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磷酸測序法
測序法的基本原理是雙脫氧終止法,是進行基因突變檢測的可靠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但其過程繁瑣、耗時長,靈敏度不高,對環境和操作者有危害,故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焦磷酸測序法適於對已知的短序列的測序分析,其可重復性和精確性能與SangerDNA測序法相媲美,而速度卻大大的提高。
焦磷酸測序技術產品具備同時對大量樣品進行測序分析的能力。為大通量、低成本、適時、快速、直觀地進行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和臨床檢驗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技術操作平台。
2、微數字聚合酶鏈反應
該方法為將樣品作大倍數稀釋和細分,直至每個細分試樣中所含有的待測分子數不超過1個,再將每個細分試樣同時在相同條件下聚合酶鏈反應後,通過基因晶元逐個計數。該方法為絕對定量的方法。
3、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它可看作是生物體外的特殊DNA復制,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該法一般用於檢測已知的突變位點。
因此,無論是化石中的古生物、歷史人物的殘骸,還是幾十年前兇殺案中兇手所遺留的毛發、皮膚或血液,只要能分離出一丁點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進行比對。這也是「微量證據」的威力之所在。
由1983年美國Mullis首先提出設想,1985年由其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即簡易DNA擴增法,意味著PCR技術的真正誕生。到如今2013年,PCR已發展到第三代技術。1976年,台灣科學家錢嘉韻,發現了穩定的Taq DNA聚合酶,為PCR技術發展也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PCR是利用DNA在體外攝氏95°高溫時變性會變成單鏈,低溫(經常是60°C左右)時引物與單鏈按鹼基互補配對的原則結合,再調溫度至DNA聚合酶最適反應溫度(72°C左右)。
DNA聚合酶沿著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補鏈。基於聚合酶製造的PCR儀實際就是一個溫控設備,能在變性溫度,復性溫度,延伸溫度之間很好地進行控制。
4、高效液相色譜法
該方法是基於發生錯配的雜合雙鏈DNA與完全匹配的純合雙鏈DNA解鏈特徵的差異而進行檢測的,可檢測出含有單個鹼基的置換、插入或缺失的異源雙鏈片段。
與測序法相比,該法簡單、快速,不僅可用於已知突變的檢測,還可用於未知突變的掃描。但只能檢查有無突變,不能檢測出突變類型,結果判斷容易出錯。
5、單鏈構象異構多態分析技術
依據單鏈DNA在某一種非變性環境中具有其特定的第二構象,構象不同導致電泳的遷移率不同,從而將正常鏈與突變鏈分離出來。與測序法相比,靈敏性更高。
㈡ 請問一下,基因檢測的方法都有什麼呢
基因檢查方法是通過測序的辦法進行,可以通過一代測序方法RT-PCR或者Sanger。近年來出現二代測序方法,二代測序方法和一代測序方法明顯的不同在於一代是針對個別已知的基因進行檢查,效率低。二代檢測則是通過高通量,即基因捕獲的辦法進行檢查,既可以對已知的基因進行檢查
㈢ 基因檢測最方便最快捷最准確的方式有哪些
需要按照實際需求去選擇,沒有哪個最好的說法,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常用基因診斷技術:一、Southern印跡法(Southern blot)基本原理是:硝酸纖維膜或尼龍濾膜對單鏈DNA的吸附能力很強,當電泳後凝膠經過DNA變性處理,覆以上述濾膜,再於其上方壓上多層乾燥的吸水紙,藉助它對深鹽溶液的上吸作用,凝膠上的單鏈DNA將轉移到濾膜上。轉移是原位的,即DNA片段的位置保持不變。轉移結束後,經過80℃烘烤的DNA,將原位地固定於膜上。當含有特定基因片段已原位轉移到膜上後,即可與同位素標記了的探針進行雜交,並將雜交的信號顯示出來。雜交通常在塑料袋中進行,袋內放置上述雜交濾膜,加入含有變性後探針的雜交溶液後,在一定溫度下讓單鏈探針DNA與固定於膜上的單鏈基因DNA分子按鹼基到互補原理充分結合。結合是特異的,例如只有β珠蛋白基因DNA才能結合上β珠蛋白的探針。雜交後,洗去膜上的未組合的探針,將Ⅹ線膠片覆於膜上,在暗盒中日光進行放射自顯影。結合了同位素標記探針的DNA片段所在部位將顯示黑色的雜交帶,基因的缺失或突變則可能導致帶的缺失或位置改變。二、聚合酶鏈反應近年來,基因分析和基因工程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突破,這主要歸功於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發展和應用。應用PCR技術可以使特定的基因或DNA片段在短短的2-3小時內體外擴增數十萬至百萬倍。擴增的片段可以直接通過電泳觀察,也可用於進一步的分析。這樣,少量的單拷貝基因不需通過同位素提高其敏感性來觀察,而通過擴增至百萬倍後直接觀察到,而且原先需要一、二周才能作出的診斷可以縮短至數小時。