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儿童数学怎么教
第一步:会数数
要求:
1、 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
2、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 12开始数。
3、 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 12开始倒数。
注意要点:
数数是小班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 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
手、口、眼一致,开始是自问自答,如数完问“一共有几个?”“3个”,一定要再让他看一遍,即你要给复习一遍,实际上是在告诉他为什么是“3个”,这就叫“3个”,继而可以先问他有几个,然后要看他的反应,点数稳定以后,目标又提高了,即点数的“内化”,就是你几个东西,孩子能用目测的方法告诉你是“几个”,内化也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可靠方法。
第二步:知顺序
例如:
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 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
第三步:知大小
7与8哪个 大?12与4哪个大?
第四步:会念题
误区:
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 -”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
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 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
第五步:知排位
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
15,个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计算
1、数手指加减法:
加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指,15后面是16,点两个手指就是16、17,那么就15+2=17。 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 是14, 倒数2个手指就是13,那么15-2=13。
2、个、十位相加减法:
加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1,那么15+2=17 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1-0=1,那么15-2=13。
㈡ 怎样教小孩子算数学加减法快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口决:减9要加1,减8要加2,减7要加3,减6要加4,减5要加5,减4要加6,减3要加7,减2要加8,减1要加9。(注:口决中的减几都是说减个位上的数)。
例:73-46=27,解:减6要加4,谁加4?3加4等于7写在个位上,减数的十位是4我退5,谁退5?7退5,即27。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口诀:加9要减1,加8要减2,加7要减3,加6要减4,加5要减5,加4要减6,加3要减7,加2要减8,加1要减9。(注:口决中的加几都是说个位上的数)
例:26+38=64解:加8要减2,谁减2?26上的6减2。38里十位上的3要进4。
(注:后一个两位数上的十位怎么进位,是1我进2,是2我进3,是3我进4,依次类推。那朝什么地方进位呢,进在第二个两位数上十位上。如本次是3我进4,就是这两个两位数里的2+4=6。)这里的26+38=64就是6-2=4写在个位上,是3进4加2就等于6写在十位上。
再如42+29=71。就用加9要减1这句口决,2-1=1,把1写在个位上,是2我进3,4+3=7,把7写在十位上即得7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就直接写得数就行,如25+34=59,个位加个位写在等号后的个位上5+4=9,十位加十位写在十位上即可2+3=5,即59。不必列竖式计算。
㈢ 如何教孩子简单的数学运算
先利用时钟来学加法。
在开始的阶段,宝宝并不能理解“加”的概念,必须利用时钟来教孩子学习加法,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个数字的概念,还能学习认表。
学习加减法“从口开始”
书面算式包含很多对于宝宝来说还是很陌生的符号,如果一开始就把一大堆难以理解的抽象符号推给宝宝,将会增加他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厌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聊天的语气来进行,让宝宝觉得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简单的开始教起
首先问宝宝,1+1等于几?宝宝第一次听到“加”和“等于”这两个词,肯定不明所以,家长就要引导宝宝,可以一边掰着宝宝的手指一边说“宝宝先伸出1个手指,然后又伸出1个手指,现在一共有几个手指伸着呢?”宝宝经过简单的点算,几秒钟就得出了“两个”的结论。家长继续引导,“两个就是2,1个手指在加上1个手指就等于2个手指,那么1+1等于多少?”这个时候宝宝有点明白了,经过思考慢慢就知道了1+1=2的结果。宝宝的推理学习能力特别强,只要明白了“加”和“等于”的意义后,很快就能通过数手指得出1+2、1+3、……等得数为10以内的加法运算。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虽然宝宝还很小,但是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宝宝对以上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就可以等到他再大一点才进行最后这一步的训练。数学计算最终要转变成抽象的计算能力才更有实际意义,因此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宝宝在计算的时候把手藏起来,直接通过抽象思考得到答案。也许宝宝还是在心里默默数着手指头,但如果他能做到不看手指就能得出正确答案,那10以内的加法运算就已经顺利学完了。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宝宝每算出一个错误答案的时候,家长不要责骂,要和他说没关系,再数一遍或者再想一下;宝宝每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就要称赞宝宝“数得很好”、“宝宝真棒”等等。最好不要说“宝宝真聪明”这样的语句,因为“聪明”是天生的,并不是宝宝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夸奖宝宝时要真心实意对他的努力表示赞赏。只有这样才能让宝宝在学习计算的同时,锻炼了心智,磨练了毅力。
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如何开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标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技能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创设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因为有了情景,计算教学才有了生命活力,才能展现数学课堂魅力。
