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直接从静止煤采样时,应采取哪些不同深度的试样
煤炭化验过程主要包括采样、制样以及化验这三部分。
采样就是采集煤样。采集后的煤样需要经过破碎、干燥,将煤样破碎到一定粒度,然后经过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进行粉碎,这其中包括了空气干燥等等的操作。制样粉碎机粉碎后的煤样,一般在80目到200目之间,这样的煤样就可以用来化验了。
煤炭化验的指标主要包括发热量(高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全硫、灰分、挥发分、水分,另外还有灰熔点、粘结指数、胶质层、碳氢含量等指标。
一般常规五项的化验需要用到量热仪(发热量)、测硫仪(全硫)、马弗炉(灰分、挥发分)、干燥箱(烘干和测水分)、破碎机(有颚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电子天平(称样用)。
煤炭化验采制化流程:
1、 采样 八点取样法
方法:在被采样四周取有代表性的八个点,共采3~5千克
采样深度为0.4米,煤堆表面的煤不宜采取。因为堆表面的煤在空气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后,性质也逐渐变化。取样铲的使用角度与煤堆表面呈垂直状,遇到矸石、大块、黄铁矿时不可以随意舍弃。采样后如不及时化验,试样应密封。
2、破碎 鄂式破碎机
方法:将试样粒度破碎至<13mm或<6mm水分小的可一次性破碎到6mm
3、缩分 堆锥四分法(二分器法取一边的一份,全部通过二分器,再进行缩分至需要重量) 方法:将破碎过的试样摊成圆锥状,十安交叉分成四份,取对角两份,另两份舍去,然后,再混合摊成圆锥状,进行缩分,直至最后缩分至所需重量既可(约100g) 4、烘干 制空气干燥基
方法:将缩分过的试样平摊于不锈钢盘中,厚度不大于粒度的1.5倍,待干燥箱温度升至145度时,将试样放入,鼓风条件下(提前3分钟鼓风),干燥30~40分 注: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5、全水分(外水) 方法:a、用预先干燥并称量过的称量瓶(75乘35),迅速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煤样10~12g,平摊在称量瓶中
b、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45度的干燥箱中,鼓风条件下,干燥30~40分(国标法:105~110度,鼓风情况下,烟煤1小时,无烟煤1.5小时)
c、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既盖上盖,在空气中冷却约5分,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分)称量
d、进行栓查性干燥,每次30分,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1g或质量有所增加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应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作为计算依据。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全水分计算公式;
Mt=m1/m乘100
式中:Mt 煤样的全水分,%; m 煤样的质量, g;
m1 干燥后煤样减少的质量,g 注:全水分分析可与烘干同时进行 6、制样 一般分析试样(0.2mm)
方法:将烘干好的试样放入制样机制样,约30秒,硬度大的(煤矸石等)1分钟,制好的样应密封防潮 7、内水
方法:a、在预先干燥并已称量过的称量瓶(40乘25)内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1士0.1g)平摊在称量瓶中
b、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45度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干燥30~40分(国标法:105~110度,鼓风情况下,烟煤1小时,无烟煤1.5小时)
c、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既盖上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分)后称量
d、进行栓查性干燥,每次30分,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01g或质量有所增加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应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作为计算依据。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内水分计算公式:
Mad=m1/m乘100 式中: M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
m 称取的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 g; m1 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 g;
❷ 哪位知道好的测量煤场内部温度的方法
我厂用的上海华吕的T300,测内部温度的,效果还可以,有次煤堆表面温度50度,内部已经150度了,幸亏发现及时,不然。。。
❸ 如何探测地下有煤炭和它的储存量
2.1 磁探测法〔1,2〕