三、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小衛星DNA和微衛星DNA的長度多態性可以通過PCR擴增後電泳來檢出,並用於致病基因的連鎖分析,這種診斷方法稱為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mp-FLP)連鎖分析法。PCR擴增後,產物即等位片段之間的差別有時只有幾個核苷酸,故需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離鑒定。此法多用於突變性質不明的連鎖分析. 四、等位基因的特異寡核苷酸探針診斷法當基因的突變部位和性質已完全明了時,可以合成等基因特異的寡核苷酸探針(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ASO)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標記進行診斷。探針通常為長20bp左右的核苷酸。用於探測點突變時一般需要合成兩種探針,與正常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能與之穩定地雜交,但不能與突變基因序列雜交;另一種與突變基因序列一致,能與突變基因序列穩定雜交,但不能與正常基因序列穩定雜交,這樣,就可以把只有一個鹼基發生了突變的基因區別開來. PCR可結合ASO,即PCR-ASO技術,即先將含有突變點的基因有關片段進行體外擴增,然後再與ASO探針作點雜交,這樣大大簡化了方法,節約了時間,而且只要極少量的基因組DNA就可進行。五、單鏈構象多態性診斷法單鏈構象多態性(sign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是指單鏈DNA由於鹼基序列的不同可引起構象差異,這種差異將造成相同或相近長度的單鏈DNA電泳遷移率不同,從而可用於DNA中單個鹼基的替代、微小的缺失或手稿的檢測。用SSCP法檢查基因突變時,通常在疑有突變的DNA片段附近設計一對引物進行PCR擴增,然後將擴增物用甲醯胺等變性,並在聚丙烯醯胺凝膠中電泳,突變所引起的DNA構象差異將表現為電泳帶位置的差異,從而可據之作出診斷。
㈣ 基因檢測有哪些方法
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於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中源協和目前有1000多種遺傳性疾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做出診斷。
近年來令人非常興奮的是預測性基因檢測的開展。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在疾病發生前就發現疾病發生的風險,提早預防、或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目前已經有20多種疾病可以用基因檢測的方法進行預測。
檢測的時候,先把受檢者的基因從血液或其他細胞中提取出來。然後用可以識別可能存在突變的基因的引物和pcr技術將這部分基因復制很多倍,用有特殊標記物的突變基因探針方法、酶切方法、基因序列檢測方法等判斷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變或存在敏感基因型。
我們通常的醫療檢測手段是針對疾病的具體症狀或已有病變進行檢測。現代科學的發展促進了醫療檢驗手段的不斷發展,可以深入細微之處對疾病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剖析。
㈤ 基因檢測是採取什麼方式進行檢測的啊
(一)、口腔黏膜采樣檢測方法
很多檢測單位採用口腔粘膜脫落細胞樣本採集方式,採集程序如下:
口腔清潔:用清水漱口一到二次。
采前准備:從盒內取出1號管(平底),輕甩一下上下搖動使生理鹽水全部沉積在管底。擰開蓋子將管立於桌上備用。
刮取細胞:取出口腔粘膜刮勺,伸入口腔將刮勺的頭部帶齒部分貼在一側口腔內側的臉頰部位於上下牙齒之間的部位,稍用力(相當於刷牙的力氣)按前後方向在口腔粘膜上刮十餘次,再用刮勺頭部的另一側(勿須轉動刮勺)刮取另一側的口腔粘膜,刮取十餘次。
收集細胞:將刮勺迅速浸入到1號管的生理鹽水中攪動,將粘膜細胞洗到水中。將刮勺提離水面,提留片刻並抖動刮勺使勺上的水全部滴入管中。此時可見生理鹽水溶液由清變濁。
固定細胞:取出2號管,輕甩一下使溶液全部沉積在管底。將1號管中的溶液全部倒入2號管中,蓋上並擰緊2號管的螺旋蓋,上下用力搖10次。
郵寄樣品:將2號管置入自封袋的紙袋中,並將自封袋封緊送交檢測。
==============
(二)唾液采樣檢測方法
目前出現較新的基因樣本採集方法——唾液采樣檢測法,此方法更加方便快捷,並且實現無創採集,檢測效果和提取口腔黏膜檢測效果一樣。
基因樣本採集流程如下:
1、口腔清潔:講解采樣流程及注意事項,要求客戶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內不得進食、飲水、吸煙、飲酒或嚼口香糖等。
2、采前准備:戴上一次性醫用手套(採用醫院標准戴法及程序),打開採集箱准備采樣。從包裝盒內取出采樣管,拔出塞蓋後,將采樣管插入到采樣漏斗中。
4、採取唾液:通過采樣漏斗將唾液收集到采樣管中,直至采樣管上標簽所示位置。
注意:要保證實際的唾液量能達到刻度線,上層的泡沫不包括在內,且必須在半小時內完成唾液采樣過程。
5、保存樣品:從包裝盒內取出杯蓋,杯蓋內含有固定液,將杯蓋對准采樣漏斗順時針方向旋緊。確認杯蓋旋緊後,顛倒10次,使唾液和固定液充分混勻,保持杯蓋在上方,將采樣管垂直放置5分鍾。保持采樣管垂直,拔出采樣漏斗,用塞蓋蓋緊采樣管,上下顛倒混勻10次。