数学中的情景应该是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知识体系密切关系的,让学生“触景生思”,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和兴趣情境。
怎样让现实情境为计算教学更好地服务?首先要明确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目的之一是加强枯燥、单调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目的之二是借助现实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理算法,把学生从机械、无效的繁杂运算中解放出来。其次,计算教学的本质是算理算法:通过学习,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技巧―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计算教学的目的。情境导入是手段,现实情境要为计算教学服务,两者关系不能颠倒。教材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计算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和数量关系都是比较简单的,表明分析数量关系不是目的,借助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计算的意义才是根本。
二、重视算理和算法教学,优化算法
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都应该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计算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算理和算法,学生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类、评价,从而找到最优算法,形成计算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首次提出“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如四年级教学简便计算时,对25、4、125、8这几个数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地学习知识,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表面看是“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板演符合规范,既言传又身教。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第一,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第二,验算的习惯 。拥有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日常教学中忽略验算教学,这是我今后教学要注意的地方。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提高解题正确率,教师必须确立“凡做题必验算”的思想,教会学生验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验算习惯。
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计算课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儿童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媒体整合,为学生创造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㈤ 幼儿园数学破十法怎么教
破十法是一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用10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例如13-7 ,先把13分成10和3,然后用10减去7得到3,得到的3与被减数的3相加,得到的6就是得数。
破十法又叫“借十法”,是用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计算方法。运用破十法可以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转化为学生熟悉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从而化难为简。
例题:
在计算13减7时,先考虑个位3减7不够减,于是从十位借来10来减,10减7得3,再用3与个位数3相加等于6。这就是破十法。
㈥ 怎么教小孩算数学加减法
第一步: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
数数是小班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
第二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
第三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
第四步,让孩子学会念题.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
第五步,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
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孩子进行计算:
1、数手指加减法:
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后面的数开始点手指,15后面是16,点两个手指就是16、17,那么就15+2=17.
减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是14,倒数2个手指就是13,那么15-2=13.
加法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1,那么15+2=17
减法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
1-0=1,那么15-2=13.
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数手指”只适合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单数的加法算式,因为如果两个数都是双数,那么手指就不够用了;而“个、十位相加减法”虽难学些,但能适用于所有算式计算,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建议用“个、十位相加减法”
(6)数学的计算方法怎么教扩展阅读
加法(通常用加号“+”表示)是算术的四个基本操作之一,其余的是减法,乘法和除法。 例如共有三个苹果和两个苹果的组合,共计五个苹果。 该观察结果等同于数学表达式“3 + 2 = 5”,即“3加2等于5”。3 + 2 = 5与苹果,在教科书中受欢迎的选择
