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帮会杀猪奖励多久消失
帮会领地相当于一个小副本地图,要是帮会领地没人在,一分钟后就消失了。
剑三杀猪奖励在杀死猪就可以前往帮会的图示位置领取奖励了,猪九戒活动是帮会活动,帮主可以在进入帮会领地后,点开帮会界面,选择活动菜园保卫战,再点击开启活动即可开始杀猪。帮会杀猪给的基础帮会资金是3W5还有两块五级五行石和6000江湖贡献值。
每周一到周三可以花费一万帮会资金点一下天工树涅槃里的百废俱兴节点,杀猪的收益会翻倍,也就是7W帮会资金。点天工树消耗1w资金,也就是点了实际收益6w,这个节点需要帮会等级到2级。
帮会杀猪菜园保卫战单刷猪九戒攻略:
菜园保卫战
“帮会杀猪”指的是帮会活动家园保卫战,拥有活动管理权限的帮会成员可前往帮会领地开启活动,一周可开启一次,奖励大量帮会资金,五行石和江湖贡献值。
第一步:点天工
天工树涅槃分支每周一到周三可设置,每周一都会重置,百废俱兴点了后,本周帮会活动的收益提高100%,是杀猪前的必点项,点天工需找天工树管理员高九问。
第二步 攒道具
在帮会页面开启【家园保卫战】,一分钟后猪九戒会出现在祝融山,一直走到田地,玩家将有1个小时的充足时间把它击退。
道具的伤害远比玩家伤害要高,且冰火弹具有击晕效果,所以建议拾取足够多的道具才去挑战猪九戒。单刷的话,冰火弹至少搓28个以上,其他道具尽量捡满。
推荐飞到这个地方拾取道具:
优先拾取【石灰】和【冰块】,石灰和冰块可以合成【冰火弹】,打开背包右键点击石灰或者冰块就可以进行合成。从背包把这些道具拖到技能栏上,方便后续使用。大概搓到第10个冰火弹的时候,猪九戒就会经过这个地方,先避让去别的位置捡,不然会进战。
第三步:砸猪
捡够道具后,飞到田地这里,猪九戒是按顺时针的顺序糟蹋田地的,挨个找就能找到。先把猪九戒周围的小猪用【薯仔】打掉,不然它们会一直拱你,小猪打掉后就可以攻击大猪了。这里建议开启茗伊插件或者剑心插件的目标方向指引,方便卡距离。
攻击猪九戒,先扔一把生菜,一个冰火弹,然后靠近它,进入它12尺以内的攻击范围后马上退回12尺开外,这个操作是让自己保持战斗状态防止脱战的,脱战的话猪九戒血条会恢复。
然后站在离它12尺~15尺的范围内,安心扔道具。【冰火弹】是大量伤害+眩晕,【生菜】是持续掉血,【饭菜】是增加30秒伤害双倍时间,【薯仔】是少量伤害。
猪九戒击败后会出现一个红宝石,互动可拾取,获得五行石和江湖贡献值,宝石会保存5分钟左右,其他帮会成员可以上线领取。第一次击杀猪九戒的侠士还可获得成就奖励。
㈡ 该用怎样的话来激励孩子
“我们是没办法,我们就这个样子了,你一定要争口气啊!”语重心长的口吻,殷殷期盼的目光,很多家长在讲着上面一番话的同时,可曾想过它会在孩子的心里泛起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吗?教育老师为家长们指出误区:千万别用这样的话“激励”孩子。孩子说:妈妈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上城区勇进中学副校长郭杭蓉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我妈妈很不好,老是要我好好读书。”有一天,一个学生跑来跟我说,我不明白了,问他“这有什么不好?”“妈妈老跟我讲这种话,说她现在给我住楼房,我以后就要给她住公寓;她现在供我在国内读书,我以后就要供她到国外生活,,”难怪孩子想不通,为什么妈妈现在对我的付出,都是为了在未来向我索取呢。虽然我们很理解这位妈妈,她只是在向孩子展望美好的未来呢,可是,在孩子眼里,大人却变成是自私的,只一味严格要求孩子,却对自己放松要求。“妈妈老说,妈妈就这个样子了,可她为什么就不想办法改变自己呢?”孩子的话让我感触良多:“如果我妈妈是个农民,可是她能种出全村最大的白菜;如果我妈妈是个环卫工人,可是她能扫出杭州最干净的路,我就不会嫌弃她,我会佩服她,向她学习。”家长说: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女儿“为什么孩子怎么都学不好,为什么跟我理想中相差那么多,我的孩子不应该是这样的!”服装职高的家长倪女士曾经最看重孩子的分数,她的这种想法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我总是习惯性地批评她。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越来越缺乏自信,最可怕的是,她和我几乎没有了交流。”咨询过教育老师后,倪女士开始自我反省:我对孩子如此高要求,那么自己做得够好了吗?“扪心自问,我是个非常内向,不善表达的人,在人多的地方说话都会脸红。”倪女士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她在家长会上主动发言,尽管脸还是不自觉地红了,但她却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同时,她又不断地鼓励女儿,女儿的每一次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给予及时的鼓励。在这次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妈妈,也听到了这位妈妈开心的诉说,诉说着女儿的改变功课好了,懂事了。老师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郭杭蓉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孩子可以改变,父母当然也可以改变。“其实父母只要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了,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往好的方面发展。”“一直对孩子提要求,最后只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孩子非常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或者孩子最后选择自暴自弃。”既是一线班主任,又是孩子母亲的郭老师告诉每一个家长:“家长应该远离要求者的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榜样,这才是对孩子最好、最生动的教育。”
㈢ 剑三帮会杀猪怎么开启
首先我们要开启活动,大家打开帮会界面,选择活动→菜园保卫战,再点击开启活动即可开始杀猪。
猪九戒会从帮会采矿区开始往帮会菜地缓慢行走,他的四周还会围着一圈烦死人的小猪。猪九戒有两种伤害方式,一种是直接攻击;还有一种是搜集沿路的【石灰】和【冰块】,合成【冰火弹】扔它,这种方式攻击力比较高。一般人少还是使用冰火弹攻击吧。
大家还需要注意捡沿路【发霉的薯仔】,可以在小猪攻击你的时候扔它,这样它就会跑开了!或者直接扔冰火弹砸死小猪也可以。小猪的攻击力比较强,大家要注意别给小猪拱了。捡【发霉的饭菜】可以提高攻击力。
人少杀猪的话,大家就在开始之后不用理猪九戒,直接在路边捡【石灰】和【冰块】搓【冰火弹】,至少准备20个,多了更好。等到捡的差不多了,就去找猪九戒。用冰火弹不停的丢,丢到它死,就可以了。一般来说猪九戒的速度不快,丢冰火弹还会有晕眩效果,所以时间肯定够打完的。
如果帮会只能寂寞的一个人打,可以尝试上面的方法。
㈣ 道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称“九真妙戒”,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人九天,轻慢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0称,“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策,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介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着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飞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入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竞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篆,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醮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日,斋日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日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戒,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戒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催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士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人道观者为道童,在于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谓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人《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篆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㈤ 关于道教的问题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历史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着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诸如韩国融入坛君神话的天道教或日本结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灵的神道教。