注意:杯蓋內的固定液應該清亮、無色、透明,如有渾濁請拋棄。請不要用手撕開杯蓋內的塑料薄膜。
6、郵寄樣品:丟棄采樣漏斗與采樣杯蓋,將采樣管與填妥的資料置入自封袋的紙袋中,並將自封袋封緊送交檢測。
㈥ 基因檢測方法
一般有三種基因檢測方法:生化檢測、染色體分析和DNA分析。
1.生化檢測
生化檢測是通過化學手段,檢測血液、尿液、羊水或羊膜細胞樣本,檢查相關蛋白質或物質是否存在,確定是否存在基因缺陷。用於診斷某種基因缺陷,這種缺陷是因某種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的蛋白質不均衡導致的,通常是檢測測試蛋白質含量。還可用於診斷苯丙酮尿症等。
2.染色體分析
染色體分析直接檢測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的異常,而不是檢查某條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突變或異常。通常用來診斷胎兒的異常。
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多一條染色體,檢測用的細胞來自血液樣本,若是胎兒,則通過羊膜穿刺或絨毛膜絨毛取樣獲得細胞。將之染色,讓染色體凸顯出來,然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異常。
3.DNA分析
DNA分析主要用於識刖單個基因異常引發的遺傳性疾病,如亨廷頓病等。DNA分析的細胞來自血液或胎兒細胞。
㈦ 基因檢測是用什麼方法最准確的是哪一種
基因檢測有很多種方法,最常見的有PCR擴增法和探針雜交法。這兩種方法都比較准確,靈敏度也很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PCR擴增法,靈敏度極高,准確度也有保證。
㈧ 如何對目的基因進行檢測與鑒定
可以從三方面對目的基因進行鑒定:
1、直接測定:按照目的基因組成製作DNA分子探針進行配對。
2、mRNA測定:根據目的基因組得出其轉錄的mRNA組成,利用探針檢測。
3、蛋白測定:可應用PCR相應技術測定目的基因翻譯的相關蛋白,也可採用免疫化學法導入蛋白抗體檢測蛋白。
(8)基因型檢測的方法擴展閱讀:
對目的基因進行鑒定和檢測的多種方法:
基因鑒定技術是一項生物學檢測技術,人體細胞有總數約為30億個鹼基對的DNA,每個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鹼基對數目達幾百萬之多,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顯示的DNA圖譜也因人而異,由此可以識別不同的人。
所謂「DNA指紋」,就是把DNA作為像指紋那樣的獨特特徵來識別不同的人。由於DNA是遺傳物質,因此通過對DNA鑒定還可以判斷兩個人之間的親緣關系。
基因鑒定的原理其實是DNA分子雜交,這種分子雜交是在緩沖液中進行的,由於DNA分子雜交時,兩個分子相遇的機會不是很大,所以就需要眾多的帶有目的基因的DNA與待測的DNA分子。
而PCR技術就是將目的基因進行擴增的一種技術手段,所以在進行基因鑒定時並不是直接進行鑒定的,而是先進行PCR技術將目的基因擴增再進行鑒定。
網路-對目的基因進行檢測與鑒定
㈨ 基因檢測是怎麼做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中源協和基因檢測采樣方法及流程(采樣方法有2種,下面分別描述)
(一)、口腔黏膜采樣檢測方法很多檢測單位採用口腔粘膜脫落細胞樣本採集方式,採集程序如下:口腔清潔:用清水漱口一到二次。采前准備:從盒內取出1號管(平底),輕甩一下上下搖動使生理鹽水全部沉積在管底。擰開蓋子將管立於桌上備用。刮取細胞:取出口腔粘膜刮勺,伸入口腔將刮勺的頭部帶齒部分貼在一側口腔內側的臉頰部位於上下牙齒之間的部位,稍用力(相當於刷牙的力氣)按前後方向在口腔粘膜上刮十餘次,再用刮勺頭部的另一側(勿須轉動刮勺)刮取另一側的口腔粘膜,刮取十餘次。收集細胞:將刮勺迅速浸入到1號管的生理鹽水中攪動,將粘膜細胞洗到水中。將刮勺提離水面,提留片刻並抖動刮勺使勺上的水全部滴入管中。此時可見生理鹽水溶液由清變濁。固定細胞:取出2號管,輕甩一下使溶液全部沉積在管底。將1號管中的溶液全部倒入2號管中,蓋上並擰緊2號管的螺旋蓋,上下用力搖10次。郵寄樣品:將2號管置入自封袋的紙袋中,並將自封袋封緊送交檢測。
(二)唾液采樣檢測方法目前出現較新的基因樣本採集方法——唾液采樣檢測法,此方法更加方便快捷,並且實現無創採集,檢測效果和提取口腔黏膜檢測效果一樣。基因樣本採集流程如下:1、口腔清潔:講解采樣流程及注意事項,要求客戶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內不得進食、飲水、吸煙、飲酒或嚼口香糖等。2、采前准備:戴上一次性醫用手套(採用醫院標准戴法及程序),打開採集箱准備采樣。從包裝盒內取出采樣管,拔出塞蓋後,將采樣管插入到采樣漏斗中。4、採取唾液:通過采樣漏斗將唾液收集到采樣管中,直至采樣管上標簽所示位置。注意:要保證實際的唾液量能達到刻度線,上層的泡沫不包括在內,且必須在半小時內完成唾液采樣過程。5、保存樣品:從包裝盒內取出杯蓋,杯蓋內含有固定液,將杯蓋對准采樣漏斗順時針方向旋緊。確認杯蓋旋緊後,顛倒10次,使唾液和固定液充分混勻,保持杯蓋在上方,將采樣管垂直放置5分鍾。保持采樣管垂直,拔出采樣漏斗,用塞蓋蓋緊采樣管,上下顛倒混勻10次。注意:杯蓋內的固定液應該清亮、無色、透明,如有渾濁請拋棄。請不要用手撕開杯蓋內的塑料薄膜。6、郵寄樣品:丟棄采樣漏斗與采樣杯蓋,將采樣管與填妥的資料置入自封袋的紙袋中,並將自封袋封緊送交檢測。