磁探测法的实质是,煤层上覆岩石中一般含有大量的菱铁矿及黄铁矿结核,煤层自燃时,上覆岩石受到高温烘烤,其中铁质成分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磁性物质,并且保留有较强的磁性。烘烤后的上覆岩石的磁性随自燃温度升高而增强。早在60年代我国西北各省就用磁法结合电法勘探煤田火区,取得了一定成果。印度也利用此法确定Jharia煤田的自燃火灾区域范围,得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俄罗斯、乌克兰也曾用此法确定煤田自燃火区范围。从这一方法的实质和目前应用的情况看,磁探测法主要用于煤田火区,而对于生产矿井自燃高温的探测应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①当自燃火源温度小于400℃时和烘烤时间短时,上覆岩石或煤层中就不能形成较高的磁性;且对于生产矿井而言,要处理的是煤自燃高温区域,自燃煤温较低和烘烤时间短,这样用磁法探测的效果并不理想;②对于生产矿井,井下高温区域周围铁性物质多,磁探测法则无法有效使用。③煤层顶底板和煤中分布的铁质结核不均匀,给磁测法探测自燃火区带来一定困难。
2.2 电阻率探测法〔2〕
正常情况下,埋藏于地下的煤层,沿走向(或其它方向)因其结构状态和含水性变化不大,电阻率基本保持不变。但当煤炭自然发火后,煤层的结构状态和含水性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引起煤层和周围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在自燃的初期,电阻率会下降;在自燃后期,由于煤较充分燃烧,其结构状态发生较大变化,水分基本蒸发掉,表现为较高的电阻率。因此,可根据观测结果比较未自燃区和自燃区的变化情况,判断自燃区域的位置,这就是电阻率法探测自燃发火区域位置的原理。由于煤在自燃的初期,煤电阻率的变化不明显,致使电阻率探测法的探测精度受限;加之井下杂散电流多,用于井下高温区域的探测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外多用于露天开采和煤层露头自燃火源的探测。
2.3 气体探测法
煤自燃在不同的温度,其产生的气体种类和浓度是不同的;故根据气体种类和浓度,依次判断煤的自燃温度,并据气体浓度梯度大致确定高温区域的范围。气体确定高温区域范围可在井下或地面进行。
2.3.1 井下气体探测法
通常称为气体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方法。对某矿当煤质一定时,其煤自燃生成的气体组分与温度有一定规律,用仪器或束管监测系统检测煤自燃释放的气体,以确定煤的氧化温度和煤炭自燃区域的可能范围,但它无法知道煤炭自燃的位置和发展变化速度,并且易受井下通风因素的影响。
2.3.2 地面气体探测法
由于煤炭自燃火源区域与地面存在一定的压差和分子扩散,使自燃火源向地面有着气体流动,而在地表层中产生一些有代表性气体是从煤炭自燃点垂直方向放射的,据此在地面可布置测点测量,来判断火源点大致位置。这种方法对于煤层埋藏较深,气体不能扩散至地面,且气体向上运移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时,就无法使用。
2.4 氡气探测法
氡气探测是一种放射性探测方法,它兼有物探和化探的特点。它的原理是煤层自燃后,随煤温升高,氡气浓度上升,在地面布置观测点,应用α卡法、210Po法等,收集并测量氡气浓度,依此判断火区位置。国内山西矿业学院用此法在地面探测煤矿地下火源,并在古交北沟矿、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矿进行了成功应用,从应用情况来看,这种方法目前只在地面使用,自燃温度一般超过200 ℃;且用氡气量值也无法判断自燃的燃烧程度及其温度。
2.5 煤炭自燃温度探测法
2.5.1 测温仪表与测温传感器联合测温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兖州矿区东滩煤矿也采用此法测量煤温。据探测地点不同分为地面探测和井下探测。
(1)地面探测法〔3〕。在自燃火区的上部利用仪器探测热流量或利用布置在测温钻孔内的传感器测定温度,根据测取的温度场用温度反演法来确定自燃火区火源的位置。这种方法常用于火源埋藏深度浅、火源温度高,已燃烧较长时间的火区。波兰、俄罗斯曾应用此法探测煤层露头的自燃火区范围,探测深度在30~50 m。
(2) 井下探测法〔4〕。此种方法是把测温传感器预埋或通过钻孔布置在易自燃发火区域(采空区和煤层内),根据传感器的温度变化来确定高温点的位置、发展变化速度,这种方法受外界干扰少,测定准确,煤温只要升高,传感器位置合适,就能有效探测。这是目前井下准确的探测方法。山东矿业学院已成功地开发了适于井下应用的MKT-Ⅰ,MKT-Ⅱ和MKT-Ⅲ(自动监控)电脑型测温仪,此仪器的最大特点是测定准确,和测定距离长度无关。东滩煤矿应用此法在井下进行了成功的探测。由于测温及时、准确,为高温点的消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测温仪表与测温传感器联合测温法的缺陷。尽管此种探测法测定准确、可靠,弥补了上述一些探测方法的不足,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①传感器的布置是探测自燃高温区域的关键,数量、位置准确,就能有效控制自然区域高温点;但这些布置参数受煤体温度场传导速度的限制,由于煤的导温系数较小,要想测取煤体温度,控制自燃位置,就要布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②测温钻孔:要测取煤体温度,就必须在煤体内布置测温传感器,因而就需要测温钻孔,增加了工作量。
2.5.2 红外探测法〔5,6〕
