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元代青花的鉴别方法

元代青花的鉴别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3 11:13:23

㈠ 元青花如何鉴定真假

元青花的鉴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型。

窑工们在器物工艺把握上非常熟练,分段接胎塑造器形是基本工艺,器形朴实优美,手艺潇洒自如,淳朴的窑工在被压迫、管制的环境下,靠着祖辈传下来的高超娴熟手艺,创造出的每一件艺术品,看上去都会有时代印痕,我们理解的神韵就要从器形上找到,看型是第一关。

四、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五、看胎。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断茬处有凹凸面。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这种胎质洁白细腻,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但实际手头非常适中,不压手,给人一种稳重感。而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点,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仔细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活力,尤其表现在底足上。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六、综合看。

元青花从制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级,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元青花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器形不够规正,生烧、过烧造成发色不够艳丽,有的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等,窑工们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随意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区分淡淡的“窑红一线”的变化.。

㈡ 如何鉴定元青花

1、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

3、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



(2)元代青花的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

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荣,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元代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风格。元代的制瓷业更加繁荣,风格更加开放。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㈢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他们只是近距离看胎体受沁、秞面老化痕迹、绘画笔触和是否高修等。

毕竟高仿技术越来越突破我们以往的鉴别经验,

所以,低手看热闹,中手看门道,高手看行道,极手看神道。

喜欢元青花,并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元代青花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明洪武时期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元代蕉叶纹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明洪武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青花菊纹执壶修复件

明永乐

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局部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明弘治九年青花象耳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元青花水波莲花纹玉壶春瓶局部, 如意云头纹

元代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的如意云头纹

明正德青花人物纹套盒局部的如意云头纹

明代民窑碗上的如意云头纹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元代回纹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

明永乐 青花卷草纹投壶

明宣德青花鸡心碗上的回纹

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明天顺阿拉伯文三足炉

明嘉靖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

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

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

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元代

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明洪武青花

明永乐玉壶春瓶

明青花缠枝花卉纹出戟尊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元代

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明代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

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

“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

玉壶春瓶底

青花执壶底

釉里红把杯底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

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

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

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

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

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

埋于地下的,其釉层稀薄处,不可抗拒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

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久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

而传世品,由于人间沧桑和岁月抚摸缘故,釉汁则越发滋润、宝光四溢;

或因为历经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现轻微的剥蚀或磕碰,

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㈣ 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兜里的钱变多了,就开始使用这部分钱投入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行业中,其中古玩就是很多朋友比较喜欢的,那么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购买到赝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分辨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一起来跟随土巴兔小编长知识吧!


简介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鉴定方法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的关于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相信经过小编的讲解,大家现在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已经心中有数了吧!尤其是对于爱好古玩的朋友们,掌握这样的鉴别方法是非常的有用的,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购买赝品的概率。但是,小编的讲解仅供参考,大家还是应该找专家来进行正规的鉴别,毕竟科学的工具才是鉴别的最佳手段。

㈤ 元青花瓷器鉴定就靠这几点

景德镇王掌柜总结了几点鉴别元青花瓷要掌握好的要点:

(一)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粗犷大气不失洒脱。有的器型是元代特有的或者创烧的,比如高足杯、匜、扁形执壶等。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几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还有一种是进口“苏麻离青”料和国产料混合一起的,呈色具有两种釉色的特点。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典型元青花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这类青花瓷多是用于出口或国内定烧,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回形文多单个不连,或中间用竖杠隔开,蕉叶纹中径有填涂。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这类青花瓷多是供应国内普通民用,少部分出口东南亚,比如菲律宾等国家。
(五)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
光点。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㈥ 如何鉴定元代青花瓷!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见图十一)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7: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元青花因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怎么鉴定元青花最直接

一、 看造型

元青花大器造型的风格是型大,胎厚,体重。元青花的造型多式式样,器型有:瓶罐、盘、壶、炉、碗、洗,高足杯,胎形水注,执壶匜、花觚等等。内销瓷雄伟,俊美的外型,厚重但不显笨重的造型,有着蒙古国的风俗习惯,爱好,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元代瓷器的风格特点,有着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器物的造型,比例适当,工艺精细,外观外精内粗,有一种古拙之美。其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大小多样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中东西亚人的生活习惯,元青花只要是对外贸易所以大器比效多,绘画、纹饰都是中西文化相结合,它为中国贸易,丝绸之路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二、看釉面