中源協和基因檢測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在疾病發生前就發現疾病發生的風險,提早預防、或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㈩ 基因檢測方法有哪些
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元,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或RNA序列,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達。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取被檢測者外周靜脈血或其他組織細胞,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特定設備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檢測,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類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種方法,從而使人們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確病因或預知身體患某種疾病的風險。
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於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
一般有三種基因檢測方法:生化檢測、染色體分析和DNA分析。
1.生化檢測
生化檢測是通過化學手段,檢測血液、尿液、羊水或羊膜細胞樣本,檢查相關蛋白質或物質是否存在,確定是否存在基因缺陷。用於診斷某種基因缺陷,這種缺陷是因某種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的蛋白質不均衡導致的,通常是檢測測試蛋白質含量。還可用於診斷苯丙酮尿症等。
2.染色體分析
染色體分析直接檢測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的異常,而不是檢查某條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突變或異常。通常用來診斷胎兒的異常。
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多一條染色體,檢測用的細胞來自血液樣本,若是胎兒,則通過羊膜穿刺或絨毛膜絨毛取樣獲得細胞。將之染色,讓染色體凸顯出來,然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異常。
3.DNA分析
DNA分析主要用於識別單個基因異常引發的遺傳性疾病,如亨廷頓病等。DNA分析的細胞來自血液或胎兒細胞。
基因檢測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基因篩檢
主要是針對特定團體或全體人群進行檢測。大多數通過產前或新生兒的基因檢測以達到篩檢的目的。
2.生殖性基因檢測
在進行體外人工授精階段可運用,篩檢出胚胎是否帶有基因變異,避免胎兒患有遺傳性疾病。
3.診斷性檢測
多數用來協助臨床用葯指導。
4.基因攜帶檢測
基因攜帶者如果與某些特殊基因相結合,可能會導致下一代患基因疾病,通過基因攜帶者的檢測可篩檢出此種可能,作為基因攜帶者婚前檢查、生育時的參考。
5.症狀出現前的檢測
檢測目的是了解健康良好者是否帶有某種突變基因,而此基因與特定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系。
臨床意義
1.用於疾病的診斷
如對結核桿菌感染的診斷,以前主要依靠痰、糞便或血液培養,整個檢驗流程需要在兩周以上,採用基因診斷的方法,不僅敏感性大大提高,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結果。
2.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預測患病風險
資料證實10%~15%的癌症與遺傳有關,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都與遺傳因素有關。如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遺傳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壓、糖尿病等)的人可找出致病的遺傳基因,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生活方式,預防或者延緩疾病的發生。
3.正確選擇葯物,避免濫用葯物和葯物不良反應
由於個體遺傳基因上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外來物質產生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部分患者使用正常劑量的葯物時,可能會出現葯物過敏、紅腫發疹的現象。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可制定特定的治療方案,從而科學地指導使用葯物,避免葯物毒副反應。