在国内外这一方法已较广泛用于地面煤堆自燃和井下煤炭自燃火源的探测。探测仪器有红外测温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应用最多的是红外测温仪。俄罗斯采用红外测温仪,美国采用红外测温仪和热成像仪探测煤壁和煤柱自燃温度;国内兖州、开滦、徐州等矿区采用红外测温仪测定井下煤壁温度。红外测温仪是测取点温,红外成像仪是扫描成像测取温度。在国内,红外热成像仪井下没见应用,而在煤田地质调查、地震预报、地下水探测、岩突、岩爆等方面得到了应用。隧道和巷道内由岩石的应力引起的表面0.2 ℃左右的温度变化就可被测到,从而可分析引起灾害的程度。
红外探测法的实质是自然界的任何物体只要处于绝对零度(0 K)之上,都会自行向外发射红外线。其发射能量如下式
E=εαT4 (1)
式中 ε——辐射系数,其值为0<ε<1,岩石和煤体一般为0.7~0.98,辐射系数受物体化学组 分、表面状态、内部结构、含水量、孔隙度等影响;
α——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7×10-12 cm2.K4;
T——物体的绝对温度,K。
从式(1)可看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就越大,红外测温仪器接受辐射量而转换的辐射温度就越高,因此就可利用红外测温仪器对温度的高分辨率来探测井下巷道自燃位置。
在通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红外辐射区域是362K(89℃)至207K(-66℃),即波长在8~14 μm的大气窗口区域内。 红外技术是探测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温度,它不同于物理温度,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温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物理温度及其物体的物质成分、含水量、表面粗糙度、颗粒大小、孔隙度、热惯量(比热、热传导率、比重)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任一项微小变化,都会引起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因此,在排除干扰因素后,提取同种物质的温度变化异常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红外热成像仪类似于摄像机,它将镜头视场内景物的红外辐射温度场(25°×20°的景物),通过锗透镜聚焦到红外敏感原件上(单点扫描式、线阵或面阵排列),转换成电信号,经电路放大、模/数转换、记录并显示,当然还得有一套复杂的处理软件,其结果通常将其视为景物的温度图像,现以TVS-600热像仪为例,在热像仪距景物2 m时,摄得景物面积为:2×tan25.8°=0.97 m(水平方向), 2×tan19.5°=0.71 m(垂直方向),在0.97 m×0.71 m内又有320×240个像点,每个像点的面积为2.8 mm×2.8 mm,就是说只要有7.84 mm2面积的热异常(大于0.15℃)就能被发现。而煤壁总有一些微裂隙,微气孔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扩散,使表面局部产生温度变化,从而观测到红外辐射温度异常,故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准确探测自燃高温区域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温度异常来诊断自燃高温点。
另外,非致冷的面阵探测器(红外敏感元件)是当今红外科学发展的新贡献,它给行业使用带来了方便,就不需要如液氮等致冷液体、气体或压缩机(小型循环致冷),同时减少了噪声、耗电量和重量。
❹ 封闭式煤场 用温度是否就可以判断自然
预防煤场自燃的方法:
1 、按水分堆存法
实验证明,当煤中含有一定水分时,就会使氧化后产生的热量在煤堆内积聚,引起自燃。而煤堆中的水分含量过高时,煤的内部孔隙以及煤粒之间都被水充满,空气不易进入,难于氧化,即使有少量空气进入而使煤氧化,但生成的热量被周围的水吸收,达不到煤的燃点。相反,若煤中的水分很低,煤的内部孔隙和煤粒间充满大量的空气,由于煤堆的通风良好,煤氧化生成的热量很快被空气带走,也很难使煤达到着火温度。所以,应将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的煤分开存放,切勿混在一起。
2 、按粒级堆存法
块煤和末煤混在一起堆放,煤堆里面的空气不畅通,煤与空气的接触面大,容易氧化,易发生自然。所以,不同粒级的煤应分开堆存。
3、 选择合适的堆煤方式
储存时除了仔细考虑贮煤的地基、周壁、排水、周边设备及气候影响外,对堆煤方式也需要正确选择。
4、 选择适宜的堆煤高度和时间
堆煤不要过高,贮煤时间不要太长,尤其是年青煤应尽可能缩短贮存期。
利用煤堆测温仪测量煤场煤堆内部温度,可及时了解煤堆内部的发热状况,及早采取措施,消除煤堆自燃现象的发生,防止煤场煤堆自燃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煤场管理中,如果可以减少或者减轻储煤自热和自燃现象,不仅可以节能降耗,还可以减轻煤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保护环境。
❺ 如何人工测量不规则的煤堆
如果是圆形,可按锥形体计算,直接量出平均长宽高计算即可。
如果是长条型,可分成若干平行断面,按断面法计算。
❻ 急急急!!!!!!关于煤炭自燃的问题拜托了各位 谢谢
火力发电厂需要大量储煤,以确保正常生产的需要。但煤通过长期的堆积和时间磨合,会慢慢的产生氧化反应而发热,这样就导致煤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且自然起火。不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而且也容易引起火灾。如何有效的防止火灾发生、保证贮煤安全,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营至关重要。
