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借物抒怀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
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借史抒情
如张可久的《[中吕] 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2.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3. 借物抒怀和借景抒情一样么
借物抒怀和借景抒情不一样。
借景抒情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借物抒怀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抒怀不一定是抒情,也可以是寄托志向,时事的思考,对某个物象的赞扬等。
借景抒情的运用:
借景抒情法是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含,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4. 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
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借景抒情法的运用:
1、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2、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
3、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4)借物抒怀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常用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 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2、三江并流法
这种手法的文章除了在开头、结尾之外的主体部分中,用三个反问段落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围绕主旨并列展开。一般来说,主体部分每个段落的开头句为段落的中心句,且这些段落的中心句在结构上要基本相同或相近,最好能在段与段之间形成排比之势,这样能使文章文意清楚、层次分明。
3、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
4、转动法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5、剥笋法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6、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7、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
5. 1运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说理等手法,用物象、+意象、象征说话,也可以结合叙事
摘要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6. 借景抒情有哪些方法
不直接抒情,而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到对景物的描述中,化情思为景思。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7. 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借物抒情是什么意思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有时也叫托物言志。这也是 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状物为主的,其实,状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
借物抒情: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 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 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8. 古诗抒情手法和例句有哪些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刘一止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8)借物抒怀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1、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修辞手法:比喻 、借代、设问、比拟、夸张、反问、双关、对偶、互文、列锦
3、表现手法: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衬托、对比、渲染、用典 、照应、以少总多、以小 见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离合、蒙太奇
4、结构模式: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结构对比、卒章显志
9. 借物抒情散文阅读方法
(一)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文章中心。如《白杨礼赞》,文章是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又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以“物”为线索,如《枣核》;以“空间”“时间”交叉为线索,如《鼎湖山听泉》;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以游踪为线索,如《阿里山纪行》;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春》《绿》等等。
(三)绘画面,明确物象特点
阅读抒情散文,需要细读对物象细致描摹的画面,明确物象的外在特点,进而探及物象的内在特征。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形”到“神”细致描摹白杨树的形象,“笔直的”干、“绝不旁逸斜出的”枝、“几乎没有斜生的”叶,突出白杨树“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风格,表现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语和句子。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文眼,提挈全篇,主旨明确。又如《绿》,以“惊诧”二字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品语言,感受语言精妙
抒情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优美、生动、形象的特点。品味语言就是分析和鉴赏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绿》一文中,作者运用一系列比喻,写出了梅雨潭“绿”之“奇”,它“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形容得那么贴切,目可观,手可触,心可感,从多种感官凸显了“绿”之美。又如《春》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整齐而有变化的短句,自然而有规律的停顿,抑扬而有起伏的语调,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六)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分析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一般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切入,进而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如《囚绿记》借物抒情,通过对不屈服于黑暗的长春藤的描写暗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从这样具体的六方面入手,学生就能抓住阅读抒情散文的关键。当然,如果能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阅读抒情散文将更深入。下面我们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抒情散文《鼎湖山听泉》。
其实,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都一样,都是从景物入手来抒发情感的。
10. 解物抒情是诗人通过什么来抒发感情的手法
通过以一件物品或一处景物,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借物喻人。就像梧桐,自古以来就被诗人、文学家视作悲伤、寂寞的象征。lz是不是要写文章?如果是的话就找一件东西,结合这个东西本身的特点,赋予它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必要时略微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