不过,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质外,韩国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内容等,与道教已大相迳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𫏋、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着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着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教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此图非道士正统服饰表现,正统道士服不是排扣旗装样式,而是交领汉装式样)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着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
㈥ 道家修道如何开始
先了解 戒律 多看 经文 救苦经 心经 北斗经
道教戒律很多
老君二十七戒
老君二十七戒是在想尔九戒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戒文亦分上、中、下三品,内容为:戒勿费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色;戒勿伤王气;戒勿贪宝货;戒勿忘道;戒勿为妄动;戒勿枝形名道;戒勿杀生;戒贪功名。此上九戒。
戒勿为耳目鼻口所娱;戒常当谦让;戒举百事详心,勿惚恫;戒勿学邪文;戒勿资身好衣美食;戒厌求名誉;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轻躁;戒勿盈溢。此中九戒。
戒勿与人诤曲直得失,避之;戒勿为诸恶;戒勿厌贫贱,强求富贵;戒勿多忌讳;戒勿称圣人大名;戒勿强梁;戒勿祷祠鬼神;戒勿自是;戒勿乐兵。此下九戒。
老君二十七戒使想尔九戒更加方便操作和实行,它和想尔九戒的九条被称为老君三十六戒,强调老子无为无欲、顺应自然、柔弱守雌的思想。
初真五戒
初真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清代王常月着的《初真戒律》中,规定入道者须先受三皈依戒,然后方可受五戒、八戒乃至十戒。
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这五戒是入道的根基,是出俗与入俗的枢纽,道教称之为“积功归根”五戒”,做到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水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
04初真八戒
初真八戒是在初真五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初真八戒强调道俗不可混杂,要求教徒生活简朴、清静、脱俗。
05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已,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恼。初真十戒注重教徒的品德修养,要求教徒做到忠孝、仁信、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等。教徒必须先受初真五戒,校正身心,去除杂念,然后才能受初真十戒。
㈦ 道教的戒律!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
《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7)如何管理九戒的方法扩展阅读
道教禁忌是在中国古代民间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无论参访道门,或是旅游观光,均应注意道门礼仪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将对一些道门禁忌略作介绍。
道教的宗教活动,又称为“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既神圣又庄严。因此,围绕醮坛的法器和活动等,自然也十分圣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坛场禁忌,总的精神就是:诸多秽不可入坛。
也就是说,道教在举行迎真祈福道场时,切不可有吊丧、问病、畜产等不洁之物进入道场。亲临醮坛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诸多禁忌。
据《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仪·醮后诸忌第十三》,斋醮诸忌略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此外,醮坛中人尤应忌食牛肉。
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道教祀神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祭品奉献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灵之物。
道士要上香,信众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时,持香者要手指干净,切忌“信手拈香,触以腥秽”;现代供神之花,常以梅、兰、菊、竹四季之花为上品,次为水仙、牡丹、莲花。
敬神所用鲜花,首重清香芬芳,全无芳香者,或香味强烈、令人生厌者,忌用于敬神;醮坛所用之灯,须用一色芝麻油燃点,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则会触秽神灵;道门称奉献斋坛之水为七宝浆。
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洁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秽泥之物。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蕃石榴、芭乐、李子、单碗菜也都不能用于祭神。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门内部具有浓郁的神圣氛围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讲究,都不能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等等。
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禁绝荤辛;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
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二是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
三是烧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他习俗。
四是叩首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主祭道士都用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门问禁,入乡随俗,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形仪,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
特别是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必须吃素,因此,在香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带放荤菜。以上所谈的禁忌,虽然并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内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