1、煤自燃的原因
通过长期的堆积和时间磨合,会慢慢的产生氧化反应而发热,这样就导致煤的温度逐渐升高,最终煤就会自然起火。而这就是煤自燃的原因和过程。同时煤的自燃起火与其他的燃烧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因为它的温度是呈缓慢上升的状态,同时在按照煤的堆积—低温的氧化发热—放热—内部的干燥—温度的急剧上升—自燃起火这些过程而进行的。
煤自燃的因素很多,主要与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堆积状态、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有关。
(1)化学成份的影响
煤自身中包含有硫份物质,尤其硫在一定的温度下,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并发生变化,从而生成氧化硫,其中氧化硫物质一旦遇到水就会生成稀硫酸,这个反应的过程就是放热过程,通过该反应过程就可以很好的提高煤堆温度现象。
(2)氧气的影响
在各种光、热、雨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煤炭表面与大气中的氧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分解与碎裂,并放出热量,同时形成新的表面,新表面又再次氧化,如此反复循环,导致煤堆温(3)水分影响
煤堆中一定量的水分促使煤中的各种反应的进行,如硫份的酸化,产生的热量又加快了氧化反应过程,加剧了煤的自燃。
(4)气温气压的影响
经验表明,煤堆的自燃经常发生在秋后大气温度下降时,此季节大气密度比煤堆的空气密度大,因此,渗入煤堆的空气量增大,导致自燃加剧。一般来说,大气温度降低,密度变大,渗入煤堆内的新鲜空气量增加,煤堆的自燃加快,反之亦然。
2、防止煤场自燃措施
为了减少或防止煤场自燃,可采用的预防措施:
(1)分层压实组堆。对易受氧化的煤如褐煤、长焰煤,组堆时最好分层压实,至少也得将表层压实,有条件时还可以在煤堆表面披上一层覆盖物。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效且又经济的根本措施。
(2)建立定期检温制度。对贮量大、存期长的煤堆特别是变质程度低的煤,需每天检测一次煤堆温度,对其他类别的煤可适当延长检温时间,并做好详细记录。
(3)及时消除自燃“祸源”。在检温过程中,一旦发现煤堆温度达到60度的极限温度,或煤堆每昼夜平均温度连续增加高于2度时,就立即消除“祸源”,消除自燃“祸源”的方法是将“祸源”区域内的煤挖出来暴露在空气中散热降温。不要往“祸源”区域煤中加水,这样会加速煤的氧化和自燃。
3、煤场灭火措施
发生自燃的煤炭,尤其是高硫煤或煤层较厚的区域,用水浇方式处理收效并不明显。浇水后的煤若不及时取用,水到之处即成富氧区,同时易导致煤炭颗粒归集下沉,形成更大的氧化空间,使自燃区域扩大。另外明火炙碳遇水有爆裂伤人的风险。这就需要专业的煤碳防灭火技术。普瑞特防灭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煤场灭火技术措施,该技术有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研发。
技术特点:
(1)集凝胶、黄泥灌浆、两相或三相泡沫、惰性气体和阻化剂的防灭火优点于一体,能把泡沫中的水固结在凝胶体内,避免了黄泥灌浆和其它泡沫大量水流失或者溃浆的缺点;
(2)在采空区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生成的普瑞特以泡沫为载体能够对采空区或煤田火区的高、中、低位火源进行大范围、全方位的覆盖,持久保持煤体湿润冷却,隔绝氧气,且添加剂中含有的阻化剂能长久对煤体阻化,彻底防治煤炭自燃;
(3)普瑞特被注入火区后,会在火区全方位覆盖一层凝胶层,并且凝胶层中95%以上都是水,具有长久的吸热降温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火区复燃;
(4)普瑞特以泡沫为载体,在防灭火区域内能向高处堆积,所到之处普瑞特都能有效覆盖并黏附浮煤裂隙,具有良好的封堵漏风通道的性能;
(5)泡沫中的氮气缓慢释放,避免单独注氮时氮气容易流失的缺点,持久保持火区惰化。
结语
储煤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灭火为辅为原则,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得力,就能有效的抑止自燃现象的发生。
❼ 怎样测量很大很大一堆形状不规则的煤堆
量什么?体积么?那很好量呀。你把煤堆从最长度的方向分成N个等分段(尽量份数多些),在每个等分段处量出其与等分方向垂直的相互平行线的宽度及高度。各个宽度乘高度的二分之一
相加后再乘上最方向长度的N分之一,这就是整个煤堆的近似体积。分的越细、份数越多越精确。这就是数学上所谓的微积分原理。
❽ 化验煤的详细流程
煤炭化验采制化流程:
1、 采样:
在被采样四周取有代表性的八个点,共采3~5千克 .采样深度为0.4米,煤堆表面的煤不宜采取。因为堆表面的煤在空气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后,性质也逐渐变化。取样铲的使用角度与煤堆表面呈垂直状,遇到矸石、大块、黄铁矿时不可以随意舍弃。
采样后如不及时化验,试样应密封。
2、破碎:
将试样粒度破碎至<13mm或<6mm水分小的可一次性破碎到6mm
3、缩分:
堆锥四分法(二分器法取一边的一份,全部通过二分器,再进行缩分至需要重量) 方法:将破碎过的试样摊成圆锥状,十安交叉分成四份,取对角两份,另两份舍去,然后,再混合摊成圆锥状,进行缩分,直至最后缩分至所需重量既可(约100g)
4、烘干:
将缩分过的试样平摊于不锈钢盘中,厚度不大于粒度的1.5倍,待干燥箱温度升至145度时,将试样放入,鼓风条件下(提前3分钟鼓风),干燥30~40分 注: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5、全水分(外水) :
a、用预先干燥并称量过的称量瓶(75乘35),迅速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煤样10~12g,平摊在称量瓶中
b、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45度的干燥箱中,鼓风条件下,干燥30~40分(国标法:105~110度,鼓风情况下,烟煤1小时,无烟煤1.5小时)
c、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既盖上盖,在空气中冷却约5分,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分)称量
d、进行栓查性干燥,每次30分,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1g或质量有所增加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应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作为计算依据。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8)煤堆内部温度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化验测量对象:
一、水分(M )
煤的水分分为两种,一是内在水分(Minh ) ,是由植物变成煤时所含的水分;二是外水(Mf ) ,是在开采、运输等过程中附在煤表面和裂隙中的水分。全水分是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总和。一般来讲,煤的变质程度越大,内在水分越低。褐煤、长焰煤内在水分普通较高,贫煤、无烟煤内在水分较低 。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水分每增加2 %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 ,结焦时间延长5 一10min .
二、灰分(A ):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
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 发热量降低10okcal / kg 左右。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 % ,焦炭强度下降2 % ,高炉生产能力下降3 % ,石灰石用量增加4 % 。
三、挥发分(V ):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四、固定碳含量(FC ):
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五、发热量(Q ):
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的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煤的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的汽化热即是低位发热量。发热量国际单位为百万焦耳/千克(MJ/kg ) 。为便于比较,我们在衡量煤炭时消耗时,要把实际使用的不同发热量的煤炭换算成标准煤。
国内贸易常用发热量标准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net,ar) ,它反映煤炭的应用效果,但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水分等,因此Qnet,ar 不能反映煤的真实品质。国际贸易通用发热量标准为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 Qnet,ar) ,它能较为准确的反映煤的真实品质,不受水分等外界因素影响。
参考资料:煤炭化验_网络
❾ 谁有详细一点的挡煤墙测温探杆资料,它应该要具备哪些技术指标
挡煤墙测温探杆就是用来测量煤堆温度的,就以我们北京博仁集智TX-3D挡煤墙测温探杆为例,它是整个煤场防自燃子系统的核心,主要作用是准确采集挡煤墙内部温度数据,存储在测温采集器内。测温采集器接收数据,通过标准485Modbus协议上传至BK-015K煤场安全监测数据柜中,实现实时准确的数据监控、管理、报警、查看等作用。
其指标有如下:
温度范围: -100~300度
报警设定: 可根据用户自行设定
测温精度: 0.3度(0~50度范围内)
测温分辨率:0.1度
传感器类型:PT100(默认PT100,可定制N/E/J/K/T/PT1000/Cu50等)
环境温度: -40~60°C
探杆管径: 16mm(默认管径,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制)
探杆长度: 800mm(默认长度,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制)
探杆丝径: 2.0mm(默认丝径,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制)
探杆材质: 304(默认材质,可选201、316、2520、1310、3039等材质)
固定方式: 探入式(可根据需求做成螺纹、法兰盘等)
❿ 大型煤堆体积的测量可以用测距传感器
可以呀,用LDM301测距传感器,具体的测量方案你咨询一下厂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