除了计算水果,也可以计算其他物理对象。 使用系统泛化,也可以在更抽象的数量上定义加法,例如整数,有理数,实数和复数以及其他抽象对象,如向量和矩阵。
在算术中,已经设计了涉及分数和负数的加法规则。
加法有几个重要的属性。 它是可交换的,这意味着顺序并不重要,它又是相互关联的,这意味着当添加两个以上的数字时,执行加法的顺序并不重要。 重复加1与计数相同; 加0不改变结果。 加法还遵循相关操作(如减法和乘法)。
加法是最简单的数字任务之一。 最基本的加法:1 + 1,可以由五个月的婴儿,甚至其他动物物种进行计算。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被教导在十进制系统中进行数字的叠加计算,从一位的数字开始,逐步解决更难的数字计算
㈦ 小学数学加减怎么教
一、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
1、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
2、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12开始数。
3、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12开始倒数。
数数是孩子最早学习内容,我们觉得应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会。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很多孩子只会从“1”开始数,如果你让他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数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
二、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
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
三、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
四、让孩子学会念题
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
五、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
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
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
六、教孩子进行计算
加法
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在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后面的数开始点手指,15后面是16,点两个手指就是16、17,那么就15+2=17。
减法
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把大的数15放心里,把小的数2用手指表示(让孩子把手指伸出来),中间是“-”号,就是从15的前面数开始倒数,15前面是14,倒数2个手指就是13,那么15-2=13。
2个十位相加减法
加法
例如:15+2= 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加就是5+2=7,十位与十位相加就是1,那么15+2=179
减法
例如:15-2=,我们告诉孩子,个位与个位相减就是5-2=3,十位与十位相减1-0=1,那么15-2=13。
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数手指”只适合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单数的加法算式,因为如果两个数都是双数,那么手指就不够用了;而“个、十位相加减法”虽难学些,但能适用于所有算式计算,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建议用“个、十位相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一、20以内数的加法:
1、要想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必须熟练10以内数的,加法,也就是不进位加法。如:5+4=9,6+2=8等,尤其要记住相加等于10的两个数:如5+5=10,6+4=10等。(10以内的加减是20以内的加减的基础,请各位家长一定在家帮助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个基础是以2--10的分成为基础的,所以家长可以采取用10根小棒,来孩子来自己摸索来掌握,这样孩子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毕竟是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所以也不会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其实是在游戏中掌握了10以内的分成)
2、在进行进位加法时,刚开始学习可以采用数一数的方法或者是接着数。如8+5=,可以从8后面接着数五个数,9,10,11,12,13。所以8+5=13(这个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以后就不用这种方法了。
3、通常是采用“凑十法”。 运用凑十法能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还是8+5=,我们是这样教孩子的,:“5可以成2和3,8+2=10,5分了2走,还剩3,10+3=13,所以这道题等于13.”(在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这段话说出来,因为就是要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期所以然,不管运用那种方法,都需要学生在计算时,说出算理,学生在熟知算理的基础,慢慢将算理内化到心里,形成口算的基础。需要孩子掌握的一些识记的东西:第一个需要识记的是:10加几就等于10几,例如:10+1=11 10+2=12,一直加到9,第二个需要识记的就是1+1=2 2+2=4 3+3=6 4+4=8 5+5=10 6+6=12 7+7=14 8+8=16 9+9=18 10+10=20
二、20以内数的减法
1、首先看个位够不够减,如果够减,可以直接从个位中减去,如:15-4=11,要求孩子会说,我们是这样说的:“我想的是先把十位上的1移到等号后,再把5-4等于1,所以这道题等于11(同样的刚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求孩子要说出是怎么样做的)
2、个位不够减,就要看这道题的减数,如果减数是9,8等各数,可以采用破十法。用被减数的十位数先减去减数,再加上被减数的个位数。例如:12—9=3。(9和1合起来是10,1加上2等于3,所以这道题等于3)
3、关于连加连减,20以内连加连减,我们要求孩子先看题,先找有没有可以凑成10的,如果有,就先凑成10,再来加,或者再来减,例如:8+5+2=,就可以就8和2合成10,再用10加5,再例如:8+3+1,就可以让孩子直接先算8加3,再算11加1,减法也是如此,例如:17-7-2,就先让孩子算17减7等于10,再用10减去2,所以等于8,再例如:15-2-3,这道题就直接算15-2等于13,再用13减3等于10,当然20以内的连加连减,只是为让孩子有这种意识,不是重点,家长可以稍加练习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