元青花有两种釉面。青白釉(含玻璃釉)与卵白釉,釉面有泛青色也有泛白色。釉水晶莹、润泽、亮丽,程现透明的玻璃质釉,95%以上至正型元青花都有爆釉。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虹光,也有黄色的化妆土,凡元青花都上一层护胎釉(含化妆土)。透光看有鱼皮纹,还有沙滩样纹饰等等。这些都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特征。

三、 看纹饰

元青花的基本装饰有四种,一胎装饰;二印花;三贴花;四雕刻花。青花特点画面满。层次多,纹饰多达10层,元青花的绘画题材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等。元代纹饰与明清二代不同,画工精细,层次繁密,瓶,盘之类大器通常满画,而且无论是龙凤纹,花鸟纹,瓜果纹,还是人物纹都有自己划时代的特征。外销瓷中外结合有中国的传统纹饰,也有外国的文化内涵,画工精细,笔法流畅,整个画面一气呵成。内销民用品画工有精有细,以龙凤,花草,瓜果,人物纹为主,笔法同样流畅,用笔顿捺明显有力,精描与片涂相结合。从侧面看去,笔触下铁斑分布合理,没有人工所为之痕迹。

四、 看青花料

目前我们看到的元代青花瓷,有浓艳,翠兰,兰灰,兰黑多种呈色,实际上是青花用料不同。呈色浓艳为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该料为高铁低锰型,在正常烧造温度下(1350度)色呈翠兰,迎光看去非常艳丽,在笔触点和色浓处有铁锈斑下凹,伴有锡光渗出。此料绝大多数用于外销瓷上,也许当时就是来料加工,在国内民用小件器上很少应用。

呈色兰灰的是国产料,为低铁高锰钴料,颜色比较浅淡,兰中泛灰,少有铁锈斑。呈色兰黑的是混合钴料,其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也有锈斑和锡光渗出。实际上铁锈斑,锡光的泛出与钴料的溶水厚薄有关,料厚的特征明显,料薄的呈色同样青翠,但不浓艳,少有锈斑,锡光,为此铁锈斑的生成有点状的,也有片状的,与进口料溶解料水厚薄有一定关系。进口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晕散现象,有多有少,晕散自然,且有水墨画感觉,边线上呈毛茸茸的感觉,青料呈色浓淡感觉。

五:看胎质

凡是元青花素胎都是上一层护胎釉(化妆土)这是上一朝流下的遗风,元青花的胎是用瓷石加高岭土(麻仑土)制成胎土细腻洁白,厚重,坚硬,但有些砂眼,没有明清官窑细密。元青花的胎土有二元配方,或者是三元配方,这说明元青花的胎土并不是非常一致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有的元代器物胎质可以达到我们所说“糯米胎”的样子,观察胎质的总体感觉是,坚硬、匀称、有分部均匀的褊狭气孔,气孔和气孔之间有均匀的凹凸面。

㈧ 元青花的鉴定绝招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7.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㈨ 元代青花瓷器怎么鉴定

您的问题,这样的瓷器品种,元代青花瓷器,主要是从青花发色、画工、制作工艺,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

阅读全文

与元代青花的鉴别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麻科学种植方法 浏览:608
亚硝酸盐国标检测方法 浏览:615
交配系统的研究方法 浏览:413
高压消防水泵安装方法 浏览:467
捕兔子最佳方法 浏览:419
组合键电脑有什么记忆方法吗 浏览:366
治疗肩周炎的土方法 浏览:729
文胸正确的折叠方法 浏览:746
海姆立克法个人急救方法图片 浏览:419
appleid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38
sumifs的使用方法及实例 浏览:883
第三次复婚的最佳方法 浏览:144
明星怎么增肥方法 浏览:467
安卓home虚拟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81
烧伤痛痒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985
碧缇福按摩仪使用方法 浏览:589
国家队排球线路专项训练方法 浏览:979
矛盾与解决方法作文 浏览:382
排列三计算方法视频 浏览:334
正宗的干条燕窝食用方法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