感知温度的? - 生活
为了方便我就顺便总结一下好了:
1.人体皮肤下面有三种温度感受器:冷感受器、温热感受器和痛感受器——分别感受冷热和极端温度,并将其传输给大脑;
2.这些感受器由神经细胞组成,修饰以专门用途的蛋白质;
3.这些蛋白质包含有特定的离子通道。在特定温度下,离子通道会被打开,使得离子得以通过。这些通过的离子便通过其特定的化学反应或是电势来传输温度的信息;
到这一步就已经是微观的尺度了。为什么温度能改变蛋白质的形态?(感觉是废话……但还是写一点好了)
形态的变化,本质上不是因为温度,而是因为温度差带来的热传导,从而导致能量上的变化。能量不仅仅被用作热运动,还可以用来发生其它的反应,诸如晶体的融化,诸如蛋白质的变形。
9. 气温是什么 气温怎么测量
一、气温概念
1、气温,空气的温度。我国以摄氏温标℃表示。
2、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中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摄氏度。一般一天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
二、气温测量方法
1、气温是衡量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表示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的大小。通常用摄氏温标(t)来表示,也有用华氏温标(F)表示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常用绝对温度(T)表示,其换算关系为:
t = 5*( F—32 ) /9 t = T — 273.15
2、地面气温一般指距地面1.25-2.0米处的大气温度。测量时,为了防止太阳辐射对观测值的影响,测温仪器必须放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并且还要满足测量元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3、气象台站用来测量近地面空气温度的主要仪器是装有水银或酒精的玻璃管温度表。因为温度表本身吸收太阳热量的能力比空气大,在太阳光直接曝晒下指示的读数往往高于它周围空气的实际温度,所以测量近地面空气温度时,通常都把温度表放在离地约1.5m处四面通风的百叶箱里。气象部门所说的地面气温,就是指高地面约1.5m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10. 液氮罐内温度的分布如何测量
如何测量液氮罐内温度的分布
摘要:对装有少量液氮的液氮罐内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温度分布模型。研究表明,在10L容积的液氮罐内注入少量液氮时,罐内温度可保持低于-130℃持续约25天,适用于多种场合的超低温保存。通过调节距离液氮面的高度,可选择保存样品的温度范围并控制样品的升降温速度。理论计算的温度分布与测量的结果符合较好,证实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为测量液氮罐内温度的分布,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选择常用的10 L 的液氮罐( 内径0. 115 m) ,往罐内注入约4—5 L 液氮,静态放置2
天,待液氮罐系统彻底稳定后,实测液氮罐内上部空间( 约0. 12 m高) 中的温度分布。鉴于所需测量的温度较低,范围广,测量温度的温度计选用数字式铂电阻温度计(
昆明特普瑞仪表有限公司生产) ,它根据铂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的规律来测量温度,最低可测- 200℃,该温度计的标称误差为± 0. 5 ℃。
由于铂电阻温度计在超低温段的响应时间较长,而液氮的挥发又快,如测量时间过长,热交换将导致液氮罐内的液氮减少,罐内低温氮气所占的空间及相应的温度分布也会随之而改变。
为此,特殊设计了测量装置、液氮罐盖板和控制架。在盖板上方设计了一个角度盘,方便测量不同径向的空间温度;
还在盖板下方添加一个泡沫塞,减少测量时罐内空间与外界的热交换,泡沫塞的中心开一个小孔,方便铂电阻温度计导线的通过。控制架的设计则包含支架、读数直尺和探头固定3
个部分,其中,固定温度计探头的钢丝伸入液氮罐的一端特别设计有一定的弯角,方便将探头伸入液氮罐以精确测量不同半径点上的温度。
在每次测量前,用水平仪进行水平校准,从而保持液氮罐系统的平正,做到温度测量点在同一平面内,且操作简便,读数快捷,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